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凱
(資陽市雁江區豐裕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四川 資陽 641300)
民以食為天,國以糧為本。作為人類生存及社會和諧穩定發展重要基礎,糧食的地位不容置疑,構建國家糧食安全長效機制更是我國長期發展需要側重的重點問題,也是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內容。其中四川作為我國主要糧食產區,糧食生產呈穩定增長態勢,2021年該地糧食播種面積高達6357.7千hm,同比增長0.7%,全年平均單產5634kg/hm,同比增長0.8%,由此可見,即使在疫情影響下,四川糧食生產依舊保持著增長。基于此,四川作為糧食主要產區,構建糧食安全長效機制,對其自身以及國 家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糧食穩步增長是構建國家糧食安全長效機制的主要內容。根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2021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高達68285萬t,而自2019年起我國遭受新冠肺炎病毒侵襲,各行業發展受到影響,但從2021年糧食總產量來看,我國糧食產業的抗風險能力較強,相比2020年穩步增長了2.0%。但從糧食需求角度而言,即使目前我國糧食總產量呈現上升趨勢,但增長速度緩慢,無法切實滿足不斷增加以及不斷變化的糧食需求,在此情況下,導致我國每年仍然需要進行糧食進口,且進口數量較大。結合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單就玉米、稻谷、小麥的進口量就高達了約4300萬t,且糧食進口趨勢沒有下緩,正不斷上升,2021年的進口量就相較于2020年多出近1倍。由此可見,構建國家糧食安全長效機制具有較高的迫切性,是實現糧食供需平衡,做到糧食基本自給自足以及糧食絕對安全的關鍵舉措。
基于現代化社會主義發展的不斷推進,糧食問題成為國家發展建設的重要問題,更是實現以及保障中國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從不同角度而言,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保障糧食安全就是維護國家安全。基于糧食問題的重要性,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以及十九大上均強調了保障糧食安全的任務,將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在此背景下,我國應堅持走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將糧食基本自給自足以及糧食絕對安全作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方針,而這一戰略任務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效,從全球疫情防控期間各國糧食的供給情況就可以看出來,相較于外國而言,我國在疫情防控期間的糧食供給并沒有出現較大浮動,基本實現了糧食和農產品的穩定供給。但伴隨著我國國民物質生活水平提升以及社會發展,對糧食提出了多樣性需求,導致我國糧食生產與糧食安全保障面臨著嚴峻挑戰,而為更好地應對這一挑戰,必須構建國家糧食安全長效機制,基于這一現狀,對國家糧食安全長效機制提出了相關要求。首先,在國家糧食安全長效機制構建過程中需要堅持科學發展觀,以此為基礎實現糧食安全的可持續發展。其次,要以制度、農技、農機、土地、價格等角度為著眼點,將糧食安全生產與農業生產的增產增收相結合,從而做好糧食質量產量與安全的雙管齊下。最后,應將堅持走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與打造現代化新農村有機結合,切實提供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機智能化水平,從而為糧食安全生產注入新的動力,為糧食高產與安全做好基礎保障。
糧食儲備是無論任何時期均需要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對于我國而言,做好糧食儲備能夠切實提高抵御突發風險的能力,同時也是滿足糧食供需平衡的基礎條件。基于此,為進一步推進國家糧食安全長效機制構建,應以糧食儲備為切入點,建立健全糧食儲備制度。
首先,加強國家糧食儲備企業“保口糧”管理。“保口糧”是指保障個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糧食,而國家糧食儲備企業則是指國有糧食企業,主要負責糧食的采購、儲存、調撥,同時負責糧價保護等工作。從功能作用與價值意義上而言,國家糧食儲備企業就是我國的糧食儲備庫。因此加強國家糧食儲備企業“保口糧”管理對國家糧食安全長效機制建立具有重要意義。根據國家糧食儲備企業糧食儲存情況調查發現,近幾年我國糧食儲存量十分豐富,國家有充足的糧食,且相關人員表示我國糧食庫存持續超過標準線,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安全警戒線水平。
其次,進一步推進加工用糧和飼料糧市場化。工業與飼料糧主要為玉米、大豆等糧食。推進加工用糧和飼料糧應用是指將大豆、玉米等投入到工業產業加工中以及畜牧、畜禽動物養殖中。且隨著糧食種植技術以及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玉米、大豆等糧食產量快速增加,降低了糧食進口量,因此在國家糧食安全建設中需要重視以往常常需要大量進口的糧食管理。在此要求下,應進一步推進加工用糧和飼料糧市場化,根據市場來決定飼料糧與工業糧的價格。
最后,構建新時代“藏糧于民”機制。糧食是人民的重要生活物資,因此國民具有儲存糧食的習慣,其中農民在糧食儲存方面更是高于城市居民。而從國家糧食安全來看,農民的儲糧行為具有一定程度的積極作用,不僅可以通過農民儲糧來降低國家糧食收儲企業的庫存壓力,降低政府的財政壓力,還能夠穩定糧食市場與糧食價格。但近幾年農民對于儲存糧食的認識愈發淡漠,過于依賴國家,認為國家具有充足的糧食,不會出現缺糧等問題,這種想法的日益興起,導致農民大多數均不再儲存糧食,致使基層群眾層面的糧食儲備糧大幅度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家糧食安全。基于此,應構建新時代“藏糧于民”機制,一是應對農民開展相關的宣教,提高農民的糧荒意識,進而認識到儲存糧食的重要性,二是應進行一定的政策傾斜,為儲糧的農民提供補貼等福利待遇,三是當地有關部門應下到基層,對農民儲糧的設施進行指導建設,保證糧食不會出現受潮、發霉以及突發火災等問題。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主要是充分發揮高效的農業種植技術以及機械化、智能化農業機械設備來切實提高農作物產量、質量,進而促進國家糧食安全長效機制構建。高效農業種植技術是增產增收的關鍵,目前我國在農業技術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諸多技術工藝十分成熟。
例如,施肥技術。傳統肥料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物質,如若大規模多次對土壤施用傳統肥料將會導致土壤重金屬超標,而由于重金屬不易分解,最后會在土壤中長期累積,最終致使土壤重金屬負荷過度,導致土壤環境遭到污染破壞。與此同時,土壤長期受高濃度肥料侵蝕,還會導致土壤營養快速流失,土壤肥沃力日益下降,從而需要幾十年的休養生息才能恢復原來的肥沃。此外,部分種植者了解高濃度肥料可能會對土壤造成惡劣影響后,會采用低濃度肥料,但其因缺少專業系統化農業植保技術知識,致使種植者會在農產品培育過程中高頻率進行低濃度肥料施肥,而這樣不科學的施肥頻率反而會適得其反,影響農產品品質,使種植基地土壤對肥料中的有害物質無法進行有效分解,不僅會降低農產品產量與品質,還會導致土壤環境失衡,進而不利于推進國家糧食安全長效機制建設。基于該現狀,施肥技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利于在促進無公害農產品優質高產的同時維護良好土壤環境,在極大程度上保障土壤肥沃力度與復種率。又如,物聯網技術。以大棚果蔬為例,大棚果蔬成長期間對溫度的要求較為嚴苛,因此為確保農產品種植效益,保障糧食安全,應在果蔬種植中合理管控種植基地的溫度。此外,果蔬除對溫度有嚴苛的要求外,對空氣濕度也有一定標準,并且不同成長期對空氣濕度的要求標準存在一定差異,為此在果蔬種植過程中還需要對空氣濕度進行調控。但在人為主觀意識下無法切實其精準地掌握果蔬大棚內各參數變化,因此需要深化物聯網植保技術在果蔬種植栽培中的應用,通過物聯網植保技術可以根據傳感器監測到的信息自動調控自動控制設備,以期完成種植基地內果蔬成長需求,進而實現農產品種植目標。具體實踐為:在種植基地設置物理網傳感器監測系統,不間斷定時利用傳感器對無公害果蔬種植基地的溫度、濕度、光照強度與CO濃度進行采集,同時將采集到的數據傳回到客戶端,客戶端則會依據提前設置好的果蔬不同成長期最適宜的指標參數自動判斷當前環境是否需要開啟自動灌溉設備、自動遮陽設備、自動通風設備控制設備。如當果蔬種植基地內傳感器監測到當前土壤濕度已經低于最適指標參數時,客戶端就會自動下達開啟自動灌溉控制設備的指令,從而對需要灌溉的區域實施水源灌溉,直至土壤濕度符合要求時自動灌溉控制設備會自動關閉。
農業機械化設備是現代化農業發展建設的有效支撐,發展智能化農機對“穩定面積、主攻單產、提高品質、增加效益”具有重要意義,是構建國家糧食安全長效機制的主要內容。
例如,農機智能行駛。根據糧食主要產區從事農業活動的主要群體調查發現,當前部分地區從事農業生產種植的農民主要以老幼為主,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流動較為突出。老幼勞動力相較于青壯年而言,其在實際農業生產時的效率較為低下,且對傳統農機的應用能力較為缺失,導致當地農作物總產量發展水平不高。針對該現狀,智能化農機的普及應用具有重要作用,能夠輔助老幼種植者完成高效的農業生產活動。其中智能拖拉機、水稻插秧機、聯合收獲機等的應用較為廣泛,種植者可以直接操作相關智能農機進行農業作業,智能農機在GPS等技術支持下可以實現精準的農機行駛路線導航,從而完成自主作業。但需要注意的,智能化農機的切實應用離不開衛星定位導航,因此要想加快智能化農機推廣應用以及切實提高智能化農機應用成效,從而為糧食高產與安全提供有效支撐,應重視衛星基站的組網建設。在此過程中,農業機械所等有關部門或相關技術人員需要在已有衛星定位終端的基礎上完善與優化衛星基站的組網建設,在智能化農機應用較為廣泛的地區建設足夠的衛星基站,以此保證智能農機的綜合應用成效。
糧食安全與糧食價格密切相關,因此優化糧食目標價格改革是構建糧食安全長效機制的主要方向之一。基于現代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糧食目標價格的決定應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
一方面,相關人員可以借助現代化技術對歷年不同種類的糧食價格匯總在一起,會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自主對數據進行分析,從而便于相關人員根據精準可靠的數據全面掌握糧食價格的浮動,進而為當前糧食定價提供基礎。
另一方面,相關人員還可以充分借助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基于糧食的全面參數數據獲得目標價格的成本與收益數據,進而有利于保證目標價格制定的合理性、可行性,避免出現定價過低或過高問題。
綜上所述,糧食問題是保障中國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根本問題,因此開展構建國家糧食安全長效機制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可以明晰構建國家糧食安全長效機制的迫切性與要求,基于研究還可知,通過建立健全糧食儲備制度、深化藏糧于技策略、強化藏糧于機策略、優化糧食目標價格改革能夠切實推進國家糧食安全長效機制建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