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強
肛瘺也稱肛管直腸瘺,是肛腸科常見、多發的疾病,以反復自瘺外口流出膿性、血性等分泌物為典型癥狀,同時,在分泌物的刺激下肛門位置還會出現潮濕、瘙癢以及濕疹等表現,另外,伴隨疾病進展,患者會伴有明顯疼痛、發熱以及寒戰等全身癥狀,誘發肛門失禁、狹窄以及癌變等一系列并發癥,對身心健康、工作生活造成嚴重影響,一旦患病,需盡早進行有效、規范治療[1-3]。目前,手術是臨床治療肛瘺的主要方式,傳統肛瘺切開掛線引流術雖然可取得一定效果,但是該術式創傷相對較大,不利于術后恢復,且預后不佳,因此,臨床需對手術方式進行優化、改進[4]。本次研究收集2020 年7 月~2021 年5 月河源市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肛瘺患者展開研究,比較不同手術方案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20 年7 月~2021 年5 月河源市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肛瘺患者,以術式不同分為研究組與對比組,各30例。對比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18~70 歲,平均年齡(44.23±10.56)歲;病程0.5~3.0 年,平均病程(1.76±0.42)年。研究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18~70 歲,平均年齡(44.54±10.49)歲;病程0.6~3.0 年,平均病程(1.81±0.4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①符合肛瘺診斷指南標準;②臨床病歷資料完整性、真實性可靠;③本人及家屬知情研究內容、目的等,愿意參與且配合性良好;④研究向醫院倫理委員會報備且在通過審核批準后執行。排除標準:①不耐手術治療及具有手術治療禁忌者;②正參與其他研究、試驗者;③合并嚴重心、肺、肝等器官組織疾病者;④中途脫落、離開研究者。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對比組應用傳統肛瘺切開掛線引流術治療。協助患者取最佳手術體位,實施麻醉處理,通過探針探查實際情況,剪開瘺管、內口,切除全部壞死組織,清除腐敗管壁,至見健康組織實施結扎,若無法確定膿腔組織,予以低切高掛線處理,若瘺管彎曲,進行橡皮條對口引流,包扎縫合創口。
研究組應用改良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治療。做好腸道準備,進行磁共振檢查,定位內口,協助取最佳手術體位,實施麻醉處理,通過探針探查實際情況,在探針引導下于括約肌間溝行弧形切口,銳性分離,充分暴露瘺管,進行分離、切斷處理,縫扎,經由外口注入雙氧水,瘺管結扎良好并與內口完全阻斷,在外口邊緣位置行圓形切口,進行剝離操作,至括約肌間溝,分離瘺管,止血,縫合切口,放置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疼痛評分(分數越高疼痛越嚴重)。②治療前后肛門功能,采取大便失禁嚴重度評分(Wexner)進行評價,評分越低表示肛門功能恢復越好[5]。③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感染、肛門溢液以及排便困難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比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比組,疼痛評分低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表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注:與對比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肛門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肛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肛門功能評分低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肛門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肛門功能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比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低于對比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肛瘺本質為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破潰、切口引流的后遺病變,主要病因包括肛周膿腫、化膿性感染以及直腸肛門損傷和會陰部手術等,同時,不健康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也會大大增加罹患肛瘺的風險和幾率[6]。近年來,受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響,肛瘺發生率出現明顯上升,由于本病不僅會影響患者正常工作、生活以及身心健康,當出現癌變,甚至可危及生命安全,因此,一旦患病需盡早進行有效治療[7]。基于當前醫療水平,若要實現治愈效果,需盡早進行手術治療,手術過程切開或切除瘺管,形成開放創面,最終逐漸愈合[8]。傳統肛瘺切開掛線引流術是臨床常用術式,可切除病灶及周圍壞死組織,實現一定治療效果,但是傳統肛瘺切開掛線引流術創面較大,術后愈合時間較長,且受排便、活動等因素影響較大,極易發生相關并發癥,對肛門功能恢復不利,故需探尋和選擇療效、安全性更佳的術式[9,10]。
本次研究對肛瘺患者采用改良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時間(39.06±5.42)min、住院時間(5.39±0.36)d 短于對比組的(48.18±6.55)min、(7.22±0.45)d,術中出血量(10.11±1.36)ml 少于對比組的(14.07±2.49)ml,疼痛評分(2.46±0.39)分低于對比組的(4.27±0.4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肛門功能評分(0.74±0.26)分低于對比組的(1.11±0.3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低于對比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改良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治療肛瘺的整體效果明顯。分析原因在于該術式既能夠避免傳統手術敞開創面不縫合致使愈合漫長的缺點,還可以有效避免肛門失禁的風險,患者術后疼痛、便血以及住院時間大大縮短,此外,清除病灶過程可同時保護肛門生理功能,進而為術后康復提供有利條件,整體療效及預后較佳[11,12]。2016 年版美國《肛周膿腫、肛瘺和直腸陰道瘺治療指南》也認為改良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式適合逐步推廣,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與本次研究結果具有較高一致性,由此也可證實改良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治療效果確切。
綜上所述,為肛瘺患者實施改良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治療方案,能夠優化臨床指標,更好的改善肛門功能,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