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艷萍
冠狀動脈心肌橋是一種先天性的冠狀動脈發育異常疾病,患者冠狀動脈主干與分支在心臟表面外膜下的脂肪或者深層走行,隨著冠狀動脈的發育,淺層心肌會逐漸覆蓋主干與分支的某些節段,導致冠狀動脈在心肌內部走行,而覆蓋在冠狀動脈上的心肌則是心肌橋[1]。大多數冠狀動脈心肌橋患者無臨床癥狀,部分存在心肌缺血,DSA 是診斷心肌橋的常規方法,也是一種有創檢查方式,檢查費用較高,部分患者比較排斥。隨著影像學技術的飛速發展,CT 在多種疾病的檢查、診斷中廣泛應用,CT 檢查具有無創、可重復性、費用低等優勢,患者的接受程度更高[2]。本研究分析了96例心肌橋患者的冠狀動脈CTA 與DSA 的檢查結果,以期為心肌橋的臨床診斷與鑒別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入組的96例心肌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病理學檢查確診,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血液系統異常、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合并惡性腫瘤以及其他并發癥的患者。患者中男54例,女42例;年齡32~57 歲,平均年齡(46.39±1.41)歲。
1.2 方法
1.2.1 冠狀動脈CTA 檢查 檢查儀器為GE64 排128 層螺旋CT。檢查前,指導患者控制呼吸,檢查患者的心率,將患者心率保持在<70 次/min。如果患者的心率>70 次/min,則檢查前30 min 舌下含服25~50 mg的倍他樂克[3]。使用高壓注射器經患者的肘靜脈注入60~70 ml 的碘海醇,注入速度控制在5.0 ml/s。然后注入30 ml 的生理鹽水,注入速度同上。在注射造影劑的同時,跟蹤監測感興趣區域的CT 值,在CT 值達到120 Hu 時開始掃描。掃描野:氣管分支下方的10 mm 到心臟膈面,設置掃描電壓120~140 kV、掃描電流500~720 mA、探測器64 mm×0.625 mm、矩陣512×512。掃描完成后,通過ADW4.5 圖像工作站進行曲面重組(CPR)、容積再現(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組(MPR),獲得右冠狀動脈、左主干、左前降支、對角支、回旋支的數據信息[4]。
1.2.2 DSA 檢查 儀器為美國GE I-nova3100 系統數字平板血管造影機,每秒20 幀采集圖像,并保存。常規橈動脈入路,體位投照采用Judkins 法[5]。入路優先選擇右側橈動脈,局部消毒后鋪無菌巾,應用1%的利多卡因(1 ml)行局部浸潤麻醉,麻醉生效后穿刺,置入6F 動脈鞘,經動脈鞘注入5000 U 的肝素或者1 mg/kg的依諾肝素。優先選擇5F 共用導管作為造影導管,如果插管不成功,則使用5F Judkins 造影管或者其他類型的造影管。左冠狀動脈的投照體位:正位+頭、左前斜+頭(左肩位)、右前斜+頭(右肩位)、右前斜+足(右肝位)、左前斜+足(蜘蛛位)。右冠狀動脈的投照體位:正位+頭、左前斜位、右前斜位。造影檢查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表現,是否出現不適感,關注患者心電圖、生命體征的變化,及時補液,以免患者出現迷走反射。觀察穿刺部位是否出現紅腫、滲血[6]。造影結束后,用橈動脈止血器進行止血。
1.3 觀察指標 以病理學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比較兩種方法的診斷準確率及對不同位置(左冠前降支、左冠回旋支、對角支、右冠)心肌橋的檢出準確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方法的診斷準確率比較 冠狀動脈CTA 的診斷準確率為97.92%,顯著高于DSA 的68.7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方法的診斷準確率比較[n(%),n=96]
2.2 兩種方法對不同位置心肌橋的檢出準確率比較病理學檢查結果顯示,心肌橋在左冠前降支35例,左冠回旋支30例,對角支17例,右冠14例。冠狀動脈CTA 對左冠前降支、左冠回旋支、對角支、右冠心肌橋的檢出準確率分別為100.00%、100.00%、94.12%、92.86%,均高于DSA 的71.43%、73.33%、64.71%、57.1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方法對不同位置心肌橋的檢出準確率比較[n(%)]
心肌橋屬于先天性的解剖變異,主要病理特點是冠狀動脈主干、分支的某一節段在心肌纖維內走行,收縮期時,因擠壓而導致該節段的冠狀動脈狹窄、閉塞[7]。大部分患者并沒有明顯癥狀,也有部分患者出現心肌缺血的相關表現,比如心悸、心絞痛等。
數據顯示,心肌橋通過以下因素造成心肌缺血:首先,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動脈內的血流儲備下降從而對于冠狀動脈動脈壓迫增強,這在收縮期表現更明顯,當心率較快時,舒張期縮短、心肌的耗氧量增加造成心肌灌注不足,進一步引發缺血[8];其次,心肌橋通過對冠狀動脈的壓迫引起內皮功能受損,從而損傷血管內膜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另外,心肌橋壓迫冠狀動脈,導致血流動力學的改變,使得血管壁上附著與聚集眾多的低密度脂蛋白,因此心肌橋也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9]。
盡管DSA 是現階段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但這種檢查方法并不能有效檢出冠狀動脈血管與深度心肌,在冠狀動脈狹窄、心肌橋等疾病的診斷中具有局限性[10]。而且DSA 無法顯示狹窄的斑塊結構,也無法清晰呈現冠狀動脈管壁外的影像。CTA 的優勢不僅在于無創,而且能夠清晰顯示出患者冠狀動脈的主干、分支,以及冠狀動脈管腔的狹窄特點,為醫生全面了解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提供了可靠的參考數據。CTA 還能夠通過三維、動態的方式呈現患者的病癥[11,12],醫生可以全面、直觀的從多個角度觀察圖像,詳細了解患者冠狀動脈的栓塞、狹窄、鈣化情況,最終對患者的病情做出客觀評價,為臨床治療奠定良好基礎。另外,冠狀動脈CTA 對空間與密度的分辨率高,能對冠狀動脈管腔以及血管壁、周圍血管進行充分觀察,立體的顯示冠狀動脈以及周圍心肌的解剖關系,準確測量壁冠狀動脈的長度與狹窄度[13-1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冠狀動脈CTA 的診斷準確率為97.92%,顯著高于DSA的68.7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病理學檢查結果顯示,心肌橋在左冠前降支35例,左冠回旋支30例,對角支17例,右冠14例。冠狀動脈CTA 對左冠前降支、左冠回旋支、對角支、右冠心肌橋的檢出準確率分別為100.00%、100.00%、94.12%、92.86%,均高于DSA 的71.43%、73.33%、64.71%、57.1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臨床顯示,冠狀動脈CTA 的檢查過程需要患者緊密配合,當患者心率過快或心率不齊時可能影響成像質量,因此檢查過程中需要對其心腎功能以及對比劑的使用嚴格限定,不然會影響判斷的準確性。另外,操作醫師的熟練程度也會對圖像的質量與診斷結果有一定影響,因此其作為一種檢查手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6]。
綜上所述,與DSA 檢查相比,冠狀動脈CTA 檢查更能夠直觀、清晰的顯示心肌橋以及血管形態學特點。在臨床實踐中,為了進一步提高診斷準確率,建議醫生在參考影像學數據、信息的同時,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綜合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