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 王藍瑩

我不在農村住已經很久了,現在偶爾回到村里,目之所及皆是大變化!土路變成了寬闊干凈的柏油路,路面上跑的都是私家車。比起老式客車,私家車可以隨走隨停,見到認識的鄉親,便悠游自在地停下車,聊一會,盡興了再走,生活變得更方便、舒適了。可若是哪次沒開車,感受就不這么美好了,站在馬路上等客車等得望眼將穿。記得小時候,可是幾分鐘到十幾分鐘就能等到的,如今車呢?

口袋鼓了,私家車多了;乘客少了,客運市場枯了。在我國廣袤的農村地區,僅僅幾年之間,鄉道上的客車消失了一大半。老站點半天也出現不了一個等車的人——可又不能說是完全沒人坐,不管怎樣,還是有一小部分村民依靠客車往來于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家住四川省資陽市南津鎮的雷世偉就是其中一位。
去年6月18日,南津鎮往返資陽城區的客運班線結束了最后一天的運營,退出市場。自此南津鎮車站無客車停靠,村民出行只能靠攔過路車。
這之后,雷世偉出門回家變得非常不方便。有一次,他送孫女到城區學跳舞后,在回家的必經之路上等過路車,可惜先后攔的4輛過路車都滿員了,最終等了1個多小時才坐到車回來。
雷世偉的家就在車站旁。在他的印象中,五六年前,南津鎮往返資陽城區的客運班線有8輛車在跑。坐滿就走,沒坐滿的話到15分鐘也會發一班。但從2018年起,隨著乘客減少、車輛相繼報廢,這條線路上的客車越來減少,3年后僅剩下2輛車。車少了,半小時甚至一個多小時才發一班,乘客不愿等,就去坐過路車,加上私家車、摩托車、電瓶車增多,乘客就更少了,最終形成了人少——車少——車不方便——人更少的惡性循環。
整個資陽市的農村客運市場也正在經歷著相同的變化。早在十幾年前,當地客運市場一片熱騰,有人購置了一輛價格20多萬元的客運大巴,自己當起了客運司機,每天往返金帶鋪和城區間3次,能掙三四百元。據他回憶“那時候許多人都想擠進這行,誰要是賣車,大家都搶著要。”
僅僅幾年后,這行業就不那么賺錢了,一些本就人少的線路陸續退出了市場。一位司機算了一筆賬,每跑一次來回需要100多元油費,每個月需要給公司交管理費,還要繳納車輛保險,上座率達到4成才有得賺。而現在許多車子基本都是在“空轉”,對他們來說,賠錢的買賣實在難以支撐,慢慢的,停運的車輛越來越多,最后甚至整個線路都停掉了。
承包線路的人沒有收益可以說停就停,仍然依靠客運出行的村民卻不可能突然之間都不坐車了。如何兼顧村民的出行需求和運營方的收益?農村客運的出路在哪里?不僅在資陽市,在四川省乃至全國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川省正在試行一套解決方案。
在該省廣元市青川縣內,斗折蛇行的盤山公路上,一輛輛黃色車輛正平穩地行駛著,趕集的村民、上學的娃、就醫的病患……甚至小件快運都可以搭乘,這些小黃車就是“金通工程”服務專用車輛。
據資料顯示,四川省農村公路有35.2萬公里,居全國第一,解決廣大農村居民出行不便的問題尤為迫切。在此背景下,2020年3月,四川省率先提出“金通工程”并啟動建設。
自項目開展以來,四川省交通運輸行業以客運網、郵快網、物流網、旅游網“四張網絡”為核心,以打造“金通工程”樣板縣為載體,推動“金通工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喂,紀師傅,我是昨天給你打電話的老樊,我在兩河村一組家里,我要去鎮上,我馬上到招呼站等你,麻煩來接下哈。”3月29日一大早,家住廣元市蒼溪縣龍王鎮兩河村的村民樊孝和撥通了小黃車的預約電話。到村道招呼站等候片刻,小黃車就開到了面前,不到半小時他就到了龍王鎮上。
“以前去市區要轉一次車,8塊錢,不方便。現在坐公交車2塊錢,很方便。我70多了,還能免費坐。”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公義場社區的公交站臺上,73歲的村民徐雪勤正在等89路公交車。這趟公交車平均十幾分鐘一班,串起了沿途十幾個村(社區)。據彭山區交通運輸局副局長楊茗介紹,從2020年開始,彭山區從私營業主手中收回農村客運經營權,著力打造“服務同質、票價統一”的城鄉客運體系,共投入財政資金2.3億元,開通公交線路32條,城鄉公交車159臺。其中跨市公交3條,城市公交7條,城鄉公交22條,覆蓋全區51個村(社區),最長公交線路40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公交。
到2021年底,四川省共發展鄉村客運車輛2.9萬輛、鄉村客運線路8389條,居全國第一。大部分鄉村客運線路經營收入增加20%以上,2021年鄉村客運安全事故同比下降33%,贏得了人民群眾廣泛點贊。2021年,它被納入30件民生實事范圍,重點推進。同時,它也獲得了交通運輸部的高度認可,被同意新增為交通強國試點建設任務。如今,“金通工程”已作為交通運輸行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標志性工程全面鋪開。
城鄉公交一體化是部分省市對解決農村客運難題的另一種探索。
“像城上人坐公交一樣,從車漢橋‘腳一達’就到高郵了,刷老年卡乘坐公交還免費,既快又方便。” 近日,江蘇省高郵市的一對退休教師老周夫婦在等車時喜不自勝地說。公交一體化后,老周夫婦隔三差五都要坐3路公交車到兒子家玩。高郵市是在2020年啟動的城鄉公交一體化改革,到目前,市內共建成鄉鎮客運站11個(其中四級客運站2個、五級客運站9個)、公交站臺1185座(其中電子站臺214座),城市建成區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100%。
去年冬天,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南渡鎮慶豐村65歲的趙羅華帶著從自家地里摘的一大袋蔬菜,踏上家門口的公交車,高高興興地進城去看孫女。“女兒、女婿都有車,但我不要他們來接。村里到城里的公交車很方便。”老趙自豪地說。居住在溧陽市別橋鎮黃金山村民金阿娣已經習慣了早上坐公交去城里賣菜,賣完再買點豬肉,坐公交回來和丈夫一起吃午飯。以前賣菜她都要自己騎著三輪車去鎮上,現在公交車開到家門口,出行方便了,都不覺得累。在溧陽,城鄉公交通行政村率目前達100%,行政村到城區的直達公交線路目前平均實載率達55%以上。


“為保障村民出行,我們把私人承包經營的15條線路346臺城鄉班車全部收回,由新沂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統一實行全域化運營。”江蘇省新沂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丁昕表示,完成城鄉公交一體化改革后,目前新沂全市共開通公交線路27條,投放新能源公交車498輛,覆蓋全市所有鎮村,實現城鄉一線直達。城鄉公交實行1~4元階梯票價,比原來降低50%以上,基本實現城鄉公交服務“均等化”。在新沂市雙塘鎮袁湖村109路公交車起點站,村民張洪峰正在等車,提到這條新開通的公交線路,他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以前到市里去都是騎電動車或者跟人拼車,太不方便了。現在開通了公交,票價還便宜,4塊錢來回,非常方便。”
城鄉公交一體化是公共交通向農村地區延伸的重要形式,也是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具體體現,江蘇全省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2020年該省1200多個街鎮,14000多個行政村,公交的通達率達到100%。面對成績,江蘇省交通運輸廳不驕不躁,堅持腳踏實地為百姓服務。近日,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梅在《政風熱線》節目中談到城鄉公交一體化時坦言,“應該說成績是可以肯定的,但是我們非常清楚地知道,和人民群眾的期盼還是有距離的。”她表示,下一步,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在城鄉公交一體化方面將通過統一線路編排、統一時刻表、統一調度、統一一張卡、統一服務標準五個方面進行推進。
金通工程和城鄉客運一體化是解決農村客運問題的積極探索,但我國農村規模龐大,各地風土人情千差萬別,要想農村客運真正為百姓服務,答案不是非此即彼,應結合農村實際情況、因地制宜,以滿足村民交通運輸需求為根本基點,創新運營思路,拓展服務維度,著力打造“服務跟著百姓需求走”的幸福生活號。
今年8月,交通運輸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構建發展長效機制切實保障農村客運穩定運行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省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要建立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動態監測機制,及時掌握本地區農村客運運行情況,確保底數清、情況明;要組織市、縣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根據本地區農村客運運行監測情況,在群眾居住分散、出行需求不足的偏遠地區,進一步規范區域經營、預約響應式農村客運服務,確保服務易獲取、群眾可接受;要針對趕集日、農忙等重點時段和農民工務工返鄉等集中出行需求,通過加密農村客運服務頻次、開通季節性線路和定制線路等方式,強化重點服務保障,逐步構建完善農村群眾日常出行有效覆蓋、重點時段專項保障的農村客運出行服務體系;要暢通12328交通運輸服務監督熱線等渠道,及時受理解決群眾反映的農村客運相關問題,保障農村客運“開得通、留得住”。
“有班車直接通到敖倫布拉格,我們就相約來看夢幻大峽谷,現在有定制客運,打個電話就能叫車,很方便的。”2021年6月8日一早,其木格和她的幾個老姐妹就從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出發,來到阿拉善盟敖倫布拉格鎮阿拉善沙漠國家地質公園游玩。針對各蘇木鎮距離遠、跨度大,農牧民群眾出行困難的實際情況,從2020年起,阿拉善左旗定制化客運班線正式啟用。現有巴彥浩特至銀川、巴彥浩特至敖倫布拉格等3條定制客運線路,7座客車8輛。為旅客提供“門到門”“點到點”“隨客而行”的客運服務新模式。
2022年春節前夕,在東莞電子廠打工的何光榮開始為回鄉做準備。與往年不同的是,這一次,他不用擔心搶不到火車票,也不用去長途客運站買汽車票,甚至不用為中轉換乘發愁。只需在廠門口登上長途客運大巴,他就能一票直達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先市鎮大土灣村的家門口。為他打通回家最后一公里的是四川省交通運輸廳針對外地民工、學子回鄉難提供的創新服務,這項服務將“金通工程”鄉村客運與省際“春風行動”專車無縫接駁,僅2022年春運期間,通過這種方式疏運民工、學子達20萬人次。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中寧縣大戰場鎮杞海村,每到夏秋季,許多村民都會去鄰近的舟塔鄉摘枸杞掙“外快”。可兩地之間往來并不方便,前些年,村民只能搭乘順路的農用車、面包車,時常遇到超載,“一車最多的時候能有10多個人,挨挨擠擠,坐不下就站著,擠在車中間兩頭不見光。”為了解決農忙時節群眾出行難問題,在枸杞采摘高峰期,縣汽車運輸公司開通農村定制客運“夏收號”“秋收號”,將客車直接開到枸杞園。截至目前,該縣共開行摘枸杞定制客車642輛次,運送采摘工人近2萬人次,為村民提高收入增添交通安全保障。
四川省彭州市物產豐富,長期以來,許多村民會在公路旁擺攤設點,銷售自家農產品。雖然能為家庭帶來額外收入,但也存在安全問題。針對這一現象,市交通運輸局經過調研,建成成都首個“公交微集市”。“以前我是在公路邊擺攤,現在早上從家門口坐上小黃車來這里,擺上攤,很安逸。”彭州市葛仙山鎮樂江村村民劉叢敏近期一直在“微集市”銷售柑橘,生意好時每天能賺幾百元,他介紹到,這里如今也成了附近村民休閑娛樂的場所,大家經常聚在這里喝茶聊天。
從2011年的356.4萬公里到2021年底的446.6萬公里,十年來,我國農村公路的總里程凈增90多萬公里;改造的農村公路危橋超6萬座;實施的安全生命防護工程超127萬公里。在此基礎上,不斷盤活的農村客運正成為村民通往美好生活的途徑,從肩挑背馱到抬腳上車,從不方便、很落后、到生活便捷、環境優美、舒適宜居,從一股腦地出去打工到去農村創業、安家,鄉村的活力正被點燃。現在,黨的二十大已為中國的未來描繪出了更為美好的藍圖,相信各相關方面會借著全國上下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東風,站在更高的起點上,對農村客運的未來付出更為積極的努力,以更高的效率,踐行更高的要求,在探索發展中進一步打通城鄉融合之路,勾畫美好鄉村生活,為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增添新的華彩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