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越燕,高惠惠,王亞霞,楊曉波,錢文麗
(浙江省人民醫院 1.醫院感染管理科;2.內鏡室,浙江 杭州 310014)
隨著內鏡檢查在臨床應用中的推廣普及,其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也將患者置于不必要的感染風險之中,成為全球公共健康一個新的威脅。軟式內鏡結構復雜,精密度高,其組成材料特殊,且存在許多管腔,不適宜高溫消毒,通常只能采用低溫滅菌或化學消毒劑浸泡消毒,再加上內鏡價格昂貴,易出現因內鏡少而使用頻率高、沖洗不徹底、消毒時間不足等普遍問題,而引起相關性院內交叉感染的發生。故加強對軟式內鏡消毒的管理和監控在預防控制醫院感染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我院自2016年引進某公司的內鏡檢測取樣器后,對新的取樣檢測方法與常規檢測方法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顯示新的方法取得了更高的檢出率。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8月—2020年12月浙江省人民醫院內鏡中心經再處理后的軟式內鏡進行取樣檢測,同一軟式內鏡分別采用傳統內鏡檢測取樣(對照組)及內鏡檢測取樣器取樣(實驗組)和培養,共檢測軟式內鏡382例(次),其中包括胃鏡153例(次)、腸鏡89例(次)、十二指腸鏡89例(次)、纖支鏡51例(次)。
1.2 內鏡檢測取樣
1.2.1 傳統有管道軟式內鏡檢測取樣 取樣檢測操作流程嚴格按照實驗室相關流程及標準進行。
1.2.2 新型內鏡檢測取樣器取樣 詳見圖1。采樣部位為內鏡內腔面,抽取50 mL采樣液,從被檢內鏡活檢管道入口注入;啟動集菌儀,將洗脫液轉移至取樣器杯體中,洗脫液轉移完畢后,拔出內鏡接頭,剪斷接頭下端軟管,插入空氣過濾器,再次啟動集菌儀,將液體濾干,再將杯體置于HTY-101 微生物檢驗儀,啟動儀器將液體濾干,在生物安全柜的無菌環境下打開取樣器,取出濾膜貼膜培養。結果計算:當濾膜法不可計數時,菌落總數(CFU/件)為不可計數;當濾膜法可計數時,菌落總數(CFU/件)=m(CFU/平皿)+mL(CFU/濾膜),m指平皿的平均菌落數,mL指濾膜上的菌落數。

①將洗脫液轉移至取樣器;②在線過濾;③ HTY-101微生物檢驗儀;④ 打開取樣器;⑤ 貼膜培養
1.3 合格標準 消毒合格標準:細菌總數≤20 CFU/件。滅菌合格標準:未檢出細菌(無菌檢驗合格)。
1.4 致病菌檢測 經軟式內鏡診療操作可能會導致感染時進行檢測。檢測方法:在進行細菌總數檢測的同時,取混勻的待檢樣品0.2 mL,分別接種90 mm 血平皿、中國藍平皿和SS 平皿,均勻涂布,置36 ℃ ±1 ℃ 溫箱培養48 h,觀察有無致病菌生長,并使用VITEK-2 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進行感染菌株的鑒定。
1.5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軟式內鏡微生物總檢出率、不同鏡種微生物檢出率及微生物陽性鑒定情況。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組間差異比較行檢驗。<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軟式內鏡微生物總檢出率比較 實驗組檢出微生物陽性25例(次),陽性率為6.54%(25/382);對照組檢出微生物陽性7例(次),陽性率為1.83%(7/382);2組微生物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0.568,=0.001)。
2.2 兩組不同鏡種微生物檢出率比較 實驗組在胃鏡、腸鏡、十二指腸鏡及纖支鏡中的微生物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其中胃鏡、十二指腸鏡中的微生物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腸鏡、纖支鏡中的微生物檢出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

表1 不同取樣方法內鏡微生物檢出率比較[n(%)]
2.3 兩組微生物陽性鑒定情況比較 實驗組微生物培養陽性共32例,對照組微生物培養陽性共9例,詳見表2。兩組檢出微生物均為條件致病菌,且實驗組檢出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均多于對照組。

表2 兩組微生物陽性鑒定情況比較(n)
軟式內鏡是一種可重復使用的臨床診療儀器,現已廣泛應用于國內外各級醫療機構,其中使用安全和控制醫源性感染對于軟式內鏡的應用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軟式內鏡使用后發生院內交叉感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①受檢者自身體內帶菌異位感染,其感染主要是由于接受檢查后定植在胃腸道內的正常菌進入血液或其他正常無菌組織而引起的內源性感染;②外源性感染,即通過內鏡傳播的感染,是主要的也是最危險的一種感染,也是醫院感控工作需要重點管理和監控的。在內鏡檢查過程中,鏡身及其附件往往會受到其他受檢者血液,體液及黏液等分泌物的污染,這些污物如不能徹底清洗干凈,將會在內鏡表面形成一層被膜,阻隔常規消毒劑的穿透,導致消毒失敗;內鏡在消毒前各管道與連接部及其按鈕未進行充分的手工清洗,使有機物殘留,進而影響消毒質量;清洗后的內鏡未進行充分干燥就放進消毒液中,稀釋降低了消毒液濃度,未達到消毒的效果等。③管理因素。醫院感控管理制度不健全,職業道德教育相對薄弱,質量管理監控不得力等,均可能使工作人員在工作中責任心不強,清洗消毒不認真仔細,從而影響了清洗消毒的質量。這些不僅是引發醫療糾紛和事故的主要原因,也是對患者健康的最大威脅。
目前軟式內鏡消毒滅菌效果的常規監測方法,存在細菌檢出率較低、檢出菌種較少的問題。我院傳統消毒后內鏡的取樣方法為“采用無菌注射器抽取50 mL含相應中和劑的洗脫液,從活檢口注入沖洗內鏡管路,并全量收集送檢”,在臨床實踐中我們發現,該方法因采用較為簡單的洗脫液混勻后取樣接種培養,細菌原始濃度較低,因此細菌檢出率不高,檢出菌種較少。現階段,國內各大綜合醫院中已逐漸應用了更為專業的內鏡取樣檢測設備,但相關文獻報道仍較少。
本研究探究了我院自2016年引進某公司的新型內鏡檢測取樣器與傳統取樣檢測方法的微生物檢出率,結果顯示實驗組軟式內鏡檢出微生物的陽性率(6.54%)顯著高于對照組(1.83%),提示新型內鏡檢測取樣器可明顯提高軟式內鏡的微生物檢出率。實驗組在胃鏡、腸鏡、十二指腸鏡及纖支鏡中的微生物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其中胃鏡、十二指腸鏡中的微生物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腸鏡、纖支鏡中的微生物檢出率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胃鏡、十二指腸鏡與腸鏡、纖支鏡的結構相比較為復雜,灌流洗刷的難度更高,微生物更易吸附在其內鏡及相關器械上,易造成后續消毒不徹底,因此在提高微生物檢出率的基礎上,新型內鏡檢測取樣器對胃鏡、十二指腸鏡的洗脫的微生物的水平也會更高。同時,實驗組檢出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均多于對照組,提示采用新型內鏡檢測取樣器可明顯提高微生物洗脫率和檢出率,有助于降低臨床內鏡使用中發生交叉感染的風險。這是由于新型內鏡檢測取樣器是采用封閉的管道環境進行取樣的,可明顯減少取樣過程發生外源性污染的風險。此外,新型內鏡檢測取樣器的濾膜的貼膜式培養方式與傳統的接種式培養相比,具有更高的微生物富集程度,對微生物的檢測敏感性也更好。但是新型內鏡檢測取樣器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取樣成本高、使用時間短,使用方法及流程仍需逐步優化等。
綜上所述,與傳統取樣方式相比,新型內鏡檢測取樣器可提高軟式內鏡微生物洗脫率、細菌檢出率及檢出細菌的種類和數量,不僅強化了對內鏡清洗消毒的監測,同時也減少了內鏡使用中發生交叉感染風險,具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前景。此外,為了保障醫療工作的有序進行,在引入新型內鏡檢測取樣器后,還應優化軟式內鏡的使用、消毒、檢測流程,在不增加內鏡中心工作人員工作量的同時,提高軟式內鏡的消毒和檢測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