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金偉
(貴州橋梁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1)
軟土路基具有土質疏松、孔隙比大、透水性高等特點,是道路工程施工中承載性能較差的路基形式[1]。某公路設計沿線河流分布廣泛,路基土體含水量較大,部分路段路基中含有大量的淤泥、沼澤及泥炭類軟土,其強度低、含水率高、壓縮性能高、承載力不足,在公路工程運營階段容易產生路面沉降、不均勻裂縫等質量缺陷,嚴重降低行車舒適性和安全性,縮短公路使用年限[2-3]。為有效防止上述問題出現,道路工程施工時通常會采取相應的軟基處理技術對路基實施加固,以有效提升道路承載性能和結構穩定性,保證使用壽命。
某公路設計長度16.808 km,全線按二級公路標準進行改造,設計車速為40 km/h,路基寬度一般路段為8.5 m。道路沿河而建,沿線軟土地質占比較大,承載力不足。經現場勘測,軟土路段大于9 km,超過道路總長度的一半。從地形上看,施工區域整體地勢北部高、南部低,且河流湖泊密布,土體含水率較大,在該區域建設公路,經常出現含水量較高的淤泥質黏土等軟土地層,施工難度較大。若處理不到位,勢必會導致道路運營過程中產生表面裂縫、路基沉陷等質量缺陷,嚴重威脅行車安全。此外,該地區地勢較為平坦,水體資源豐富,區域內路基填方較少,地基侵蝕嚴重,道路施工技術要求較高,應選擇合適的地基加固方式進行路基處理。為確保該道路工程竣工后長期穩定運營,特選擇K1+050~K2+550路段作為試驗段,通過試驗段施工獲得施工的各項技術指標。其具體結構形式如表1所示。

表1 公路路面結構層
公路具有施工線路長、地質條件復雜,環境惡劣等特點,施工中不可避免會遇到軟土路基,軟土路基常見的破壞形式主要有邊坡失穩和路基變形[4]。前者主要是因路基施工時,未合理把握填土速度,且未采取分層填筑、分層壓實的施工工藝,導致填方路基壓實度不足,造成邊坡出現剪切變形,引發土體失穩。而路基變形則是由于土體具有較高的可壓縮性,通常狀況下土體顆粒處于飽和狀態,遭遇外力作用,土體內部水分被擠壓出來,體積收縮,使土體出現豎向變形及側向膨脹[5]。
通常狀況下,軟土路基變形主要出現在前期施工和后期運營兩個階段,施工階段變形發展較快,沉降較為顯著,常被稱作瞬時沉降[6-7]。而后期運營階段變形發展較為緩慢,沉降不太明顯,被稱為工后沉降。就軟土路基來講,其工后沉降所需時間較長,其內部水分需經行車荷載反復作用,方可被排擠出來,土體密實度逐步增大,強度越來越高[8-10]。
該公路施工沿線大部分位于河湖相沉積區域,其基本特性如下:
(1)軟土主要為飽和淤泥質黏土和粉細砂,內部成分、結構較為復雜,質地不均。
(2)地下水豐富、不易排除。
(3)大部分屬于低填路基,去除路面結構層0.84 cm后,其填筑高度大部分位于0.5~2 m范圍內。根據軟土種類的不同,采取的處理方式也存在顯著差異,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軟基特性與處理方式
該公路工程位于沿河相沉積型軟土區域,目前針對該類型軟基常用的處理方式主要有換填法、淺換加筋法、拋石擠淤法、水泥攪拌樁法。針對深度較淺的軟土路基通常采用換填法、加筋法等,而對于深度較大的軟土路基則采用排水固結法、拋石擠淤法、深層攪拌法和水泥攪拌樁法。
該工程施工區域內軟土深度較大且分布較廣,采用換填法和加筋法無法達到加固效果,而拋石擠淤法所需石塊及土方用量較大,造價較高,強夯法對該區域軟土夯實難度較大,經綜合分析和研究決定,采用水泥攪拌樁法對該區域軟土路基實施加固處理。其主要工作原理是水泥、軟土經水化作用發生理化反應,使水泥、軟土固結形成整體,全面提升其承載性能。
該公路工程水泥攪拌樁布置形式為正三角形,樁徑為650 mm,樁間距為1 000 mm,其具體布設方案如圖1所示。

圖1 水泥攪拌樁布設方案
水泥攪拌樁施工對原材料性能要求不高,因此該工程試驗段選擇普通硅酸鹽水泥,根據《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試驗規程》(JTG 3420—2020)對水泥相關性能指標實施測定,其測定結果如表3所示。
通過表3測定數據能夠看出,該工程所采用的P·O42.5普通硅酸鹽水泥符合標準要求,可應用于該項目施工。因水泥攪拌樁作用原理是依靠水泥、土體間的理化反應,通過水泥、土體固結提升土體承載性能,因此,實際施工前應通過試驗確定最佳水灰比。該文分別設置0.40、0.42、0.44、0.46、0.48、0.50六組水灰比,通過室內抗壓強度試驗,先后測出不同水灰比條件下水泥與土硬化物7 d、28 d的無側限抗壓強度,具體數據如表4所示;通過分析表4數據得到其抗壓強度,具體如圖2所示。

表3 水泥性能試驗結果

表4 水泥與土硬化物抗壓強度檢測結果

圖2 水泥與土硬化物抗壓強度
通過圖2、表4能夠看出,當水灰比為0.44時,水泥與土硬化物7 d和28 d無側限抗壓強度最大,最終確定該工程采用水灰比為0.44的水泥漿進行施工,其施工工藝流程如圖3所示,成樁后分別對其承載力及沉降量實施檢測。

圖3 水泥攪拌樁施工流程
承載力檢測:按照上述施工流程,完成試驗樁施工。成樁后,及時測定試驗樁7 d和28 d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樁7 d、28 d無側限抗壓強度分別為0.61 MPa和1.25 MPa,復合樁承載力為142 kPa,完全符合設計標準要求。
沉降量檢測:該工程沉降量檢測采用現場靜載檢測,實際檢測數據如表5所示。
結合表5,對沉降量實施綜合分析,見圖4。
通過表5、圖4能夠看出,采用水泥攪拌樁加固處理后,路基沉降量顯著降低,其沉降值低于300 mm,充分表明軟土路基承載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證明該工程選用的加固方法可行。

表5 沉降量檢測結果

圖4 沉降量檢測結果
根據某公路工程實踐,對該施工區域軟土路基種類及特性展開探究,選擇水泥攪拌樁加固技術對軟土路基實施加固處理。結果表明,當水灰比為0.44,樁徑為650 mm,樁間距為1 000 mm,采用正三角形布置時,其承載性能最佳,單樁、復合樁承載能力分別大于1.0 MPa和140 kPa,沉降量小于300 mm,軟土路基加固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