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姣
原發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被稱為“充血性青光眼”,簡稱APACG,在眼科中屬于常見病,常發生在中老年人群中,若不能對其進行有效治療會導致患者視力降低,發生失明情況。臨床治療主要以服用藥物為主,但少數存在高眼壓的患者采用藥物治療并不理想。對于高眼壓下原發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其眼部結構會出現異常現象,眼壓持續升高,致使前部神經缺血、視網膜動靜脈不能正常運行,發病突然,主要表現為視線模糊、眼部腫脹、疼痛等情況。對于該疾病的診治一般采用藥物降低眼壓,當眼壓得到有效控制后,其保持在正常范圍后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包括小梁切除術、周邊虹膜切除術等。鑒于此,本文就本院周邊虹膜切除術治療高眼壓狀態下原發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效果開展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1 年1 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高眼壓狀態下原發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隨機抽簽的方式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對照組中男31例,女29例;年齡21~76 歲,平均年齡(44.16±7.26)歲。實驗組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22~81 歲,平均年齡(44.65±7.8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①屬于高眼壓狀態下原發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②自愿加入實驗,并簽署同意書;③無先天性疾病;④能夠正常交流;⑤年齡>20 歲;⑥無藥物過敏情況;⑦認知正常。排除標準:①過敏體質;②肝臟重要器官出現障礙;③中途退出研究;④交流、認知存在障礙;⑤患有惡性腫瘤。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1.2.1 實驗組 給予周邊虹膜切除術治療。術前對患者的眼部進行消毒、鎮靜等處理,術前25 min 給患者靜脈滴注甘露醇(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3784,規格:250 ml),使用量為250 ml,對患者進行眼部麻醉,麻醉見效后運用上肢肌縫線的方式對患眼進行牽引并固定,在眼角膜距離0.9 cm 位置處做出結膜瓣,角膜緣為基底部分,當鞏膜被暴露后做鞏膜瓣,是鞏膜厚度的1/2[1]。把0.3 mg/ml 絲裂霉素棉片放入在結膜瓣和鞏膜瓣下,時間為4 min,運用氯化鈉溶液對結膜瓣和鞏膜瓣進行沖洗,直至干凈,對前房進行穿刺處理,把房水放出從而使眼壓下降,將角膜緣組織進行切除,再切除周邊虹膜,尼龍線對鞏膜瓣進行縫合處理。術后,對患者使用3 mg 妥布霉素、3 mg 地塞米松,并在患眼處涂抹紅霉素眼膏,做好抗感染工作。
1.2.2 對照組 給予小梁切除術治療。在結膜瓣處做一個小切口(長為0.4 cm),同時半層劃開角膜緣厚界前的0.05 cm 位置,長為1.0 cm,厚為0.3 cm,再向前0.05 cm 處把深層角膜組織切穿,進到前房。手術進行時需要角膜內部和角膜緣的切口長度一致,對切口處的后部進行按壓,周邊虹膜會自動脫落,脫落完成后,把切口處的色素上皮層進行沖洗,保持切口前部的角膜表層的平整,最后采用燒灼方式對虹膜進行固定處理[2]。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視力及眼壓恢復情況、治療效果。并發癥包含前房出血、傷處滲漏、炎癥。治療效果判定標準:顯效:視力恢復正常,眼壓<22 mm Hg;有效:視力、眼壓有所好轉;無效:視力、眼壓并無改變,甚至有加重的趨勢。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11.67%低于對照組的3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2 兩組視力、眼壓恢復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視力、眼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視力、眼壓恢復情況比較()

表3 兩組視力、眼壓恢復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0.00%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原發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屬于青光眼中的一種,在眼科極為常見,因眼壓急性上升引起。該病起病急速、發病迅速,當患者的眼壓>48 mm Hg 時會使患者出現視物不清晰、惡心、頭痛等情況,若不及時醫治,長時間高壓眼,患者病情加劇,致使視力嚴重受損,出現失明情況,給患者的生活及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當眼壓<21 mm Hg 時才能進行手術治療。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眼壓仍難控制在正常范圍,對患者視功能及神經造成明顯損傷。據調查發現,當患者的眼壓>40 mm Hg,由視神經的受損演變成眼部組織受損,嚴重時會出現視網膜動脈栓塞,此時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效果不佳,且會增加并發癥發生率[3-5]。因此,先將眼壓控制在合理范圍,再對患者進行手術,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的產生。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11.67% 低于對照組的3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視力為(0.56±0.11)、眼壓為(12.24±2.51)mm Hg,均優于對照組的(0.41±0.07)、眼壓(16.57±1.16)mm Hg,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0.00%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上對于原發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治療一般以藥物為主,但少數患者因病情比較復雜,眼壓無法降低,治療效果不理想,應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方式。對于該疾病常見的治療方法有兩種:小梁切除術、周邊虹膜切除術,兩者的治療效果十分有效。前者的入侵性較強,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時會對患者的眼部構成造成損傷,手術風險較高,術后患者會出現相應并發癥,增加患者的疼痛。但若不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其受到的影響比手術風險更高,對患者進行小梁切除術雖然有風險,但對患者的病情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據調查發現,高眼壓的時間越長,患者視力受損的程度越重,因此,需要在患者眼壓尚未恢復正常的過程中做手術,可以減少高眼壓的狀態,便于術后視力的恢復。在手術過程中在對患者進行麻醉后要為其眼部做按摩,有利于降低眼壓,同時對其進行散瞳,防止出現炎癥情況[6-8]。在對前房進行穿刺后,可在虹膜上做小切口,便于房水的排出。當眼壓太低時可在角膜穿刺口處注入平衡鹽液,便于前方眼壓的加深。對患者進行周邊虹膜切除術,能夠減少對眼部組織的損傷,在短時間內房水的排出功能可以及時恢復,瞳孔的調節功能能夠正常進行,此外,該手術的操作較為簡單,便于患者的視力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9-12]。
綜上所述,對高眼壓狀態下原發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進行周邊虹膜切除術治療可減少對眼部的損傷,能夠促使瞳孔調節功能和眼壓功能良好恢復,操作簡單,安全性更好,值得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