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娟
肩手綜合征又有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之稱,多見于腦卒中后1~3 個月,是在創傷后引起的一種自主神經表現。臨床典型癥狀包括腕部及肩部疼痛、腫脹、肩關節脫位、活動受限、膚色變化等;疾病中期發生明顯肢體僵硬,后期逐漸發生肌肉萎縮、關節攣縮,甚至發生關節畸形等[1]。故臨床應重視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的早期治療,促進其功能康復,最大限度降低肢體殘障程度,避免因治療不及時導致癥狀持續,發展為永久性后遺癥[2]。本次研究選取80例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綜合康復療法對其肩關節活動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80例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0例。研究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50~73 歲,平均年齡(59.42±7.48)歲。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48~72 歲,平均年齡(56.59±10.2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①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同時確診伴有肩手綜合征,有伴隨癥狀;②無認知精神障礙,高度配合治療;③事先知情研究內容、風險,具有良好配合性。排除標準:①并發肩周炎、頸椎病、肩關節脫位等嚴重疾病;②并發惡性腫瘤;③由丘腦病變引起的肩部病變者;④存在認知、意識障礙等問題;⑤并發嚴重器質性疾病者;⑥病歷資料不真實不可靠,或治療中途失聯者。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n,)
注:兩組對比,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聯合溫針灸治療,常規西藥治療:口服潑尼松,10 mg/次,3 次/d;口服消炎痛,30 mg/次,3 次/d。溫針灸治療:主穴取血海、外關、曲池等,輔穴取手三里、肩前、肩貞等,結合病情可增加阿是穴,針刺得氣后針柄上放置艾條,30~40 min/次,1 次/d。治療4 周為1 個療程,持續治療4 個療程。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綜合康復療法治療,具體措施如下:①冰水療法,醫務人員與患者同時將手置入冰水比例1∶3 的冰水中,直至醫務人員無法忍受時患者可取出,反復上述動作5 次。②冷熱交替療法,患者手部交替浸泡在0℃與60℃的水中,浸泡時間20 min 左右;采用熱療放松局部組織,促進組織血液循環;采用蠟療加熱患側,溫度控制在20~30℃,該方法適用于肩關節高張力、關節活動受限者,需注意避免燙傷。③向心纏繞療法,于患者手指遠端向心纏繞繃帶,逐漸向上到腕關節。④被動運動,軟癱期以無痛范圍開展被動運動,以肩胛骨被動運動為主,指導患者取仰臥體位,治療師雙手分別托住患者肩胛骨與肘關節,進行肩關節前伸運動;痙攣期患者取健側臥位,向上松動肩胛骨胸壁關節。⑤主動運動,指導患者進行肩關節外展、聳肩運動、肩關節前屈鍛煉等,通過肩關節運動帶動肩胛骨活動,可根據患者實際病情適當增加阻力。⑥中藥熨療法,藥袋中混合王不留行籽和吳茱萸籽,使用微波加熱,溫度控制為70℃,穴位取血海、曲池、外關、合谷等,對以上穴位反復旋轉藥熨30 min。⑦推拿療法,采取“揉、按、滾”方式對患者背骶部、上下肢進行推拿。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上肢運動功能:采取Fugl-Meyer 對患者上肢恢復情況進行評估,總分66 分。分值越高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恢復越好。②肩關節前屈活動度:利用量角器測量,患者處于特定體位,以關節中立為基準進行測量,關節做前屈動作,測量關節主動隨意運動時所達到的活動范圍。③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取Barthel 指數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情況進行評估,總分100 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能力恢復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肩關節前屈活動度對比 干預前,兩組肩關節前屈活動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肩關節前屈活動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肩關節前屈活動度對比(,°)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肩關節前屈活動度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干預前后上肢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對比干預前,兩組Fugl-Meyer 評分、Barthel 指數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Fugl-Meyer 評分、Barthel 指數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上肢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對比(,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后上肢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在社會老齡化發展的推動下,腦卒中作為常見腦血管疾病,其發病率明顯上升,該病因中樞神經受損導致神經支配系統功能下降,故致殘率較高,大多數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后遺癥,嚴重影響生活質量[3-5]。肩手綜合征是腦卒中后常見后遺癥,如果未能及時治療,將導致肌肉萎縮,甚至是肢體畸形[6]。
肩手綜合征主要是因腦血管疾病意外后引起的后遺癥,臨床表現為肩關節疼痛、腕關節腫脹疼痛、肩關節脫位等,主要病因為中樞神經異常,在早期出現肌肉不自主收縮、牽張反射亢進等運動功能表現,后期在疾病持續進展下,反映出痙攣現象,致關節活動受限[7,8]。為避免肩、手、指關節永久性畸形,降低手運動功能障礙程度,應及時開展治療,以改善患者預后。患者在腦卒中后肩部正常保護機制喪失,通過開展關節主被動活動,可有效改善肌肉泵功能,促進血液循環,預防關節黏連、骨質疏松,促進肩關節正常肩肱節律快速恢復;運動療法作用機制為患者主動活動尚未恢復前,利用正常皮層下反射活動引出非隨意活動,促進肌肉收縮性恢復,從而恢復運動[9,10]。向心纏繞法可促進組織循環,改善淋巴回流,以緩解關節腫脹[11]。從中醫學角度講,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發生與風火、痰瘀有關,致氣血運動不暢,經脈受阻,運動療法結合溫針灸,可起到協同作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營養,改善交感神經興奮性,同時可起到抑制炎性介質等作用,有效預防關節痙攣、畸形發生[12]。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肩關節前屈活動度大于對照組,Fugl-Meyer 評分、Barthel 指數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開展綜合康復療法對改善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關節活動度、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顯著價值。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實施綜合康復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關節活動度,提高上肢運動功能,改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