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聽,吳昭君
(溫州市中心醫院 麻醉科,浙江 溫州 325000)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因具有創傷小和術后恢復快等優勢,在多種膽囊疾病的臨床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1]。LC術中需建立氣腹,會增加腹腔壓力,導致腹腔內臟器血流減少,而手術結束撤去氣腹后,腹腔壓力得以恢復,會導致內臟血流再灌注損傷,加大機體應激反應[2]。因此,選擇一種鎮痛效果好,且可有效減輕手術應激反應的麻醉方式,對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尤為重要。超前鎮痛是一種在疼痛出現前,通過相應的鎮痛干預方法,減少刺激向中樞傳遞,達到鎮痛效果的麻醉方式[3]。酮咯酸氨丁三醇屬于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因其具有鎮痛和抑制炎癥等效果,而被廣泛用于各種手術麻醉中[4]。右美托咪定具有鎮靜、鎮痛及抑制交感神經興奮的作用[5]。目前,關于右美托咪定與酮咯酸氨丁三醇聯合超前鎮痛應用于LC 麻醉的報道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兩者聯合麻醉在LC 中的應用效果,以期為臨床手術麻醉用藥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行LC 的患者120 例,分為對照組(60 例)和觀察組(6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納入標準:①年齡20~65 歲;②根據臨床癥狀和體征檢查等確診為良性膽囊病變,符合LC 手術指征;③具有完整的臨床病例資料。排除標準:①有腹部大手術史;②有精神病史者;③對右美托咪定和酮咯酸氨丁三醇過敏或禁忌者;④嚴重心、肝和腎功能不全者。本研究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術前檢查全部患者均完成血、尿常規、凝血功能、肝功能、腎功能、血糖檢測、酸堿水電解質平衡、胸片和心電圖等術前檢查。
1.2.2 術前準備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采用多功能監測儀(生產廠家:德國德爾格)監測血壓(blood pressure,BP)、心電圖、經皮動脈血氧飽和度(percutaneous 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pO2)和腦電雙頻指數(bispectral index,BIS)等。在局部麻醉狀態下,采用橈動脈穿刺對有創動脈血壓進行持續監測,并開放上肢靜脈通道。
1.2.3 預輔助麻醉于切皮前15 min,對照組靜脈注射30.0 mg 酮咯酸氨丁三醇(生產廠家:江蘇漣水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203090,規格:1 mL∶30 mg),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靜脈注射0.5 μg/kg右美托咪定(生產廠家:四川國瑞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43195,規格:1 mL∶0.1 mg)。
1.2.4 麻醉誘導兩組患者根據體重予以靜脈注射0.5 μg/kg 舒芬太尼(生產廠家:德國DT 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50126,規格:1 mL∶50 μg)、1.0 mg/kg 丙泊酚(生產廠家:德國費森尤斯卡比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J20170338,規格:10 mL∶0.1 g)和0.2 mg/kg 順式阿曲庫銨[生產廠家:上藥東英(江蘇)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23332,規格10 mg],3 min 后行氣管插管,各參數設置如下:氧流量1 L/min,空氣流量1 L/min,潮氣量8 mL/kg,通氣頻率10~12 次/min,吸呼氣時間比為1∶2。維持SpO2≥98%,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35~45 mmHg。
1.2.5 麻醉維持兩組患者均按丙泊酚靶濃度3 μg/mL、瑞芬太尼4 ng/mL 行靶控輸注,術中根據BIS 值(45~55)適當調節靶濃度,使心率(heart rate,HR)波動<基礎值的30%,間隔45 min予以順式阿曲庫銨3 mg 維持肌肉松弛,均于縫皮前停藥。于手術結束時注射昂丹司瓊(生產廠家:國藥一心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3856,規格:4 mL∶8 mg)8 mg,術后觀察患者蘇醒效果,待滿足循環穩定和呼吸平穩等拔管條件后,拔除氣管導管,送回病房。
1.3.1 血流動力學指標利用多功能監測儀,分別于術前(T1)、切膽時(T2)和氣管拔管時(T3)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HR 和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
1.3.2 鎮痛評分和鎮靜評分采用數字分級評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評價,分別于術后1 h(T4)、6 h(T5)和12 h(T6)對兩組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分,得分范圍為0~1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劇烈。采用Ramsay鎮靜評分量表,分別于T4、T5和T6時點對兩組患者鎮靜程度進行評分,得分范圍為1~6分,分數越高,表明鎮靜效果越好[6]。
1.3.3 氧化應激水平兩組患者均于T1和T5時點抽取靜脈血3 mL,以血清分離機按3 000 r/min 分離10 min,保留上清液待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采用微量法檢測總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水平。
1.3.4 不良反應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蘇醒后惡心、心動過緩和低血壓等不良反應發生率。
選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 確切概率法;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2時點,兩組患者HR和MAP水平明顯低于T1時點,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HR 和MAP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T3時點,對照組HR和MAP水平明顯高于T1時點(P<0.05),觀察組HR和MAP水平與T1時點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HR 和MAP 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T1時點,兩組患者HR 和MAP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hemodynamic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2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hemodynamic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注:?與T1時點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HR/(次/min)MAP/mmHg組別對照組(n=60)觀察組(n=60)t值P值T2 T1 73.14±10.04 72.82±9.62 0.18 0.859 T3 T2 T1 86.23±6.41 87.44±7.32-0.96 0.337 T3 93.74±5.10?86.71±6.18 6.80 0.000 62.78±9.54?68.81±8.62?-3.63 0.000 82.58±9.18?70.12±8.32 7.79 0.000 78.71±9.66?82.16±8.51?-2.08 0.040
T5和T6時點,兩組患者Ramsay 評分均明顯高于T4時點(P<0.05);T4、T5和T6時點,觀察組Ramsay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鎮靜評分比較 (分,±s)Table 3 Comparison of seda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oints,±s)

表3 兩組患者鎮靜評分比較 (分,±s)Table 3 Comparison of seda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oints,±s)
注:?與T4時點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組別對照組(n=60)觀察組(n=60)t值P值T4 T5 1.92±0.23?2.42±0.17?-13.54 0.000 T6 1.74±0.32 2.18±0.19-9.16 0.000 1.86±0.22?2.31±0.24?-10.71 0.000
T6時點,對照組NRS 動態評分明顯高于T4時點(P<0.05),觀察組NRS 動態評分與T4時點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4、T5和T6時點,觀察組NRS動態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NRS 靜態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鎮痛評分比較 (分,±s)Table 4 Comparison of analgesia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oints,±s)

表4 兩組患者鎮痛評分比較 (分,±s)Table 4 Comparison of analgesia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oints,±s)
注:?與T4時點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NRS靜態評分NRS動態評分組別T6 T6 T5 T4 3.32±0.76 2.62±0.51 5.92 0.000 3.69±0.81?2.73±0.42 8.15 0.000對照組(n=60)觀察組(n=60)t值P值T4 2.31±0.52 2.21±0.68 0.91 0.367 T5 2.39±0.63 2.28±0.32 1.21 0.230 2.46±0.46 2.36±0.51 1.13 0.262 3.41±0.55 2.81±0.61 5.66 0.000
T1時點,兩組患者SOD、T-AOC 和MDA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T5時點,兩組患者SOD和MDA水平均明顯高于T1時點(P<0.05),T-AOC 水平均明顯低于T1時點(P<0.05);T5時點,觀察組SOD 和T-AOC 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MDA 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水平比較 (±s)Table 5 Comparison of oxidative stress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5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水平比較 (±s)Table 5 Comparison of oxidative stress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注:?與T1時點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組別T5 T5 T5對照組(n=60)觀察組(n=60)t值P值4.69±0.58?3.12±0.53?15.48 0.000 SOD/(u/mL)T1 78.38±8.32 77.52±8.49 0.56 0.576 87.14±9.13?96.23±7.69?-5.90 0.000 T-AOC/(u/mL)T1 16.28±2.39 16.85±3.07-1.16 0.259 12.34±2.47?14.52±2.78?-4.54 0.000 MDA/(mmol/mL)T1 2.26±0.39 2.17±0.33 1.37 0.175
觀察組蘇醒后有3例出現惡心、心動過緩及低血壓等不良反應,對照組有2例。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5.0% 和3.3%)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648)。
LC 術中牽拉臟器等操作均會使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加上手術創傷引起的應激反應,兩者共同對患者機體各項功能造成影響,會增加圍手術期并發癥發生風險,延遲患者康復[7]。而臨床諸多研究[8-9]顯示,充分有效的圍手術期鎮痛是減少并發癥和促進患者康復的關鍵。鄭文清等[10]報道顯示,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的患者,在加速康復外科理念指導下,采用右美托咪定與酮咯酸氨丁三醇復合鎮痛,可緩解患者疼痛,減輕手術應激反應,具有一定安全性。臨床研究[11]表明,腹腔鏡手術患者在酮咯酸氨丁三醇基礎上,加用右美托咪定,可達到超前鎮痛的目的,明顯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本研究中,對照組給予酮咯酸氨丁三醇麻醉,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加用右美托咪定超前鎮痛,結果發現:兩者聯合可獲得更好的麻醉效果。
本研究發現,術后觀察組Ramsay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NRS動態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相較于單獨應用酮咯酸氨丁三醇麻醉,右美托咪定與其聯合進行超前鎮痛,鎮痛和鎮靜效果更好。酮咯酸氨丁三醇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減輕痛覺神經對內源性炎性細胞因子的反應,抑制中樞和外周敏化,從而發揮鎮靜和鎮痛效果。右美托咪定可作用于全身的α2受體,對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產生阻礙作用,發揮抗交感的功效,減輕機體應激反應,維持鎮靜作用;還可作用于患者脊髓后角一級神經細胞,抑制其突觸前膜超極化,減少P 物質釋放,從而發揮鎮痛作用[12]。在應用酮咯酸氨丁三醇的基礎上,對患者加用右美托咪定進行超前鎮痛,可通過多機制和多環節發揮更好的鎮痛和鎮靜效果。
手術操作對患者所造成的創傷,會導致外周和中樞神經系統處于高敏狀態,使其產生強烈的應激反應,最終導致血流動力學紊亂[13]。同時,LC 會使機體出現過氧化現象,造成組織器官過氧化損傷,導致代謝產物無法清除而在體內蓄積[14]。HR和MAP是臨床上判斷應激反應的常用指標,其水平高低可反映機體應激程度。SOD是機體內重要的抗氧化酶,具有強效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MDA 為脂質氧化反應的最終產物,其水平會隨著組織氧化損傷的加重而升高。T-AOC 是一種衡量機體內各種抗氧化物抗氧化能力的指標,其水平越高,說明機體抗氧化能力越強[15]。本研究中,T2時點,對照組HR和MAP水平均明顯低于T1時點和觀察組;T3時點,對照組HR和MAP水平明顯高于T1時點和觀察組,觀察組HR和MAP水平與T1時點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5時點,兩組患者SOD 和MDA 水平均明顯高于T1時點,T-AOC 水平均明顯低于T1時點,觀察組SOD 和T-AOC 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MDA 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相較于單獨應用酮咯酸氨丁三醇,右美托咪定與其配合進行超前鎮痛,可以穩定血流動力學,加強抗氧化應激能力,安全性較高。右美托咪定能夠刺激迷走神經,降低交感神經的張力,減少中樞去甲腎上腺素釋放,使血清兒茶酚胺水平下降,從而有效抵抗手術過程中的應激反應,改善機體血流動力學紊亂狀態[16]。同時,于麻醉誘導前采用右美托咪定超前鎮痛,可保證患者獲得良好的麻醉深度,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阻礙作用,提高機體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此外,右美托咪定可有效控制機體氧化應激反應,推測其原因為:右美托咪定可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下調兒茶酚胺含量,激活膽堿能抗炎通路[17]。
綜上所述,在酮咯酸氨丁三醇基礎上,輔以右美托咪定,有助于提高鎮痛鎮靜效果,糾正LC 患者機體血流動力學狀態,有效控制機體氧化應激反應,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