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新
小學階段是教育教學的基礎時期,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打下扎實的數學基礎,助力今后的學習與發展。教師要遵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堅持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豐富教學的方式方法,以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因此,本文對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展開探究,以期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
一、激發學習熱情,培養終身學習意識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其思維能力的局限性,所以在面對抽象性和復雜性都比較強的數學學科時,教師要更加強調問題情境的應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其學習的自信心。教師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選取學生習以為常的事物來構建真實的情境,利用生動形象的方式來展現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比如教學小數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通過超市購物的方式,讓學生挑選喜歡的物品,借此機會讓學生掌握小數的加減法,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提高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提升其學習的熱情,讓學生能夠真正認識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從而養成終身學習的意識。
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開發其數學思維
小學階段有些學生的學習習慣存在問題,記憶知識點時習慣死記硬背。這種學習方式能夠勉強應付小學,可是一旦進入初中乃至高中,這類學習方式便會嚴重阻礙學生的發展。所以,教師要抓住小學這一關鍵期,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學習視角和學習維度,以合作學習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根據小組成員的思想碰撞,正確引導學生提出大量創新的思想觀點,激起學生的探索熱情和學習自覺性。教師可以利用微研究方式進行合作學習,把每一個知識點變為一個個小型的微研究任務,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建立良好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進行直角相關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準備多個三角形教學工具,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找到三角形中存在的直角,讓學生真正變成課堂上的行為主體。在自主探究的情況下,學生能夠找到直角的定義,找出分辨直角的方式。
三、完善教學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育的關鍵往往是基礎知識的傳授,對學生的考評更看重考試成績,限制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教師只有正確看待學生成績,拓寬點評的維度,創建更為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才能體現學生的學習效果,充分展示學生的綜合素養。
教師可以從記憶力、實踐活動、對知識點的把握、運用和分析等幾個維度出發,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可以為每一個學生創建學習檔案,從不同的層面記錄和標明每一個學生的水平和能力,這樣既能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又可以讓學生清楚自身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比如在千米和噸這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學校的跑道一圈是250米,請問要跑幾圈才能跑到1千米?如果學生回答4圈,則反映出學生對千米的定義掌握得比較扎實。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對從實驗樓到教學樓的距離進行換算,如果學生回答正確,則表明他們能夠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靈活地運用于實際生活中。教師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利用不同的評價方式進行多維度的評價,從而更加客觀、全面、理性地展現出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接下來的課堂優化做好準備。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樹立起全新的教學理念,打破自身的教學局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意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散其數學思維模式,完善教學評價體系,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構建出全新的數學課堂,落實對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