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丹
心力衰竭在臨床上屬于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指的是由心臟收縮或是舒張功能發生障礙后,患者無法充分的將靜脈回心血量排出心臟,從而使靜脈系統出現血液淤積或動脈系統出現血液灌注不足的情況,進而導致心臟循環障礙所引起的[1]。對于心力衰竭患者,疾病發生后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進一步加重病情后,則可合并腎衰竭等嚴重并發癥,最終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2]。以往臨床在治療重癥心力衰竭合并腎衰竭患者時,主要采用強心、利尿等常規治療方案,但取得的療效并不理想[3]。故此臨床需繼續探討一種效果更佳、安全系數更高的方式來治療重癥心力衰竭合并腎衰竭。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醫療水平的提高,使得血液凈化技術也在不斷進步,且目前已經在臨床上廣泛應用。該技術作為一種連續性腎功能替代治療法,通過引出患者的血液后,再經一定程序將患者體內的某些代謝物質以及有毒物質清除,然后再把血液引回患者體內,以此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鑒于此,本文主要將本院收治的80例重癥心力衰竭合并腎衰竭患者作為實驗對象,探析采用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的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80例重癥心力衰竭合并腎衰竭患者,按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5例(62.50%),女15例(37.50%);年齡48~76 歲,平均年齡(58.37±5.88)歲;病程2~5 年,平均病程(3.06±0.65) 年。觀察組男22例(55.00%),女18例(45.00%);年齡49~78 歲,平均年齡(58.41±6.54)歲;病程2~4 年,平均病程(3.02±0.54)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①均對研究知情,且簽訂同意書;②均符合重癥心力衰竭相關診斷標準[4];③均合并腎衰竭;④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腫、少尿或是無尿等臨床癥狀;⑤心功能均為Ⅳ級者;⑥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①中途退出研究者;②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③存在溝通障礙、精神障礙、認知障礙者;④治療依從性不高,且配合度較差者;⑤既往存在腎衰竭者。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呋塞米注射液(山東方明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056)治療,將200~400 mg 加入氯化鈉注射液100 ml 內靜脈滴注,滴注速度≤4 mg/min。有效者可按原劑量重復應用或酌情調整劑量,總劑量≤1 g/d。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①采用枸櫞酸抗凝模式,置換液為碳酸氫鹽,前后稀釋量均為2000 ml/h、血流量為150~250 ml/min,置換液的流量為25~45 ml/(kg·h);普通肝素抗凝維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為正常值水平的2 倍,患者連續治療3 d 以后,病情穩定狀況、生化指標與癥狀改善后,便可停止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以及治療前后生化指標(Scr、BUN、BNP)水平。療效判定標準[5]:根據紐約心臟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評價療效,分為3 個標準:①經治療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2 級,且心力衰竭體征、臨床癥狀均全部消失,為顯效;②經治療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1~2 級,且心力衰竭體征、臨床癥狀均顯著緩解,為有效;③經治療后,患者病情無變化或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生化指標:抽取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清晨空腹狀態下的血液(5 ml)作為標本,離心后檢測Scr、BUN、BNP。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0.00%高于對照組的72.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21,P=0.045<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Scr、BUN、BNP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Scr、BUN、BN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重癥心力衰竭作為心臟疾病患者最嚴重的一個階段,它可能會導致患者的腎臟出現灌注不足或腎淤血的情況,從而對患者的腎功能造成一定損傷,降低患者機體對利尿劑的敏感性,進而減少患者的心排出量,激活神經內分泌系統、促使交感神經興奮,最終導致患者的心臟負荷加重,進一步損害腎臟[6]。腎衰竭則是重癥心力衰竭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兩種疾病合并后,可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不僅會加重患者的病情,還會增大臨床治療難度,降低治愈率[7]。以往臨床在治療重癥心力衰竭合并腎衰竭時,主要采用西藥療法,雖能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并不理想。其原因可能為:藥物治療重癥心力衰竭合并腎衰竭,無法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力衰竭癥狀,且患者若是長時間處于心力衰竭狀況,甚至可能會使患者的心臟收縮能力嚴重下降,從而導致患者的心排出量減少、交感神經興奮,進而出現腎灌注不足、腎小球濾過顯著降低的現象,最終損害患者的腎功能。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使得臨床在治療重癥心力衰竭合并腎衰竭方面也取得較為顯著的進步。連續性血液凈化作為臨床當前廣泛應用的一種新型治療技術,它主要是通過利用血液凈化來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限[8]。
連續性血液凈化技術是一種模擬人體腎臟內部結構的治療方法,可持續有效地將患者體內的多余水分以及溶質清除掉,以此來達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的目的。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0.00%高于對照組的72.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21,P=0.045<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Scr(268.06±52.04)μmol/L、BUN(13.24±3.50)mmol/L、BNP(289.59±63.74)pg/ml 均低于對照組的(299.84±55.91)μmol/L、(16.15±4.96)mmol/L、(327.58±68.72)pg/m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分析可能為:①對于重癥心力衰竭合并腎衰竭患者,主要是體內的代謝產物無法正常排出所引起的,而連續性血液凈化則能將患者體內的垃圾清除,通過輸入大量的置換液,以此來快速、直接清除患者體內的有害物質,從而達到改善患者癥狀、延長患者生存期限的目的[9]。②連續性血液凈化具有穩定患者血流動力學的作用,且不會對患者的血漿滲透壓造成較大影響,可顯著改善患者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調等一系列病理癥狀,排出多余的體液。除此之外,連續性血液凈化在治療重癥心力衰竭合并腎衰竭患者的時候,還有利于通過靜脈給藥的方式給予患者營養支持,為治療患者提供了非常重要和賴以生存的內穩定平衡,對促使患者康復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10-12]。
綜上所述,采用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重癥心力衰竭合并腎衰竭患者,能取得較好的療效,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