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四川綿九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 傅艦鋒 徐迪 王飛 本刊特約記者 唐浩
多年來,隨著公路里程的增加、路網密度的增大,公路工程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越發突出。近年來,人們愈發認識到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對公路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公路建設理念也逐步從最初強調經濟性,到重視“快速、安全、經濟、舒適”,再向以人為本、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轉變。九寨溝至綿陽高速公路(以下簡稱“九綿高速”)建設項目穿越大熊貓國家公園,項目方在工程建設之初,便從多尺度分析公路建設的生態效應,最終探究并開辟出一條公路建設和生態保護間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之路。
隨著公路里程的增加、路網密度的增大,公路建設對于生態環境,尤其是野生動物的威脅越來越大。大熊貓國家公園范圍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肩負著為建立以國家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提供示范,引領帶動全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歷史使命。
2017年,九寨溝至綿陽高速公路建設項目開工建設。在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公路建設如何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傷害,并與生態環境共生發展,成為擺在項目建設面前的一個新課題。對此,項目方在工程建設之初,便從公路建設對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影響效應與保護實踐出發,最終探究并開辟出了一條公路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和諧并進的高質量、可持續建設之路。

九綿高速公路平武收費站
九綿高速項目全長244.026公里,全線共設17座互通式立交,6對服務區,橋梁77.9公里/130座,隧道121公里/42座,橋隧比約84%。九綿高速基本沿既有省道205線走廊布線,大部分穿越公園的一般控制區,部分線路因展線及繞避原因,以長隧道形式穿越核心區邊緣,只有長約13公里的白馬隧道(黃土梁隧道),以大埋深方式從地下橫穿公園核心保護區,穿越公園路線全長97.294公里。
項目主要以橋隧形式穿越公園,橋隧比高達95%(其中隧道占比60%),僅占用公園岷山片區總面積的0.027%,占地對公園整體影響較小。項目在公園內主要穿越一般控制區,占穿越總長度的78.5%,其中互通匝道、服務區、管理服務設施等均布置在一般控制區,核心保護區則以大埋深隧道形式穿越,對核心保護區影響極小。項目永久占用大熊貓適宜棲息地64078平方米,占評價區域的0.072%,對區域內大熊貓棲息影響較小。
項目建成后,通過長約13公里的白馬隧道下穿黃土梁區域,由此將大幅減少國道247線越嶺段車流量,更利于區域大熊貓種群棲息繁衍。
項目全線隧道棄渣量巨大,共達2583.39萬立方米洞渣。項目方遵循土石方平衡建設理念,通過優化施工工序、紅線內隧道棄渣填筑、調整服務區規劃方案、洞渣加工綜合利用、結合地方規劃及當地地形荒溝改地等方式,實現了公園范圍內基本無棄土場。
項目方積極開展生物監測工作,特別是邀請專業研究團隊對公園境內的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環境進行了專項監測,為項目施工管理、減緩工程對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影響、管理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提供技術和支撐。依托監測數據,項目方還開展了動物廊道動態專項設計,由此確定公園段落約有17個重點布設路段,為下步通道設計提供了依據。
項目方通過研究認為,沿道路設置供大熊貓遷徙、擴散和連接棲息地的廊道是應對山區高速公路建設干擾最為有效的措施,科學選址則是動物廊道建設的前提。為此,項目方對工程建設影響下大熊貓廊道選址進行了專題研究,為項目初步確定了大熊貓廊道位置。經監測數據證明,初步確定的廊道位置具有較大可行性和準確性。
在科學選址的基礎上,項目方根據生態監測相關數據,初步判定相關動物的日常活動范圍、痕跡和線位,并確定LJ10合同段梅家溝處和LJ14合同段福隆隧道與柴咖喱隧道處兩個點位需設置專用動物廊道,咨詢設計單位結合現場實際調研情況,對此做了專項設計。
為創造綠色公路、品質工程,項目方以工程建設標準化為依托,規范約束施工行為。
項目方嚴格按照環評報告落實相關環保措施,實現“兩區三場標準化”和“施工工藝標準化”。具體來講,臨建場區均設置污水處理系統、吸塵降塵裝置、固體廢物的規范化處理;隧道施工零開挖進洞、橋梁樁基施工裝配式泥漿箱;施工工點標準化打圍,將工點與公園隔離,防止大熊貓進入施工工點;設置了“大熊貓保護”標識標牌及注意事項,規范現場施工作業行為。針對公園段落內隧道棄渣的綜合利用,項目方采用“分級篩選、綜合利用”的原則,對滿足條件的硬巖隧道棄渣,用于生產加工隧道襯砌混凝土骨料,其余的用于填筑路基和生產機制砂;對于軟巖隧道棄渣,則通過工程改良,用于混凝土擋墻、生態型砌塊、電纜溝蓋板等附屬工程。
哪里有破壞,哪里就有恢復。項目方將路域生態恢復與高速公路建設全過程聯系起來,提出主動環境保護和路域生態恢復方案,并將其貫穿整個建設周期。
受制于沿線的地形地貌,九綿高速公園段落內的大量橋梁工程分布于河道內,且為連續長大縱坡。為避免橋梁施工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項目方改移疏浚區域內河道,增強河道行洪能力,改善區域內水環境、保護水資源、提高水質;對河道疏浚的漂卵石就地取材,將大塊漂卵石合理碼砌、小塊漂卵石填充石籠,減少使用混凝土,起到導流疏浚和保護墩柱的作用;利用石籠表面回填耕植土播撒草籽、鋪設草皮,不僅有效防護了河岸,還使之與周邊環境更加和諧;充分利用原河道疏浚清理出的漂卵石、施工廢棄樁頭、廢舊模板及鋼材邊角料,變廢為寶,對石籠河岸進行防護,實現了節約、生態、環保的綜合治理目標。
為確保高效生態修復,項目方依據沿線生態環境,擬定了以原生植物為主的生態恢復及景觀打造方案,同時積極調研并應用新技術、新方法,保障植物成活率。充分利用紅線用地,集中收集和利用耕植土、合理移植地表原有植被,減少生態環境破壞;創新性開展“改良土”種植試驗,采用黃土作為樁基鉆孔造漿材料,不加任何外加劑,泥漿經過五級沉淀池沉淀后,晾曬至半干,加入黃土、碎石場石粉及肥料等進行改良,將之作為后期復墾用土,既解決了山區復墾種植土不足的問題,也減少了廢棄泥漿占地及污染環境,實現了廢物再利用。
項目方根據環境保護相關政策及先進環保理念,跳出固有設計思路,開展路面雨污分流、橋面徑流系統等專項環保設計工作,同時結合現場實際,逐個點位細化設計,最終形成標準通用圖。目前,已有部分路面雨污分流和橋面徑流系統施工完畢,起到了良好的環保效果。
針對工程所在區域的實際情況,項目方編寫環境保護教育教材,定期組織施工人員和運營期工作人員開展野生動植物保護知識、法律知識培訓;以及宣傳欄、宣傳牌、VR體驗和互動式主題活動等形式,宣講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狀況、公園建設情況;制作生物多樣性保護標牌,安置于主要工程區的醒目位置,以提醒過往車輛,盡量減少對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影響。

九綿高速木座隧道
九綿高速項目建設對生態環境的主要影響體現在路網分割造成的動物棲息地破碎化,導致動物棲息地質量下降甚至喪失,進而導致生物種群產生近親繁殖乃至遺傳漂變,直至生物多樣性喪失。對此,公路建設主體應綜合采取避讓、緩解、補償三項措施,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分別從宏觀保障體系、中觀反饋體系和微觀運作體系著手,平衡各方利益目標,實現共容利益最大化,助力公園體制建設。
建立沿線居民與公園共建機制,鼓勵沿線居民從事區內生態體驗、衛生保潔、環境教育、安保、生態保護和監測等工作,使其在參與公園管理運營的過程中獲得穩定收入。
此外,還應結合自然地理特點,分析市場預期,結合相關產業扶持政策,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制定周邊區域產業負面清單,協助地方調整產業結構,逐步淘汰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產業;統籌生態系統保護和沿線發展需求,適度發展有機農業、特色林業、生態體驗服務業等環境友好型生態產業;結合特色小鎮建設,產品加工、物流服務等生態配套產業;依托公園品牌影響力和豐富的旅游資源,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扶持沿線發展熊貓文化、休閑度假、生態體驗、生態旅游、民族文化、特色農產品加工、旅游服務等產業;充分發揮沿線居民在生態保護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生態多樣化保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