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輝,任 迎,王 乙,洪國武,王世長,吳 爽,許亮文
(1.杭州師范大學 公共衛生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2.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浙江 杭州 310000;3.杭州市職業病防治院,浙江 杭州 510300)
輕體力勞動者以靜坐少動的腦力工作為主,靜坐少動是慢性病的首要獨立危險因素。近年來,有關職業人群高血壓、中風和猝死的報道逐漸增多,且呈年輕化趨勢,職業人群中因健康問題導致的勞動力損失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運動與健康存在劑量-效應關系,規律運動有益于身心健康。《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指出,倡導職業群體積極參與全民健身,可以促進精神健康、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和諧。既往研究顯示,開展企業職工體育運動工作,可以提升職工的工作效率、調動生產積極性、增強集體榮譽感和職業幸福感,激發企業活力。因此,本研究調查企業輕體力勞動者的運動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以期為企業職工運動指導和健康管理工作提供依據。
1.1 研究對象 低體力活動水平是指除日?;倔w力活動外,從事中等強度體力活動,但每周活動時間累計少于150 min,無體力活動指只有維持日?;旧畹捏w力活動,是一種靜坐少動的生活方式,本次調查將低體力活動及無體力活動的職工歸為輕體力勞動者。于2019年6月,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浙江省某企業6個子公司的職工,年齡20~59歲,每個子公司抽取500人,共3 000人,排除先天性疾病、遺傳性疾病及運動禁忌癥者,最終2 178名符合條件的人員納入本研究。
1.2 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通過面對面的方式進行調查?;贛cleroy等的社會生態理論模型視角,問卷內容分為個人基本情況、認知態度、人際氛圍和環境支持及規律運動情況、不參加規律運動的原因等部分。規律運動是指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持續30 min以上且堅持運動3個月以上的中等強度體育健身運動。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構成比(%)描述,單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2 178名被調查對象年齡20~59歲,平均(37.2±9.01)歲,其中20~39歲1 350人(61.98%),40~59歲828人(38.02%);男性1 313人(60.28%),女性865人(39.72%);學歷為高中或中專及以下179人(8.22%),大專或本科1 678人(77.04%),研究生及以上321人(14.74%)。
2.2 規律運動情況 調查對象中規律運動者1 479人(67.91%),其中近半年內每周進行1次中等強度及以上運動580人(26.63%),2次444人(20.39%)、3次及以上455人(20.89%)。是否規律運動者間,性別、文化水平、認知態度、人際氛圍和環境支持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男性、文化水平大專及以上、高認知態度、良好的運動人際氛圍和環境支持的人群規律運動者居多。見表1。

表1 輕體力勞動者規律運動現狀及單因素分析(n=2 178)
2.3 輕體力勞動者規律運動的Logistic回歸分析 以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為自變量,以是否進行規律運動為因變量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女性、認為運動沒必要、認為運動一般和困難、居住區無固定居住場所和未參加過全面健身活動及同伴參與運動率較少、家人參與運動率低、與同伴一起運動率低的人群,相較于對應人群更難進行規律運動(均<0.05)。見表2。

表2 輕體力勞動者規律運動的影響因素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
2.4 輕體力勞動者未進行規律運動的原因分析 未進行規律運動的699人中,54.51%的人認為其缺乏時間,其他原因依次是場地限制(36.91%)、缺少指導(33.33%)、身體條件不允許(27.32%)、天氣狀況(26.61%)、興趣(25.89%)、家務重(22.17%)、經濟限制(7.15%)。多重響應分析結果發現,不參加規律運動的被調查對象性別分布相似,而在場地限制和缺乏指導上,39.12%的年長職工和64.49%的年輕職工因沒有時間而不參加規律運動。
規律運動有助于增強體格健康、宣泄心理壓力及防控慢性疾病,是當前職業人群中急需培養的一種健康生活方式。本研究結果顯示,浙江省企業輕體力勞動者規律運動率較低,僅為67.91%,大部分輕體力勞動者缺乏時間參與規律運動,其進行規律運動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僅有20.91%的人符合《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界定的經常運動的人群,與朱莉等研究結果相似。
良好運動認知、人際氛圍與環境支持促進輕體力勞動者進行規律運動。研究結果顯示,是否規律運動不受年齡和文化水平的影響,與柴晶鑫等研究結果相悖,可能由于本次調查樣本量在年齡和學歷分布上差異較小。再者,女性輕體力勞動者進行規律運動較男性少,原因可能為來自社會多重角色的壓力會分散女性參與規律運動的時間和精力。研究結果顯示,有高運動認知態度的人和認識到很有必要運動且比較容易付出成本的人會更規律地參加運動,可見自我認知因素對規律運動的行為改變有直接作用。同樣,有較好的運動人際氛圍和環境支持的人會更規律地開展運動,家人、朋友等其他重要的他人支持能夠促進職業人群參與規律運動,建議企業開展運動項目,加強場地設施支持,營造團體運動的氛圍。
本研究結果顯示,輕體力勞動者不進行規律運動的常見原因是缺少時間、場地限制、缺少指導,同時,盡管有較好的運動認知態度,但缺乏較好運動人際氛圍,即使居住區有固定的鍛煉場所,也因時間或場地限制、缺乏指導等原因使輕體力勞動者無法進行規律運動。工作時間長是阻礙運動的危險因素,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者工作壓力上升,工作時間增加,使得部分勞動者缺乏時間進行體育鍛煉。針對場地限制的問題,建議企業積極開展工間操,增加輕體力勞動者規律運動時間,提升工作效率。部分職工沒有運動時間或受場地限制,可考慮采用生活化的運動鍛煉方式,例如上下班途中競走、慢跑等項目來進行規律運動。本研究中,37.22%的女性和30.09%的男性因缺乏指導而未進行規律運動,表明職工迫切需要企業完善健康促進制度體系,對職工進行科學運動指導以幫助職工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發揮全民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體醫融合”是推進輕體力勞動者健康的重要路徑。本次調查發現輕體力勞動者規律運動率較低,且受個人的運動認知態度、運動人際氛圍與環境支持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國家政策支持的條件下,建議企業通過體醫結合方式,用運動的手段促進職業人群健康,建議企業管理者結合實際制定對輕體力勞動者進行“體醫融合”干預的有效政策及具體實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