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申鐵軍
(1.山西路橋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以打造智慧建設平臺為主線,實現管控體系和管控流程智能化。立足智慧建設新起點,在施工過程中應用“高速公路智慧管控平臺”,運用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重點打造智慧隧道、智慧橋梁、智慧場站及全覆蓋視頻監控等管控亮點。提升質量、安全及進度方面數字化、協同化、智慧化管控水平;提高項目管理人員的管控效能,全力打造高速公路智慧建設示范項目和BIM技術。
一要強化基礎管控。加強人、財、物和全面預算系統的相互聯動,實現精細化管理,達到向管理要效益的目的。二要做到系統優化。項目管理系統要再優化,做到簡單、實用、易操作,實現現場數據和信息第一時間反饋。三要緊抓現場管理。重點依托物聯網、智能化等技術,對施工現場的關鍵部位、薄弱環節進行實時監控和智能預警,確保項目安全穩定、質量可控、環保達標和進度高效。
一要做到應用深化。做好制度、流程的“加減乘除”,真正實現“管理建在制度上、制度建在流程上、流程建在權限上、權限建在平臺上、平臺建在數據上”。二要做到培訓深化。加大培訓宣貫的頻次、力度,確保崗位人員熟練使用,進一步提升崗位信息化應用水平和業務工作能力。三要做到評價深化。通過信息化項目投資后評價,加強對信息化項目的管控,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促進信息化建設更加規范、更加經濟、更加高效。
一要做好服務指導。樹立“馬上就辦”的服務意識、“面向基層”的服務導向,加大政策信息、制度規定和專業知識的上傳共享和具體工作的服務指導,讓流程多辦事、數據多跑腿、基層少跑路。二要做好溝通交流。打通各部室之間信息孤島、數據壁壘,形成更強大的工作合力。加強與基層單位、項目一線的交流互動,實現管理鏈條上的信息對接、工作對接。三要做好信息反饋。落實好“一線工作法”,做好制度解答、工作釋疑,及時形成針對性的指導意見和方案,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質量。
(1)利用辦公自動化系統(OA系統)實現文件傳遞、函件來往、資料審批,提高辦公效率。采取集中、統一的授權管理方式,使項目各部門成員根據在項目中的角色和權限,做好本職工作[1]。
(2)利用好視通視頻會議軟件可以實現會議遠程出席,并且能夠提高公司和項目部在短時間內各種事項的商議和決策,節省時間、簡化決策流程,提高管理的效率[2]。
(3)通過平安交通安全管理平臺App,在所有橋梁、路塹高邊坡施工現場、拌和站、試驗室安裝視頻監控系統。充分利用視頻監控系統強化施工現場監控[3]。
(4)通過無人機對全面施工進展情況進行航拍,并及時將現場施工情況傳輸。
(5)通過4D、BIM成本管控系統應用,及時將工程數據信息集成,建立一個動態量價數據共享中心,精準掌握工程投入產出的詳細信息,提升項目管控的時效性,滿足項目精細化管理需求[4]。
(6)通過智慧工地管理平臺App,實現工程項目即時現場辦公、即時預警提醒,提升工程質量、施工安全,節約成本,提高施工現場決策能力和管理效率,實現工地的可視化、信息化、數字化管理[5]。
(1)施工過程實現運用BIM建立橋、隧模型,對橋梁、隧道實現基于BIM的三維虛擬施工,通過BIM技術結合施工方案、施工模擬,大大減少建筑質量和安全問題,減少返工和整改。成立BIM技術應用工作站,并由專人負責[6]。
(2)利用BIM施工模擬軟件根據施工組織設計的進度計劃安排,在已經搭建好的模型基礎上結合時間維度,制作可視化進度計劃,即四維施工模擬。一方面可以指導現場施工,另一方面為施工、管理單位提供直觀的可視化進度控制管理依據[7]。
運用BIM技術可以展示項目投資完成情況,通過BIM模型構建的色彩變化直觀展示工程形象進度。
工序質量管控以工序為對象,記錄施工、質檢、監理現場檢驗過程,對工程質量形成過程進行影像記錄,督促落實“三檢”制度、確保“質量責任”到人,主要解決如下問題:
(1)通過影像記錄的方式確保質檢員、監理人員到場檢驗,促進質量檢驗行為規范。
(2)制定影像采集標準,便于檢驗人員對標檢驗。
(3)記錄現場施工負責人、質檢員、監理人員影像,出現質量問題可以追溯到人,實現質量終身負責制。
(4)準確記錄施工時間,方便統一施工自檢、試驗室、監理抽檢的施工日期臺賬,避免因為日期不統一的資料返工的問題。
(1)構建安全生產大數據平臺,將安全管理工作信息化,過程管控記錄數字化,分析決策圖表化,將工作業務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實現安全管理全面集成;通過“安全一張圖”實現全過程安全管理數據匯總,“安全一張圖”多視角、全方位展現安全生產態勢;實現數據來源可查、信息去向可追、責任問題可究、安全規律可循。
(2)建立“標準化模板”,即風險辨控清單、安全責任清單、隱患辨識清單、安全設施標準設計圖等管理資料的標準化模板庫,指導建設項目在安全管理過程中規范化操作、標準化實施[8]。
試驗云檢服務對試驗檢測各環節進行信息化管理和動態監管,規范試驗檢測活動,保證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包括試驗室設備、試驗室信息管理、拌和站、梁廠張拉壓漿數據監控等。解決以下問題:
(1)現場試驗數據實時上傳系統,可實現數據的共享,保證數據的及時性、準確性,最大限度杜絕試驗數據造假[9]。
(2)試驗檢測各環節進行記錄,監督、督促試驗室按規范規定要求及頻率完成試驗自檢和抽檢工作。
(3)數據一旦上傳不可隨意修改,客觀地反映試驗數據,隨時接受上級領導遠程的查詢及檢查。
(4)試驗檢測資料快速整理歸檔,數據可長期保存。
將工程量和進度計劃以及清單價、目標成本價、結算價關聯,讓工程量具備時間屬性,實現了材料資源量、已完工程產值、成本實時統計,為過程管理、精細化管理提供數據支持。主要解決以下實際問題:
(1)將圖紙工程量和BIM構件工程量清單關聯,建立清單臺賬。完成工程量清單的復核、修正,做到一次輸入,施工、監理、業主各方共享。施工方輸入的每一個數據,監理方、業主方可以實時進行審核,并永久保存。將工程量從項目初期就輸入準確。
(2)解決工程統計數據報送問題。以前大宗材料的采購計劃、進度產值統計數據,都是依托人工統計電子郵件報送,數據的正確性沒有精力考證,及時性也得不到保證。智慧建設平臺可以根據進度對每日完成量填報數據實時統計。數據可由施工方填報,監理方審核,極大保證了數據的準確性,而且有權限的管理者可以實時接收到,為過程管控指導一線生產提供數據支持。
(3)解決工程收入和成本匹配問題。目前,工程收入是按工程計量認定,但工程計量一般滯后,不能和當期發生成本匹配,核算時綜合考慮已完未計量的工程量時又沒有依據。平臺可以據實填報已完工程量,經監理審核后,可以實時統計為已完工程產值,更好地實現收入和成本的匹配,為工程核算提供準確數據。
(4)實時監控工程項目利潤。根據工程產值、目標成本、實際成本實時對比,隨時跟蹤分析項目利潤變化情況,為工程管理提供依據。
(5)為招標集采平臺、項目管理平臺推送基礎數據。根據進度計劃統計不同時間節點的材料采購計劃,為招標集采平臺提供數據支持,也能隨時為項目管理平臺提供已完工程產值數據。
實踐結果見表1、表2。

表1 止損清單

表2 創效清單
綜上所述,以專業的工程技術為支撐,以簡單實用的產品理念,臺賬化目標為導向,通過對項目任務的分解、執行過程的跟蹤,將建設項目的合同、投資、質量、進度、安全、環保等要素的管理相融合,打造協同的一體化管理系統。實現數據互聯互通,業務標準化作業、資料同步生成,工作有序開展,執行情況全面掌握,數字資產逐步沉淀,促進項目管理標準化、規范化、精細化、智能化,構筑多項目、多層級的項目協同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