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忠,方軍予,蔣永彬
工程與應用
2G/3G轉網視角下電信運營商物聯網發展策略分析
劉小忠,方軍予,蔣永彬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2)
在2G/3G減頻退網背景下,窄帶物聯網(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和LTE UE-Category 1(即用戶設備能夠支持的4G LTE網絡傳輸速率的等級,簡稱LTE Cat.1)承接其業務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在回顧分析2G/3G物聯網業務的發展現狀及趨勢,重點梳理國內三大運營商在終端、網絡以及應用層面的物聯網業務發展策略的基礎之上,總結概括了電信運營商在NB-IoT和LTE Cat.1業務領域現有的流量主導型、平臺支撐型和應用賦能型3種商業模式。最后,從商機拓展、產品營銷和團隊服務3個方面展望了未來商業模式的升級之路。
電信運營商;2G/3G轉網;中低速物聯網;發展策略;商業模式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移動通信領域,4G/5G網絡憑借其優質的網絡特性成為當下主流的業務承載網。為了給4G/5G釋放優質頻譜資源,占據黃金頻譜的2G/3G網絡似乎已經步入“職業生涯”末期。2020年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發文《關于深入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的通知》,明確提出在保障存量物聯網終端網絡服務水平的同時,新增物聯網終端將不再使用2G/3G網絡,并且推動存量2G/3G物聯網業務向NB-IoT/4G(如LTE Cat.1)/5G網絡遷移。在此背景下,2G/3G網絡逐步清頻退網已成必然趨勢。預計到2025年,全球將有超過55個2G/3G網絡被關閉。
國內外運營商大多成為2G/3G退網這一舉措的堅決“擁護者”。從國外來看,日本、瑞士等國運營商都在積極推進2G/3G“平滑退網”:日本運營商在4G網絡建設初期,就開始著手關閉2G網絡,而5G建設啟動時,也同步開啟3G退網工作;瑞士運營商將于2025年關閉3G網絡。從國內來看,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三大運營商也在逐步有序地推進2G/3G退網工作:自2020年6月1日起,中國電信開始逐步關閉3G-EVDO數據業務,并且所有的5G終端都不允許存在CDMA頻段和制式;中國移動于2020年年底前停止新增2G物聯網用戶,在清退2G/3G網絡之后將重耕900 MHz頻率用于4G/5G網絡建設;中國聯通于2017年年初開始在部分省份啟動2G退網工作,到2020年年底,240個本地網2G退網,2021年2G網絡已全部退出。
然而,2G/3G退網并非一蹴而就,對于運營商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運營商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模式,而是要精細化退網,需要從2G/3G網絡目前的發展態勢出發,多條線考慮制定物聯網發展目標和策略,及時有效地承接2G/3G用戶和業務,實現2G/3G的平滑退網。
經過20年的發展,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好的2G/3G網絡,從網絡基礎設施來看,我國2G/3G占用的頻譜資源雖然在被不斷地壓縮,但2G/3G網絡基礎設施規模仍然比較龐大,產業生態也非常成熟。減頻退網以及業務承接都需要客觀地看待和分析2G/3G網絡目前總體的發展態勢。
1.1.1 2G/3G模組發展現狀
雖然隨著NB-IoT、4G以及5G網絡的快速發展,2G/3G模組整體增量呈現大幅下滑趨勢,但考慮規模龐大的2G/3G終端存量市場,市場對2G/3G模組依然有一定的需求,需要5~8年的時間逐步退出市場。與此同時,NB-IoT和LTE Cat.1模組與2G/3G模組的價格差距也在逐漸減小。可以預見的是,2G/3G騰退向低功耗方向發展將推動LPWA模組的快速起量,帶動對NB-IoT、LTE Cat.1模組需求的迅速提升。
1.1.2 2G/3G網絡發展現狀
隨著4G、5G以及NB-IoT網絡商用后,2G和3G的基站總量持續下降。截至2021年年底,2G+3G基站數量為263.5萬個,占比依然超過26%。由此可見,2G/3G基站基數依然很大,盡管在不久的將來,4G、5G、NB-IoT基站會占據主流形態,2G/3G基站會被逐步壓縮,但2G/3G基站從超過200萬到最終關閉仍會經歷漫長過程。我國近年來的基站比例如圖1所示。

圖1 2015—2020年我國基站比例(數據來源:2015—2020年的工信部《通信業統計公報》)
1.1.3 2G/3G物聯網應用發展現狀
無線通信技術大致可以分為高速率、中速率和低速率3類,而不同的接入技術種類所適用的應用場景也不盡相同。例如,以高速率為主的4G/5G技術,適用于對數據傳輸流量大、速率快的車聯網、視頻監控、智慧醫療等應用場景。而2G和3G網絡更多地面向中低速率業務,2G網絡適用于對功耗、移動性以及速率時延要求不高的應用場景,如智能抄表、智慧城市、智慧農業、資產追蹤和智慧停車等;3G網絡適配于對時延要求低、移動性要求高和功耗不敏感的中速率業務,如可穿戴設備、車載定位、移動POS、智慧物流、公網對講等應用場景。不同物聯網接入技術特征及應用場景對比見表1。
根據表1可知,2G和3G網絡承接的是中低速率物聯網業務,而NB-IoT和LTE Cat.1網絡是替代2G/3G退網后業務的最佳選擇。NB-IoT是3GPP Release13(Rel-13)在成熟商用的LTE技術基礎上提出的更為精簡的物聯網新型終端類型,是為實現大連接、深度覆蓋、低功耗和移動性等要求而設計的專門用于物聯網的窄帶無線蜂窩通信技術。從覆蓋范圍上看,NB-IoT比2G基站提升了20 dB的增益,相當于提升了100倍覆蓋區域能力,不僅可以滿足偏遠地區的廣覆蓋需求,對于地下車庫、地下室、地下管道等對深度覆蓋有要求的應用同樣適用。從連接數上看,NB-IoT每小區可達5萬用戶連接,接入數增加50~100倍。從功耗上看,NB-IoT引入了低功耗模式(power saving mode,PSM)和非連續接收模式(extended discontinuous reception,eDRX)兩種節電模式,待機時間可達10年。從成本方面看,NB-IoT單模塊成本已不足5美元。但NB-IoT技術依然存在以下兩點缺陷:一是,NB-IoT不能完全復用現網LTE資源,這就需要額外的網元及網絡接口改造才能實現業務開通;二是,NB-IoT技術無法支持語音業務。基于此,NB-IoT在覆蓋、功耗、連接等方面符合低功耗廣域覆蓋類業務需求,適合需要遠距離傳輸、通信數據量小、時延要求不高的低速物聯網應用,十分適配之前2G網絡承接的物聯網場景。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已建成NB-IoT基站超過百萬座,基本實現全國覆蓋,為承接2G網絡業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對于LTE Cat.1而言,在傳輸速率方面,LTE Cat.1終端最高可達到10 Mbit/s的下行峰值速率和5 Mbit/s的上行峰值速率;移動性方面,支持100 km/h以上的移動速度,以中速移動場景為主;網絡部署方面,LTE Cat.1可完全復用現有的LTE網絡,不需要額外的網絡改造就能實現業務開通。但是由于LTE Cat.1屬于LTE系列,其模組開發的復雜度相比2G/3G要高出許多,相應的LTE Cat.1模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這也是目前阻礙LTE Cat.1大規模推廣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此,從LTE Cat.1的網絡性能來看,其是替代原有3G物聯網場景的優先選項。截至2021年年底,國內4G基站數量為590萬個,具備為全國提供LTE Cat.1接入服務的基礎設施條件,接近100%的全國覆蓋率將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NB-IoT和LTE Cat.1網絡技術對比見表2。

表1 不同物聯網接入技術特征及應用場景對比
在2G/3G減頻退網的大背景下,中低速物聯網正迎來重大發展機遇,低功率廣域(low power wide area,LPWA)技術和4G網絡將被視為2G/3G網絡的有效繼承者,未來NB-IoT和LTE Cat.1將齊足并驅,承載豐富的物聯網應用。運營商應以此次機遇為契機,基于自身管道側優勢,積極地調整物聯網發展策略,重點布局NB-IoT和LTE Cat.1模組領域以及中低速物聯網應用場景,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打造該領域核心優勢。

表2 NB-IoT和LTE Cat.1網絡技術對比
NB-IoT和LTE Cat.1技術的成熟將帶來模組終端領域的重新洗牌,其蘊含的市場機遇不言而喻。電信運營商同樣意識到該市場的潛在機遇,正加速布局NB-IoT和LTE Cat.1等蜂窩通信模組領域。
針對NB-IoT和LTE Cat.1模組成本過高的現狀,電信運營商紛紛采用自研的模式來降低模組價格。就NB-IoT模組而言,前期由于運營商網絡覆蓋不足、缺乏標桿案例、對新技術的擔憂等原因,眾多行業終端廠商對NB-IoT持觀望態度,導致NB-IoT的連接數量一直不多,NB模組的大量前期成本無法被充分攤銷。NB模組價格一直維持在35~70元,與2G模組20元以下的價格相差較遠,成為NB-IoT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為了解決這一發展瓶頸,中國移動依托中移物聯,基于OneMO管理平臺推出以MN316為代表的NB-IoT模組,一度降至20元以內,追平2G模組水平。而在LTE Cat.1模組領域,中國聯通以同樣的方式推出自主研發設計的國產化雁飛LTE Cat.1模組,進一步降低了LTE系列模組價格。不同類型模組價格對比見表3。

表3 不同類型模組價格對比
數據來源:市場價格參照移遠通信天貓旗艦店價格。
在模組市場運營方面,電信運營商采取成立專業公司或生態合作的方式進行市場拓展。以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為例,通過成立專門的物聯網公司負責模組品牌的研發,并由省級公司以模組和資費捆綁的方式進行銷售,以此拓展市場份額。而中國電信雖未主推自主品牌模組,但通過攜手產業合作伙伴啟動“5G模組合作行動”的方式,進軍NB-IoT模組市場。由此可見,在端側,電信運營商正在突破傳統思維,逐漸向產業鏈上游延伸,以專業化公司、生態合作或資本運作的模式積極進入終端模組領域。
NB-IoT網絡建設方面,由于NB-IoT技術由FDD LTE技術演變而來,支持與LTE共同部署(升級部署)或獨立組網部署。3GPP定義了NB-IoT的3種部署場景:獨立(stand alone)部署、保護帶(guard band)部署和帶內(in band)部署。其中,獨立部署主要是利用現網的空閑頻譜或者新的頻譜部署NB-IoT。獨立部署NB-IoT不占用LTE資源,與LTE網絡可以完全解耦,無須考慮與原有系統的兼容性,帶寬限制少,覆蓋能力強。保護帶部署利用LTE頻譜邊緣的保護帶進行部署,它同樣不占用LTE現有資源,利用LTE邊緣保護頻帶中未使用的180 kHz帶寬的資源塊。帶內模式利用LTE正常載波中的資源塊進行部署,它占用LTE的1個PRB資源。NB-IoT的3種部署方式如圖2所示。

圖2 NB-IoT的3種部署方式(資料來源:與非網、華泰證券研究所)
電信運營商在NB-IoT部署策略選擇上,依據自身的頻譜資源擇優選擇。中國移動主要采用獨立部署和帶內部署兩種方式。一方面,由于目前TDD-LTE暫不支持NB-IoT,只能在FDD-LTE頻段上部署NB-IoT。而中國移動是4G TDD-LTE的制式,因此其通過在LTE頻段上新建FDD基站以完成NB-IoT網絡部署。另一方面,在工信部批準中國移動可以在其GSM網絡頻段上部署NB-IoT的前提下,中國移動積極利用GSM 900 MHz獨立部署NB-IoT。而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4G FDD-LTE制式上具備先發優勢,因此其更多采用帶內部署的模式,直接在4G FDD-LTE基站上升級部署NB-IoT網絡。截至2021年,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3家運營商累計建設NB-IoT基站數量超過百萬個,基本實現了縣城以上的連續覆蓋。
相對NB-IoT部署而言,LTE Cat.1網絡部署則更為簡單。由于LTE Cat.1基于現有的LTE網絡,可完全復用現有LTE資源,能夠直接部署于成熟的LTE網絡下,適配于當前國內的4G網絡,無須針對基站進行軟硬件升級,也無須對現網進行投資,網絡覆蓋成本很低。因此,目前國內三大運營商都直接借助4G基站完成LTE Cat.1布網。截至2021年,全國4G基站數量達到590萬個,均可支持LTE Cat.1終端接入。電信運營商NB-IoT和LTE Cat.1網絡建設策略見表4。
在中低速物聯網的業務發展過程中,理論上,NB-IoT技術更多是滿足大部分低速率、低功耗、廣覆蓋和大連接的場景需求,包括公共事業(智能抄表、智能煙感)、智慧城市(智慧停車、智慧路燈、智能垃圾桶、智慧井蓋)、智慧農業(農業物聯網、畜牧業養殖)、環境監測(空氣實時監控、水質實時監控)以及智慧樓宇(環境報警系統、電梯物聯網)等應用場景。而LTE Cat.1技術用來滿足中等速率物聯需求和語音需求,例如,公網對講、智慧安防、移動支付等有語音需求的業務場景,電力配網監控、遠程設備控制等對時延要求較高的應用場景以及車輛定位追蹤等對移動性要求較高的場景。

表4 電信運營商NB-IoT和LTE Cat.1網絡建設策略
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類似于可穿戴設備、智能白色家電、資產追蹤和共享單車等業務對成本功耗較敏感,同時又有一定時延和移動性要求的應用場景,從網絡技術承載情況來看會出現NB-IoT和LTE Cat.1同時承載的現象。本文將從市場空間、細分場景技術應用和運營商切入方向等方面對此類場景進行重點分析。中低速物聯網應用場景類型及承載網絡如圖3所示。

圖3 中低速物聯網應用場景類型及承載網絡
2.3.1 可穿戴設備
我國智能可穿戴設備行業近5年的市場規模增長迅速,未來仍有較好的增長空間,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約1 441.6億元,復合增長率將達17.9%。當前可穿戴設備重點產品主要為兒童手表、健康手環以及醫療穿戴。在2G轉網的形勢下,可穿戴產業面臨方案轉型。NB-IoT具備低成本、低功耗優勢,適用于時延不敏感場景,如老人手環、一鍵報警等設備。LTE Cat.1具備時延和移動性支持優勢,同時支持VoLTE語音能力,適用于需要語音通話的手表等終端。
運營商多基于自身網絡和資源優勢,面向不同客戶群體按需推出不同可穿戴產品。中國電信基于自身NB-IoT優勢,面向老人或學生等特殊群體提供具有生命體征監測、SOS一鍵報警、室內外定位等功能的智能手表產品。中國移動聯合合作伙伴發力LTE Cat.1領域,推出具備視頻通話、人臉識別等能力的LTE Cat.1兒童手表。
2.3.2 智能家電
隨著生活水平和智能化技術的發展,我國智能家電市場快速發展。據統計,2021年智能家電市場規模達5 760億元,年均增長率約為11.7%。智能家電類物聯網應用主要集中在洗衣機、電冰箱、空調、廚房家電等品類,物聯網制式以Wi-Fi連接居多,但激活率不高,智能化率低。2021年,我國智能家電產品中,智能洗衣機和智能冰箱滲透率僅在20%左右。Wi-Fi驅動的智能家電聯網率低一直被行業詬病,NB-IoT和LTE Cat.1技術的發展使智能家電行業迎來新的機遇。NB-IoT模組具備“插電即聯網,掃碼就綁定”的優勢,同時NB-IoT Release14方案能解決密集部署和大并發問題,性能優于2G和Wi-Fi技術,適用于大規模共享家電設備聯網接入;而LTE Cat.1能滿足語音控制、頻繁付費和反向控制等需求。
在2G/3G減頻退網背景下,運營商正積極布局智能家電領域。中國電信采用NB-IoT技術替換傳統Wi-Fi或藍牙技術,推出共享家電管理解決方案,解決終端設備“一跳上網”的問題,聯網率從15%提升至95%。中國聯通融入自研的雁飛Cat.1模組,打造雁飛Cat.1智能門鎖產品,提供“門鎖+聯通設備管理平臺+門鎖微信小程序”的端到端整體服務。
2.3.3 資產追蹤
資產跟蹤是物聯網增長較快的應用領域之一,2021年我國資產追蹤市場支出達36億美元。目前,資產追蹤產品主要用于需要實時位置信息的各種行業應用領域,如車輛追蹤、貨物追蹤、冷鏈運輸、人員和寵物定位等。NB-IoT具有低功耗、低成本、廣覆蓋、強穿透性等特點,適用于行李、箱包等重要資產以及特殊人群、寵物等的定位追蹤,此類場景對移動速率要求并非十分苛刻,NB-IoT技術完全可滿足其需求。LTE Cat.1通常用來滿足車輛追蹤、物流追蹤等中等速率和強移動性的物聯需求。
基于NB-IoT和LTE Cat.1的網絡特性,運營商加碼布局資產追蹤場景。中國電信利用NB-IoT技術,提供智能冷鏈物流解決方案,為企業提供車輛定位、溫濕度監控等服務。目前,追蹤定位行業也成為電信百萬規模連接的NB-IoT應用場景之一。而中國移動則基于LTE Cat.1網絡,提供集裝箱定位終端產品,滿足貨運集裝箱全程運輸定位追蹤的需要。
2.3.4 兩輪車
兩輪車作為產品智能化的新興市場須重點關注,預計未來3年全國網聯電動自行車市場規模將達千萬量級,并蘊含大量的綜合管理、運維和服務的市場機遇。在2G/3G轉網背景下,NB-IoT憑借低成本、低功耗、廣覆蓋等優勢,可重點應用于兩輪車大規模投放時的物聯通信、電池監控、定位跟蹤等場景;而LTE Cat.1充分發揮低時延與高速移動良好適應性等優勢,可滿足對時延要求較高和有語音需求的場景,如智能開關鎖。
運營商場景切入看,三大運營商前期都主張將NB-IoT網絡作為共享單車的網絡制式,利用其網絡特性降低共享單車電池功耗以及滿足遠程定位的需求。但為了滿足用戶用車時的低時延需求,LTE Cat.1逐漸應用于共享單車領域。中國聯通聯合生態合作伙伴率先在哈啰出行共享兩輪服務中應用LTE Cat.1網絡,提升開關鎖速度,這也是共享兩輪出行第一次應用LTE Cat.1通信技術。
本文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諸多中低速物聯網業務實際案例,總結概括得到電信運營商在NB-IoT和LTE Cat.1業務領域現有的流量主導型、平臺支撐型和應用賦能型3種商業模式,并從價值定義、關鍵資源、利潤模式以及產業定位4個維度對其進行了具體概述。電信運營商中低速物聯網業務現有商業模式見表5。
3.1.1 流量主導型
流量主導型模式中,運營商的價值在于“流量+管理”,即單純售賣NB-IoT或LTE Cat.1物聯網流量卡,以流量套餐銷售為主,同時提供物聯網卡計費管理。運營商主要通過物聯網卡流量使用獲取利潤。在這種模式中,物聯網絡是關鍵資源,運營商在產業鏈中被定位為網絡運營商。
在物聯網發展初期階段,運營商多采用流量主導型模式。隨著物聯網價值向產業鏈兩端延伸,終端和應用層價值逐漸凸顯。但在部分大規模應用的物聯網場景中,物聯網絡連接仍舊是剛性需求。運營商基于自身網絡基礎設施的優勢,提供大規模終端設備網絡連接功能,以增加底層客戶的黏性。比如,中國電信立足于其NB-IoT網絡的部署優勢以及優惠的資費,面向門鎖設備制造商提供多張信號穩定、高頻次的NB-IoT物聯網卡,以實現客戶智能門鎖聯網的場景需求。

表5 電信運營商中低速物聯網業務現有商業模式
3.1.2 平臺支撐型
平臺支撐型模式中,運營商的價值在于“開發+生態”,即通過構建應用使能平臺(application enablement platform,AEP),聚合自身及生態伙伴的能力,開發標準化能力套件,并通過云端API開放給開發者或者行業客戶。運營商主要通過API調用次數或者能力部件打包進行計費,以獲取利潤。在這種典型的平臺運營模式中,標準化套件是關鍵資源,運營商在產業鏈中被定位為系統集成商。
平臺支撐型模式適用于物聯網平臺開發水平較高以及有一定生態能力的運營商。該模式下,客戶場景需求不僅是網絡連接,還包括標準化能力組件,以滿足自身定制化開發需求。中國電信物聯網開放平臺(CT-Wing)則是基于自身豐富的原子能力,通過開放的API,提供不同類型的標準能力組件。通過該平臺,可對內省公司快速復用平臺組件能力,高效搭建應用場景,對外合作伙伴基于平臺組件,可迅速構建自身定制化的產品能力。例如,針對某保險公司的車輛監控、駕駛行為分析等場景訴求,中國電信通過搭建車輛智能管控使能平臺,為其提供智能AI分析、車輛軌跡展示回放、報表統計分析等能力組件,滿足其智能化監管需求。
3.1.3 應用賦能型
應用賦能型模式中,運營商的價值在于“服務+共贏”,即以服務集成為核心,不僅提供基礎的連接和平臺能力產品,還向客戶提供終端設備、集成服務等一攬子解決方案,并通過提供服務的模式參與到客戶后端的整體運營過程中。運營商可根據價值分成和客戶共享利潤,合作共贏。在這種模式中,服務集成是關鍵資源,運營商在產業鏈中定位為服務供給商。
該商業模式對運營商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運營商不僅需要具備強大的網絡能力,還需要對目標行業有足夠深入的了解。客戶的場景需求也從單一的網絡連接服務轉變為“端管云用”的全方位需求。例如,針對某保險公司需要一套城市道路積水在線監測系統和設備積水在線監測系統的需求,中國電信聯合合作伙伴提供了一整套“監測平臺+設備+流量”的一攬子解決方案。監測平臺負責實時監測積水水位,并實現自動報警,管理部門借助該系統可整體把握內澇情況;同時,搭載水浸設備,實現多種方式遠程告警通知。最終,本項目預計年化收入超百萬。
在2G/3G減頻退網,NB-IoT和LTE Cat.1承接其業務發展的確定趨勢下,電信運營商物聯網業務仍面臨諸多挑戰,如何進一步拓展商機、如何避免被管道化、如何保持業務架構的靈活性等是運營商亟須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商機拓展、產品營銷和團隊服務三大方面對運營商中低速物聯網業務商業模式的升級之路進行了展望。
3.2.1 商機拓展:需求驅動型向供需結合型轉變
以往在NB-IoT和LTE Cat.1業務商機拓展的過程中,運營商更多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根據客戶需要提供相應產品,本質上還是一種需求驅動型思維。未來運營商可向供需結合型轉變,在了解客戶對NB-IoT和LTE Cat.1產品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創造新的客戶需求,附加打包出售更多運營商產品。如兩輪車LTE Cat.1聯網是客戶主訴求,在此基礎之上運營商可進一步開發客戶兩輪車定位追蹤裝置、電池監控等場景需求,提供更多附加型產品,以此來增加客戶黏性。
3.2.2 產品營銷:單一產品型向融合發展型轉變
在產品營銷方面,以往的電信運營商一般提供單一產品類型,產品融合度較低,未來可通過橫縱融合的方式向融合發展演進。
●縱向融合。整合產業鏈,從單一連接向終端應用延伸和融合,如通過模組流量融合套餐,降低用戶轉網整體成本。電信運營商可以以連接為基礎,構建“終端+流量+平臺+應用”多業務融合產品方案,積極融入賦能NB-IoT和LTE Cat.1下游應用的場景開發,伴隨下游應用的成熟再驅動建網投資,最終構成商業閉環。
●橫向融合。融合主營業務,加強與電信運營商主營業務的融合,通過與客戶的深度合作,帶動專線、云、ICT等產品的售賣,提升客戶感知,強化NB-IoT和LTE Cat.1業務的延伸價值。
3.2.3 團隊服務:集中管控型向靈活作戰型轉變
物聯網時代機會豐富多樣、變化迅速敏捷,傳統集中式團隊管理模式已無法適應環境的快速變化,電信運營商需要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敏捷的反應力,亟須打造靈活性團隊服務模式。
●轉變NB-IoT和LTE Cat.1物聯網業務組織架構,打造專門業務隊伍。專門業務隊伍將與NB-IoT和LTE Cat.1產品開發推廣有關的所有內外部角色、資源聚集在一起,形成“端到端”的閉環,打破傳統職能部門的壁壘,確保不同角色間高效順暢地協同工作。
●轉變管理模式,從“管控”到“賦能”。通過釋放決策權和搭建業務中臺,給予NB-IoT和LTE Cat.1專門業務隊伍所需的各種資源和權力,助力其在應對市場迅速變化的需求時能夠更加靈活敏捷。
●轉變激勵機制,提供以員工為主體,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激勵機制。讓每個NB-IoT和LTE Cat.1專門業務隊伍享受的價值與其所創造的用戶價值直接掛鉤,實現“高貢獻、高分享”。
以NB-IoT為代表的窄帶物聯網在全國范圍已有百萬基站,LTE Cat.1和NB-IoT的組合能很好地承接2G/3G轉網需求。不論從政府產業政策還是從技術更迭的角度,2G/3G退網都如“滾滾向前的江水”,是大勢所趨。運營商、終端模組生產商等產業鏈各方,應緊抓2G/3G退網的發展機遇,從芯片、模組、終端、網絡等各層面推動2G/3G轉網,助力物聯網業務規模發展。
[1] 艾瑞咨詢. 中國智能物聯網(AIoT)白皮書[R]. 2021.
iResearch. China artificial intelligent Internet of things (AIoT) white paper[R]. 2021.
[2] AFZAL M K, ZIKRIA Y B, MUMTAZ S, et al. Unlocking 5G spectrum potential for intelligent IoT: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8, 56(10): 92-93.
[3] BOUBICHE D E, PATHAN A S K, LLORET J, et al. Advanced industrial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nd intelligent IoT[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8, 56(2): 14-15.
[4] BOULAALAM A. Internet of things: new classification model of intelligence[J]. Journal of Ambient Intelligence and Humanized Computing, 2019, 10(7): 2731-2744.
[5] 戴彬, 曹園園, 莫益軍. 未來網絡場景及需求分析綜述[J]. 電信科學, 2019, 35(8): 39-48.
DAI B, CAO Y Y, MO Y J. A survey on future networks: application scenarios and requirements analysis[J]. 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 2019, 35(8): 39-48.
[6] 華泰證券. NB-IoT 率先引爆,供需端齊發力[R]. 2020.
Huatai Securities. NB-IoT is the first to detonate, and both supply and demand sides are launched[R]. 2020.
[7] 華為. 華為GIV(全球產業愿景)報告[R]. 2021.
Huawei. Huawei GIV (Global Industry Vision) report[R]. 2021.
[8] 劉琛琛, 盧云, 莊性華. 物聯網發展及運營商物聯網應用研究[J]. 現代電信科技, 2016, 46(6): 59-63.
LIU C C, LU Y, ZHUANG X H. The development of IoT and the application services by telecom operators[J]. Modern Science & Technology of Telecommunications, 2016, 46(6): 59-63.
[9] 王麗秋, 聶煒玲, 范洪亮. 互聯網時代電信業務平臺發展研究[J]. 電信科學, 2018, 34(S1): 222-226.
WANG L Q, NIE W L, FAN H L.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lecom business platform in Internet[J]. 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 2018, 34(S1): 222-226.
[10] 王曉霞, 趙慧, 崔羽飛, 等. 5G時代運營商2B商業模式研究[J]. 電信科學, 2020, 36(11): 150-154.
WANG X X, ZHAO H, CUI Y F, et al. Research on B2B business model of operators in 5G era[J]. 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 2020, 36(11): 150-154.
[11] 吳吉義, 李文娟, 曹健, 等. AIoT 智能物聯網研究綜述[J]. 電信科學, 2021, 37(8): 1-17.
WU J Y, LI W J, CAO J, et al. AIoT: a taxonomy, 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s[J]. 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 2021, 2021, 37(8): 1-17.
[12] 肖瑞雪, 馮英偉, 呂國, 等. 面向5G移動通信的蜂窩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究[J]. 現代電子技術, 2020, 43(9): 29-32.
XIAO R X, FENG Y W, LYU G, et al. Research on key technologies of cellular Internet of things for 5G mobile communication[J]. Modern Electronics Technique, 2020, 43(9): 29-32.
[13] SACHDEV R. Towards security and privacy for edge AI in IoT/IoE based digital marketing environments[C]//Proceedings of 2020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g and Mobile Edge Computing(FMEC). Piscataway: IEEE Press, 2020: 341-346.
[14] 施婷, 司全龍. 淺談窄帶物聯網NB-IoT關鍵技術與應用[J]. 通信世界, 2020, 27(2): 133-134.
SHI T, SI Q L. Analyze the key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of 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J]. Telecom World, 2020, 27(2): 133-134.
[15] SUN W, LIU J J, YUE Y L. AI-enhanced offloading in edge computing: when machine learning meets industrial IoT[J]. IEEE Network, 2019, 33(5): 68-74.
[16] TANG F X, FADLULLAH Z M, MAO B M, et al. An intelligent traffic load prediction-based adaptive channel assignment algorithm in SDN-IoT: a deep learning approach[J].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2018, 5(6):5141-5154.
[17] 楊麗, 龐麗麗. 電信運營商物聯網商業模式研究[J]. 電信科學, 2019, 35(S1): 91-94.
YANG L, PANG L L. Research on the business model of IoT of telecom operator[J]. 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 2019, 35(S1): 91-94.
[18] 張云勇. 5G將全面使能工業互聯網[J]. 電信科學, 2019, 35(1): 1-8.
ZHANG Y Y. 5G will fully enable the industrial internet[J]. 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 2019, 35(1): 1-8.
[19] 周柳慧. 物聯網智能網關的開發及應用[D]. 杭州: 浙江大學, 2018. ZHOU L H.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gateway of IoT and its application[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18.
[20] 中國移動. 中低速物聯網業務白皮書[R]. 2020.
China Mobile. Medium and low speed IoT business white paper[R]. 2020.
Analysis of telecom operators’ IoT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2G/3G transition
LIU Xiaozhong, FANG Junyu, JIANG Yongbin
China Telecom Corporation Limited Zhejiang Branch, Hangzhou 310002,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2G/3G transition, it is a general trend for NB-IoT and LTE Cat.1 to undertake their business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us and trends of the 2G/3G-IoT (Internet of things) business, sorting out the IoT busines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three major domestic telecom operators at the terminal, network and application levels, the three existing business models of telecom operators in the NB-IoT and LTE Cat.1 business area were summarized, including traffic-oriented, platform-supported, and application-enabled. Finally, from three aspects of business opportunity expansion, product marketing and team services, the future upgrade of the business model was prospeted.
telecom operator, 2G/3G transition, medium and low-speed IoT, development strategy, business model
TP393
A
10.11959/j.issn.1000–0801.2022255
2022?03?10;
2022?08?30

劉小忠(1968– ),男,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網絡技術與信息化應用研究。
方軍予(1972– ),男,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產業數字化能力中心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物聯網、計算機網絡和信息化應用。

蔣永彬(1983– ),男,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物聯網中心總經理,主要研究方向為物聯網、5G toB、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