■ 記者 袁曉玲 通訊員 趙江濤
近年來,余姚市深入開展全社會研發投入提升專項行動,強化政策引導,加速培育壯大創新主體,充分激發各類創新主體和社會力量投入創新的積極性,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今年1 至7 月,余姚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達48.9 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為3.61%,分別居寧波市第二、第一;規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212 億元,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69.6%,分別居寧波市第二、第一。
培育梯度企業。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攻堅行動,開展初創企業“春耕播種”、高新企業“育苗造林”、龍頭企業“科技領軍”三大計劃,以及專利企業“選苗”、初創企業“培苗”、人才項目“引苗”三項行動,著力構建科技型企業全周期梯次培育機制。2021 年,凈增高新技術企業94 家,擁有有效高新技術企業388 家,實現兩年翻番。今年以來,新申報高新技術企業204 家,開展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562 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業317 家。
開展專項行動。開展規上企業研發活動、研發機構“清零”行動,出臺研發投入專項激勵辦法,引導企業建立健全研發體系,開展面對面、點對點定向輔導培訓行動,推進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領域開展研發創新。目前,有研發費企業數占規上企業比例增長到71.8%,各級企業研發機構達779 家、設置率59.2%,分別居全省第三、第七。今年,1109 家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73.7 億元,享受加計扣除企業數、金額比2021 年增加255 家、29 億元。
強化技術攻堅。推行“政府搭臺—企業掛榜—專家揭榜”模式,根據重點產業鏈培育方向,迭代編制重點產業鏈企業、關鍵產品、關鍵技術“三張清單”,支持龍頭骨干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揭榜攻關”,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寧波江豐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超高純鋁鈦銅鉭金屬濺射靶材制備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今年以來,立項寧波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9 項,驗收余姚市重大科技創新項目5 項,項目總投入5173 萬元,新增利稅2398 萬元。
支持高水平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加快產業技術研究院布局,出臺新型研發機構管理辦法,重點支持優秀產業技術研究院創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目前,共建立產業技術研究院8 家,集聚各類人才300 余名,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3 個,孵化高科技企業18 家。2021 年,余姚市產業技術研究院研發經費支出超過2798萬元,同比增長31%。
推進企業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推進科技大市場和“智創余姚”科技服務平臺建設,結合自建網上“四庫”(人才庫、成果庫、需求庫、資源庫),促進高校技術成果轉移,實現需求征集常態化、校企對接及時化。目前,“四庫”平臺入庫專家30688 名、科技成果189 項、企業需求117 條、研究院所45 家。1 至7 月,組織“浙工大激光院專家余姚企業行”等科技合作活動14 場,參加企業近800 家,實現技術交易額18.38 億元,同比增長30.5%。
扎實打造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圍繞光電信息、機器人與智能裝備、電子材料三大產業,實施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行動計劃,集聚技術研發、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知識產權等創新資源要素。目前,3 家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共集聚各類服務機構40余家、相關產業企業280 余家,解決技術難題200 余項。2021 年,三大產業研發投入達42.67 億元,占產業營業收入比重達5%。
建立研發導向的激勵機制。完善企業獲得政策支持強度跟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相掛鉤的公共政策扶持機制,將工業企業是否開展R&D 活動作為財政資金扶持的必要條件。把研發投入納入《余姚市工業企業“畝均效益”綜合評價辦法》《余姚市工業投資項目評審細則》,對研發投入大的產業項目優先納入市長、鎮長工程和重點投資工程,優先安排貸款、用電、用水、用地、能耗排放指標。
引導金融資本投入創新。完善科技金融專項資金使用管理,創新推出科技信貸(姚創貸)、科技保險等產品,從構建風險補償機制減少銀行放貸顧慮、增加合作銀行數量延伸服務觸角、結對科技企業精準發放貸款等方面綜合提高科技類貸款實效,企業貸款成本降低0.5%,財政補貼成本降低0.87%,綜合貸款成本降低1.37%。今年以來,19 家科技企業獲得貸款6270 萬元,促進研發投入5300 萬元。
做實研發投入統計工作。建立市、鄉鎮(街道)、企業三級科技統計協同推進機制,對余姚市規上企業進行“全覆蓋”業務培訓,針對研發費零申報企業進行專項輔導,同時重點關注研發費2000 萬元以上的企業報表填報質量,做到賬表“應建盡建”、數據“應統盡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