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剛 路玉瑾
教育如同喚醒,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是做人的工作,是通往人心的工作。官兵身上天然打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和社會烙印,無時無刻不受到社會發展變革的深刻影響。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開闊思維視野、對接社會發展,以真誠真實真情真功,積極構建國情鄉情親情助教體系,推動軍地共教共育新格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顯效發力。
人的思想不能封閉,教育同樣不能封閉。軍營不是真空,人在哪兒教育就應該在哪兒。隨著社會日趨多元開放,軍營與社會聯系更為密切,官兵接受信息途徑更加豐富,如果不能適應新形勢,不積極挖掘周邊教育資源,關起門來搞教育,教育就會失語,難以與官兵產生共鳴。必須堅持兼容并蓄、海納百川,借力借勢、為我所用,充分調動駐地社會教育資源,讓教育充滿時代感、人情味。
一是走進紅色教育基地,在現地學習中傳承紅色基因。紅色資源中蘊藏著人民軍隊在黨的領導下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精神密碼,是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賡續血脈、永遠前進的不竭動力。要深入挖掘駐地紅色教育資源,建立與駐地周邊紅色遺址和軍史場館的聯系,積極簽訂聯建共育協議,組織官兵到駐地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教育基地和黨史軍史場館參觀見學,開展“黨史館里講黨課、軍史館里話軍魂”活動,帶領官兵面向先烈先輩重溫入黨誓詞、組織演講比賽,讓官兵在身臨其境中觸摸歷史厚度、體會文化溫度、感受紅色熱度,堅定信仰信念。要以戰養志、以史勵氣,組織官兵到戰場遺址開展現地教學,幫助官兵理清駐地在黨史軍史上的特殊地位作用,開展“戰史告訴我們什么”群眾性討論,組織講戰斗故事、學戰例戰將、評戰斗英雄系列活動,引導官兵永葆紅色基因不變、革命氣節不移、英雄豪氣不減、精武強能不懈。
二是走進黨政企業機關,在走訪參觀中體會偉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十年,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偉力,非親身體驗不能認識。要安排官兵到駐地脫貧攻堅示范基地、科技創新示范園區和優秀企事業單位參觀見學,開展“談駐地變化、話時代發展、論制度優勢、贊偉大成就”系列討論活動,引導官兵通過感受駐地經濟社會發展感悟時代美好、感恩組織培養,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
三是走進社區鄉村學校,在熱心助民中升華為民情懷。人民軍隊永葆性質宗旨本色,就要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把人民的利益高高舉過頭頂。積極帶領官兵走進駐地社區、鄉村、學校,走訪慰問困難群眾,熱心參與地方政府抗洪搶險救援等行動,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當地百姓排憂解難,在為民服務、與民互動中強化人民子弟兵的身份認同,厚植為民情懷。結合全民國防教育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等時機走進校園傳播國防知識,在與青年學子互動交流中強化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當好人民軍隊的“宣傳隊”“播種機”。協調駐地政府利用地標建筑、重要廣告平臺,在建軍節等時機播放展示新時代人民軍隊好樣子的新媒體作品,助力全社會形成擁軍優屬濃厚氛圍,在軍民融合共育中堅定官兵鐵心向黨、奮斗強軍的信心決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個“真”字,只有對官兵充滿真情,教育才能觸動官兵心靈。官兵都愿意相信真的東西,如果摻入假的東西,積累起來的教育效果就會迅速瓦解。家庭教育對官兵影響深遠,就源于這個“真”字。敲準官兵情感鼓點,協同軍人親屬這個“編外教員”進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就能最大限度讓親情友情鄉情在教育實踐中發揮關鍵作用。
一是鴻雁傳書聯動軍地訊息。家書家信是親情的濃縮、真情的流露,也是信息時代稀缺但珍貴的情感載體。發揮親情在教育中的關鍵作用,家書家信是一個重要手段。可以結合立功受獎、比武考核、重大節日等時機,以單位名義給官兵親屬寄去慰問信,感謝親屬對國防事業的支持,把親屬在后方的默默支持展示到前臺,爭取親屬對官兵“舍小家為大家”的理解認同。同時鼓勵官兵親屬通過信件的形式為官兵扎根軍營、建功立業加油鼓勁。官兵可以通過“一張榮譽喜報”“一張感人照片”“一段親情寄語”撰寫家書家信,拍攝部隊戰備訓練、日常生活、重要儀式和大項任務視頻照片制作電子家書,經嚴格審定后寄送給親屬,引導官兵在使命感召、親友囑托、社會期盼中汲取力量、互促共進。
二是網絡互動豐厚精神滋養。網生代、拇指族是青年官兵的原生符號,必須以開放而不保守、自信而不猶疑、積極而不回避的態度,變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為教育最大增量,在保密范圍內以班排為單位與官兵家庭建立點對點聯系,通過微信、QQ視頻連線方式,與官兵親屬集體互動,積極反映官兵牢記黨的教育、深懷父母恩情、踐行忠孝大義的現實表現,與官兵親屬共享軍營榮光,激發官兵投身強軍實踐的使命感和榮譽感。結合元旦春節、總結表彰等時機錄制祝福慰問、頒獎儀式等視頻,向親屬推送部隊官方主流媒體文章和短視頻,通過軍營與家庭云端互動,進一步強化親屬對軍人職責使命的認同,不斷增強官兵獻身強軍事業的蓬勃熱情。
三是駐地團圓堅定強軍意志。家屬來隊是官兵情感上受觸動、思想上受啟發、精神上受洗禮最特殊的一段日子,對增進相互理解、和諧家庭關系、支持強軍事業具有重要意義。要把握好家屬來隊時機,邀請官兵家屬積極參加部隊文藝晚會、節日活動、集體生日等,共同觀看部隊宣傳片和愛人扎根駐地、站崗執勤的視頻剪影,共享愛人的軍營生活、所獲榮譽、成長喜悅,讓官兵家屬更直接感受到軍營的幸福、軍人的可愛、軍旅的光榮。邀請家屬結合任職企事業單位、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工程等經歷登臺作報告、談體會,利用一技之長給官兵傳授心理、衛生、宣傳等知識,提升親屬對部隊的歸屬感,強化官兵的奉獻意識和使命意識。
教育形式方法的創新,一定程度上就是為了擺脫傳統教育的刻板面孔,以新形象煥發新效能。軍地之間、軍兵種之間、部隊與院校之間的信息差,是拓寬思維視野、補齊認知短板、激發教育活力的潛在空間,是變政工干部“單打獨斗”為“眾人拾柴”,燃旺教育爐火,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共教共育格局的重要一步。下活共教共育這盤大棋,就要把軍隊和社會、部隊和院校、網上和網下的資源充分調動起來,廣泛聯動、內外合力,在科學融合、優勢互補中拓寬教育路徑。
一是請專家學者講強國復興,在深學理論中堅定理想信念。地方高校、黨政機關、政策研究室等單位都有一批深鉆細研黨的創新理論的專家學者,他們因資源差異、視角不同,在講授黨的創新理論及實踐成果時對官兵有著特殊的新鮮感和吸引力。要按照審批權限積極邀請地方專家學者進軍營傳經送寶,結合駐地歷史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先進典型人物,以鮮活生動、可觸可感的身邊變化,講清黨中央、習主席引領中華民族邁向復興的偉大征程,幫助官兵在聯系軍地觀察、貫通今昔對比中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不斷增強官兵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信仰信心,堅決做到聽習主席指揮、對習主席負責、讓習主席放心。
二是請友鄰部隊講戰斗故事,在感悟戰場中強化使命憂患。單一軍兵種不可避免地帶有認識的盲區,難以形成對現代戰爭面貌的整體認識,容易陷入“自說自話”“閉門造車”的困境,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指揮員聯合作戰素養的提高。要積極聯絡駐地周邊友鄰部隊,構建跨軍兵種教育協作機制,邀請友鄰單位一線戰斗員來營授課,講授軍兵種基礎知識和聯合作戰基本樣式,介紹參與執行國際比武、維和護航、中外聯演聯訓等重大軍事行動,引導官兵全面理解認識現代戰爭的形態樣式,了解我國嚴峻復雜的周邊安全形勢,在聆聽一線戰斗員直面強敵、英勇戰斗的事跡中強化使命憂患,自覺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苦練勝戰本領,強化戰斗準備。
三是請任務官兵講學習收獲,在同頻共振中催動履職盡責。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院校學習、專業培訓與部隊實踐之間的學用轉化,是增長見識、拓寬視野、深化理解、輻射帶動的重要路徑。可以組織每名參加學習培訓、演習演練、在外駐訓的歸隊官兵總結提煉個人所見所學、所思所感,認真撰寫述學報告、任務心得和戰場日記,邀請歸隊官兵為部隊作報告,以個人的真實經歷、真切感受、真摯情感啟發人、激勵人、感染人,帶動官兵從思想上進入軍兵種作戰前沿、聯合作戰一線和軍事博弈戰場,鍛造刀山敢上、火海敢闖、險灘敢涉、強敵敢拼、重擔敢扛的精神氣質,在對比學思踐悟、加力比學趕超中自覺提升軍事素養,練硬打贏真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