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軍, 王云龍, 賈生強, 喻曼*
(1.桐廬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 杭州 311500; 2.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環境資源與土壤肥料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根據《中國污泥處理處置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大約產生了6 300萬t的城市生活污泥[1],目前處理方式以衛生填埋、焚燒與熱干化處理、新型建材利用等方式為主。生活污泥富含氮、磷、鉀和有機質等營養成分,施入土壤中,可以給植物生長提供養分;污泥中的有機物質可明顯改善土壤結構,達到提高土壤肥力,改良貧瘠土壤,修復受損土壤[2-4];自20世紀60年代,歐美等發達國家已將污泥作為有機肥進行土地利用,我國也在積極開展相關研究,如直接施用于林地[5],或將污泥開發成營養土等進行土地利用[6],但用于復混肥開發的研究較少,已有研究結果表明,利用污泥的營養成分能促進植物的生長。另一方面,污泥成分復雜,含有毒、有害物質,比如重金屬、病原菌以及寄生蟲等[7],進入土壤后,重金屬易向水體、土壤及植物遷移擴散,這也是污泥土地利用的限制因子。因此,對污泥農用產品進行風險評估是其土地利用前的重要步驟。目前,地累積指數(Igeo)、潛在生態風險指數(ER)、風險指數(RI)及風險評估準則(RAC)等方法[8-13]是對污泥中重金屬的污染程度與生態風險評價的常用方法。因此,本研究以城市生活污泥發酵產物復配的復混肥為研究對象,通過盆栽實驗對其肥效與重金屬污染風險進行評價,為拓展活性污泥資源化利用途經提供理論依據和數據支撐。
供試土壤取自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設施菜地,基本理化指標如下:pH 5.78、有機質含量18.41 g·kg-1、堿解氮含量158.42 mg·kg-1、有效磷含量355.05 mg·kg-1、速效鉀含量 478.5 mg·kg-1、重金屬鎘含量為0.66 mg·kg-1。活性污泥取自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污水處理廠,經腐熟發酵后,添加無機肥料,配制成活性污泥復混肥,配制后復混肥的基本性質如下:氮(N)含量為4.91%,磷(P2O5)含量為7.73%,鉀(K2O)含量為7.96%,有機質質量分數為30%;重金屬砷(As)含量6.4 mg·kg-1、鎘(Cd)含量6.6 mg·kg-1、鉛(Pb)含量31.2 mg·kg-1、鉻(Cr)24.4 含量mg·kg-1、汞(Hg)含量0.1 mg·kg-1。
試驗地點為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桑園科研溫室,試驗時間為2022年1—4月,采用盆栽試驗方式,作物分別選擇草本類黑麥草和蔬菜類小青菜(冬秀)。根據氮投入量計算復混肥用量,試驗設置4個處理:1)CK不施加復混肥;2)T1 常規處理(折合純氮112.5 kg·hm-2);3)T2 增氮25%處理(折合純氮140.625 kg·hm-2);4)T3減氮25%處理(折合純氮84.375 kg·hm-2);每個處理5個重復。
黑麥草與冬秀在成熟后取地上部分,用去離子水洗凈后,擦拭干凈,統計地上部分生物量,計算產量;后放置105 ℃烘箱中進行殺青 30 min,然后將溫度降至75 ℃進行烘干,中間不斷稱重直至恒重,烘干后粉碎研磨備用。土壤樣品將整個盆栽土壤經過自然風干后研磨過篩備用。植物樣本測定分析全氮、全磷和全鉀指標以及重金屬(鉻、鎳、銅、鋅、砷、鎘和鉛);土壤樣品測定分析pH、有機質、全氮、堿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鉀以及重金屬(鉻、鎳、銅、鋅、砷、鎘和鉛)與有效態鎘。
土壤樣品中有機質采取重鉻酸鉀-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全氮采用凱氏定氮法測定,堿解氮采用堿解擴散法測定,速效磷采用碳酸氫鈉提取-鉬銻抗比色法測定,全磷用NaOH熔融-鉬銻抗比色法測定,全鉀采用火焰光度法測定[14],pH利用pH計測定(1∶2.5土液比)。土壤中重金屬總量采用微波消解-電感耦合等離子發射光譜法測定;植株樣品重金屬全量采用電感耦合高頻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ICP-AES)測定。
本次評價運用單因子污染指數法分析各處理污染物的積累水平,并利用內梅羅綜合污染指數法計算各處理的綜合污染程度(表1),結合生物重金屬富集系數,對復混肥農用的污染風險進行綜合評價。

表1 土壤內梅羅綜合污染指數法評價分級標準
單因子污染指數法:
Pi=Ci÷Si。
(1)
其中:Pi:土壤污染物i的環境質量指數;Ci:污染物i的實測濃度,mg·kg-1;Si:污染物i的評價標準濃度,mg·kg-1。
內梅羅綜合污染指數法:
(2)
其中:P綜:土壤綜合污染指數;Pi:土壤中各污染物的污染指數平均值;max(Pi):土壤單項污染物最大污染指數。
蔬菜Cd富集系數(biological concentration factor,BCF)計算公式如下:
BCF=組織中Cd含量/土壤中Cd含量。
(3)
活性污泥復混肥用量的農田安全施用次數計算公式:
(4)
其中:a為安全施用次數;x為土壤中重金屬的標準限量,單位為mg·kg-1;b為土壤中重金屬的本底值,單位為mg·kg-1;w為每季活性污泥復混肥施用量,單位為kg;n為活性污泥復混肥中重金屬的含量,單位為mg·kg-1。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和 SPSS 22.0 軟件對本文數據進行處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處理數據和繪制圖像,運用 SPSS 22.0 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相關性和顯著性分析。
試驗結果表明(表2),與對照相比,施用活性污泥復混肥可以顯著增加黑麥草的株高,且株高隨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對其產量無顯著影響。施用活性污泥復混肥可以顯著提高小青菜的產量,不同施用量之間差異不顯著,對其株高也無顯著影響。

表2 不同處理株高和產量結果
復混肥施用后各處理土壤中的重金屬元素含量見表3。由土壤理化數值可知樣品土壤pH在5.5~6.5,各處理土壤重金屬含量遠低于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

表3 復混肥農用后土壤中的重金屬元素含量
以GB 15618—2018標準中5.5 表4 復混肥施用后土壤中重金屬單因子污染指數(Pi)評價結果 復混肥施用后土壤所致的內梅羅綜合污染指數見表5。黑麥草和小青菜中常規施肥和增施處理的綜合污染指數均高于對照,且隨用量增加而上升,表明復混肥施用存在一定的污染風險,需對其用量進行限定。 表5 復混肥農用后土壤中內梅羅綜合污染指數(P綜)評價結果 基于對作物的生產安全風險評估,進一步計算復混肥施用后不同作物重金屬的生物富集系數,結果如表6所示。黑麥草中生物富集系數>0.5的重金屬元素有Cr、Cu、Cd,生物富集系數>1的重金屬元素有Zn。小青菜中生物富集系數>0.5的重金屬元素有Cd,生物富集系數>1的重金屬元素有Zn。 表6 復混肥施用后作物重金屬生物富集系數變化 結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的限量要求(GB 2762—2012),蔬菜類Cr≤0.50 mg·kg-1,As≤0.50 mg·kg-1,Cd≤0.20 mg·kg-1,Pb≤0.50 mg·kg-1,及作物的重金屬富集系數,本次選用土壤中的Cd作為污泥復混肥農用限制因子推算其最大限量。按每季常規施肥最大施用量225 kg·hm-2純氮投入量計算,則每季需施用污泥復混肥4 500 kg·hm-2。表7為污染物每季按施入量及其在土壤中的增量。 表7 污泥復混肥每季輸入量及其在土壤中的增量 污泥復混肥限量參照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15618—2018)中的Cd限量來推算。該標準是保障農業生產,維護人體健康的土壤限制值,主要適用于農田、蔬菜地、茶園、果園、牧場等。三級標準是保障林業生產和植物正常生長的土壤限制值,當土壤pH≤7.5時,土壤Cd的風險篩選值為0.3 mg·kg-1,當土壤pH>7.5時,土壤Cd的風險篩選值為0.6 mg·kg-1。 綜合表7和土壤風險篩選值,計算出不同pH土壤和不同施用量下的活性污泥復混肥的可施用次數(表8)。 表8 基于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15618—2018)Cd限量的不同pH土壤復混肥施用次數 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鎘元素是活性污泥復混肥的限制因子,在酸性土壤中,按每年施用一次活性污泥復混肥計算,平均施用次數為11次,即施用年限為11 a左右,鹽堿地條件可適當放寬。 活性污泥復混肥可以提高農作物的農藝性狀和產量,減少化肥投入量,但是復混肥施用仍存在一定的污染風險,施用時需對其用量進行限定,以土壤Cd 含量為0.15 mg·kg-1為例,每次復混肥施用量為1 500 kg·hm-2,其施用次數僅為11次。


2.3 污泥復混肥農田最大限量推算


3 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