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鈺嘉 叢紅艷
摘要:伴隨“元宇宙”虛擬數字新生態的誕生,依托擴展現實、數字孿生、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融合發展,一個龐大的互聯網生態系統衍生出來。紅色紀實影像作為新技術下的產物,運用紀實手法建立起具有虛實共生屬性的新型社會空間,是對紅色歷史的再現和文化記憶的重構,其營造的虛擬現實環境能夠支持用戶享受沉浸式的情感體驗和交互式的精神洗禮,是所有群體成員傳承紅色基因、堅定信仰信念、實現身份認同的一項新思路。文章從敘事方式和技術手段兩個層面關注紅色文化的重構和藝術美學的表達,探討虛擬現實技術賦能下紅色紀實影像的社會意義和藝術追求,以期提升紅色紀實影像的價值吸引力和國際傳播力,講好中國故事,構建新時期中國話語體系。
關鍵詞:元宇宙;紅色記憶;虛擬影像;審美體驗;文化重構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9-0013-03
當前,元宇宙行業呈現爆炸式的發展與革新,作為數字媒介的分支——VR虛擬現實技術(Viryual Reality)日漸成熟,通過連接人體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以及捕捉動作來實現元宇宙(Metaverse)空間信息源的傳導,在技術支持下進行視頻內容的創作,不僅可以豐富用戶的審美感知,強烈的真實感受更能引發用戶的身份認同和情感共鳴,繼而打造出一個全息多維度的虛擬現實世界。基于此,人類的感官維度和空間維度得到進一步拓展,“真實性”成為用戶獲得情感連接和心理感知的美學追求。紀實影像能夠反映人民現實生活,是傳播中國文化自信的文藝作品。借助完備的底層技術為用戶營造視覺差別,結合鏡頭語言實現技術革新與藝術體驗的融合,沉浸式虛擬空間的開發,全景化敘事的布局,時間和空間的邊界逐漸消弭,最大限度還原歷史現實,生動再現了我黨艱苦奮斗的歷程,賦予藝術創作者宣揚愛國情懷、感悟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使命。
(一)文化記憶的傳承與延續
文化記憶是關于社會儀式和行為機制的文化概念。在固定的時間視域內,社會群體通過日常生活的互動體驗,總結出具有時代特色和社會性質的價值觀,構建出一套系統的文化框架體系。文化記憶之所以能在經歷世代更迭和歷史交替的變遷之后仍舊保留固定的政治認同,得益于文化記憶的兩個特點:共時性和歷時性。從記憶的共時層面看,超越時間的長河,群體的社會交流和認同并舉,文化記憶涵蓋的知識可以保證記憶成為共有的文化身份,每個成員的個體記憶在社會框架中形成一幅畫像,借助畫像在一定時間內群體認知牢固不易動搖,社會系統被認同所具化,形成集體記憶的文化認同。從記憶的歷時層面看,強調記憶的儀式感。記憶作為表述文化的工具,將固定的文化記憶編碼植入社會成員的腦內,凝結成集體認同,經由文字、圖像、紀念日、博物館等文化形式延續記憶,并引發社會群體對文化記憶進行再生產。
揚·阿斯曼在《文化記憶》中提到,“社會通過構建出一種回憶文化的方式,在想象中構建了自我形象,并在世代相傳中延續了認同”[1]。集體記憶是社會成員個體記憶的總和,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互動促使群體內記憶的認同和共享,這種記憶聯結了過去和現在,實現了民族文化的代代相傳,成為一個國家的優良傳統和精神財富。因此,民族文化、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形象認同的象征,同時也是國家堅定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二)紅色歷史的呈現與重構
記憶具備書寫文化的屬性。記憶是一場集體的表述,面對不同的歷史文化語境,那些深入人心不可磨滅的記憶被留存,殘酷的歷史教訓根植于人們的意識當中無法抹去,不同文化記憶和社會框架在交替變化中影響每一代人。歷史是以往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歷史與現實是一個時空不同時間維度的兩個節點,記憶在形成過程中受政治權利、階級統治、意識形態的制約。紀實影像作為書寫歷史和記錄現實的載體,具有還原真實和再現記憶的基本功能,人們借鑒歷史經驗來指導現實世界,再根據現實世界的改造來反思歷史。在循環往復的社會實踐中,對現實認知和歷史記憶加以闡釋,歷史的文化全貌得以呈現。
在元宇宙構建的新型社會空間內,社會成員需要遵循社會規則、建立社會身份、獲取社會屬性,這些社會活動成為社會框架制定和運行的基點。人類意識的主體性,大多是來自人類具身的個性與社會性的映射以及現實社會里人們所經歷的對社會結構的認知[2]。需要注意的是,文化記憶有固定的時間區間,記憶能留存下來的僅限于群體認同的部分內容,這種認知體系在長久的社會框架中容易被遺忘,記憶也無法做到一脈相承。而利用VR技術可以將人類的主體意識發揮到極致,將情感互動與記憶交織在一起,喚醒被遺忘和隱瞞的歷史,達到思想上的共情。紅色記憶憑借個體記憶的交織,跨越時空的界限,一次次完成對過去歷史的重構。
重新審視歷史的目的是對記憶進行反思和總結,維護社會的穩定和民族文化的延續。或許“對記憶的探尋是一種超時空的詩性對話和批判性反思,關注記憶研究不僅是為了對抗遺忘,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現在”[3]。
(三)文化表述的創新與認同
文字在文化記憶經久不衰的歷史歲月里,散發出巨大的藝術張力。文字具備跨時空交流和書寫歷史的特點,在不同的記憶場域,文字觸發了時空循環下歷史演變的機制,不論是集體記憶的群像演繹,還是文學作品的宏大敘事,文本書寫承載了上千年的歷史流變,構建起具有敘事審美的回憶空間。
文化表述是敘事者與體驗者主客體意識的統一。法國心理分析學家雅克·拉康的“三維世界”學說闡述了個人主體發展的三階段:實在界、想象界、象征界[4]。文化文本在初期的記憶書寫時,注重日常生活的表述,文學敘事的呈現較為簡單客觀,人不具備主客體意識,主客體的意識形態處于統一狀態;想象界是人主體意識覺醒的階段,也稱為“鏡像階段”;VR技術將二維平面影像的封閉空間敘事轉換為三維虛擬空間的互動化全景敘事,敘事的自主性和介入性大大延伸,主體在虛擬空間擁有具身化的數字化身,并能實現雙重時空的自我對話,在視覺的“凝視”下,人的主體地位得到升華,主客體之間形成了緊密的聯系。
(一)時空再現:虛擬沉浸的審美體驗
基于元宇宙構建的三維虛擬影像空間,其超越了傳統的媒介形式,向數字媒介化的敘事形態演化。傳統的紀實影像作品受限于拍攝素材的客觀性、拍攝影像的真實性,其內容體量過大、情節推進緩慢、鏡頭語言較為單一,依靠解說詞和大量環境鏡頭的加持也無法長時間吸引受眾的眼球,盡管創作者在不斷改良和更新紀實影像的表達方式,其內在的審美表達也難以使受眾產生精神共鳴。VR技術的興起,為紀實影像提供了新思路,開放式的敘事視角帶給受眾一種全新的講故事方式,用戶的感官體驗從視覺、聽覺延伸為觸覺、感覺乃至超時空體驗。元宇宙通過擴展現實、數字孿生、腦機接口等技術為受眾打造出一個沉浸式、交互式的現實時空,成為人們對虛擬影像世界探索的方向。
從本質而言,虛擬現實世界是對現實世界的再現,現實世界的發展演變同時也映射在虛擬影像世界中,VR技術將大大改善紀實影像的空間敘事結構,敘事場景的擴展和敘事內容的交互,都將為受眾創建富有情感體驗和身份認同的藝術展演。虛實相融是元宇宙的外在呈現,時空再構則是其內隱特征[5]。元宇宙打破了傳統時間感和空間感形成的封閉空間,“現實”與“虛構”在影像中聯結互動、融合共生,虛擬空間為用戶注入超強的代入感、多感官的調動以及“凝視”的快感,在圖像和場景交替變幻的基礎上,受眾擁有多視角、深層次的空間想象,情感的“臨場感”和主體化的沉浸體驗也為現實空間敘事提供了新型的審美范式。
(二)情感互通:視聽元素的審美感知
紅色紀實影像向受眾傳遞的情感不同于其他類型的影像,其內容代表著中國在不同歷史階段特殊的社會屬性,老一輩革命家們經歷了一系列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革和艱苦卓絕的頑強斗爭,才造就了現在和平美好的生活,他們是時代的平民英雄,值得世代傳唱。文化的連續性通過文獻資料、影像的形式得以實現,但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消散,記憶的遺忘和歷史的消融造成空間裂變,需要元宇宙所衍生的MR(Mixed Reality)擴展現實技術來填補。
元宇宙所提供的是一個具有虛擬實踐的創作空間,創作者的藝術靈感不再受限于場景和時空,虛擬影像將現實世界的身份、生產、社會活動等元素不斷擴展外化,構建出開放性和自由性并存的社會空間。創作者與體驗者身份的互換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真實感知,現實世界的社會體驗和互動關系在虛擬影像世界得到多重延伸,用戶腦中的價值觀在虛擬世界中得以實踐,自我意識和體驗活動在虛擬世界得到建構和完善,實現了行動與意識相融合的“心流體驗”。
此外,在虛擬影像空間得到的不僅是生理上的探索和實踐,還是一場超越現實的夢境體驗。形象逼真的視覺場景、平行多元的身份體驗、非線性的敘事時空在技術賦能下,紅色藝術創作將帶給受眾特殊的情感展演和富有人文情懷的審美感受。
(三)精神傳遞:歷史回溯的審美表達
紅色文化作為需要傳承和延續的精神內核,呈現出多向度的審美表達方式。元宇宙帶來動態交互和深度沉浸的審美轉變,加強了視覺的沖擊、聽覺的刺激、觸覺的新體驗,在技術的帶動下,用戶的個體想象達到頂峰,人的意識和情感充分凸顯。藝術影像為用戶提供了充滿遐想的虛擬全景空間,創作者作為三維虛擬世界的在場者,享受著意識脫離主體狂歡體驗的同時,介入審美實踐的二次創造。體驗者自主的內容生產和編輯,以及對紅色精神世界的表達和探索,封塵已久的記憶寶盒在虛擬場景空間被挖掘并逐漸展現。元宇宙為虛實空間的擴展提供可能,被遺忘的歷史在元宇宙建構的虛擬時空里得到回溯,并實現“過去—當下—未來”的瞬時跨越。數字媒介技術的高速發展形成了超脫自身的視覺文化景觀,消弭了歷史和現在的時空距離。
現階段,創作者為了追求真實的內容表達,影片仍需要依靠大量的文字、圖像和文獻資料來再現歷史全貌,受眾的互動參與是否真的能為創作者帶來創作靈感?受眾在規定情境中的自我呈現和情感展演是否有所限制?技術裝置提供的體驗和感知是否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在這場沉浸的藝術體驗中,不僅需要關注個體的三維感官體驗,虛擬影像空間如何形塑現實世界中個體的意識,元宇宙技術帶動下的虛實擴展如何展現藝術作品的精神內涵和審美品格,成為未來紅色紀實影像的重要研究議題。
(一)紅色精神的傳播向度
紅色精神是激勵中國人民奮勇向前的強大動力。具有文化審美和教育價值的藝術作品,在內容層面上能為創作者提供多元的創作思路,激發用戶從影像中獲得自我認同和身份認同。VR技術搭載下的全景化敘事對紅色記憶的重構、國家形象的建構和紅色文化的傳承起到推動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一系列元宇宙衍生產業,比如:VR實景紅色博物館、紅色數字虛擬講解員、虛擬云端暢游紅色舊址、混合現實技術的紅色教學基地等元宇宙化的媒介樣態。利用紅色IP建立文化矩陣,在互動感和沉浸感兼具的優勢下,協同發展元宇宙紅色產業,喚起人們對紅色文化的精神追求,將歷史使命感與技術建設、產業研發相結合,為國家形象傳播提供發展新路徑。
(二)藝術美學的實踐向度
元宇宙場域推動了沉浸式虛擬交互的傳播,紅色紀實影像作為紅色精神的載體,順應了數字時代的技術發展,但其真實性和藝術性仍然是文化記憶的重要表達樣式。現實時空和虛擬時空的跨界共生完成了個體在感官體驗上的革新,構建出一個虛實相融的新型社會生態系統。這種由實到虛、由虛返實的建構路徑可分為數字孿生、虛擬原生、虛實共生三大階段。數字孿生階段主要以現實“鏡像”為特點,在紅色紀實影像中搭建與歷史場景相關的全景三維擬真實體空間,在時間向度和空間向度上還原現實。在虛擬原生階段,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強化,社會秩序、社會生產、社會角色和社會行為所形成的具身交互模式,便于主體帶入革命影像的角色當中,感受不同生命體的生存體驗。另外,用戶還可以在多重時間線并構下自主衍生帶有自我意識的虛擬實體,為主體的身份互換提供無限的可能性。虛實共生階段體現在信息數據的融合,紀實影像不僅是聲音和畫面的簡單呈現,還是虛實聯動的一場心靈感知體驗,在傳承與發揚紅色文化精神的同時,對真實進行藝術“虛擬”,從個體的靈魂深處探求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品質和文化自信,彰顯國人頑強不息的精神和對革命先輩的情感認同。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基石,也是增強我國國際傳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字化時代,藝術創作者需要秉承初心和使命,創作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藝術作品,引領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揚·阿斯曼.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M].金壽福,黃曉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8-9.
[2] 宋凱,楊承智.交互的沉浸式體驗:虛擬現實空間的建構法則[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9):79-81.
[3] 王漢生,劉亞秋.社會記憶及其建構一項關于知青集體記憶的研究[J].社會,2006(3):46-68,206.
[4] 孫怡.從想象界到象征界:試論拉康的鏡子階段[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9,28(2):10-13.
[5] 喻國明,耿曉夢.元宇宙:媒介化社會的未來生態圖景[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3):110-118,2.
作者簡介 任鈺嘉,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叢紅艷,博士在讀,教授,副院長,研究方向:高等教育領導與管理、新媒體藝術創作、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