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沃特斯
美國《大西洋月刊》11月3日文章,原題:禮儀的衰落和“界限”的興起1950年,美國的家宴是社會規則的雷區。同年的一部禮儀電影顯示,孩子應該在梳頭和冼臉后準時到達家宴,女兒應該把校服換成“更喜慶的衣服。最重要的是,必須謹慎選擇話題。旁白稱,絕對不能討論財務問題,也不能提任何“令人不快的消息”。
幾個世紀以來,嚴格的社會規則規定了人們可以禮貌談論的內容,以及他們可以彼此了解的程度。然而,到20世紀末,這樣的規定開始逐漸成為時代的廢棄物位,對話禁忌正在消失,禮儀指南喪失地。
如今,一個令人不安的問題似乎縈繞在許多人的心頭:我們是否對周圍的人了解過多?相關專欄作家正在回答如何防止過度分享的問題;心理學網站正告訴讀者如何應對“有分享傾向的朋友”;TikTok用戶指責同齡人泄露生活細節的行為已達到“傾瀉”的程度。
隨著全社會的規范已經放松,個人開始承擔起駕馭個人界限的重任,但這并非總是那么容易。我們如今的“過度分享”概念可追溯至數百年前。正如歷史學家彼得;伯克在其《對話藝術》一書中所概括的那樣,從17世紀到19世紀,許多詳細描述對話規則的.“文明手冊“開始席卷歐洲。一本法國手冊警告不要使用“胸”等“不體面詞匯”,其他作家認為直接提問“你去過哪里”等問題同樣不禮貌,討論蟾話題也因被視為無端過度分享而遭到反對。
不過,總體而言,社會規則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放松。如今的辦公室文化遠不如幾年前正式;在許多白領工作中,老板甚至鼓勵員工分享更多辦公室以外的生活,從硒“整個自我”帶到工作中。為人父母也變得不那么嚴肅和輩分分明,而是更專注于父母與子女關系中的溫情甚至友誼。就連禮儀書的內容也變得更輕松,201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20世紀初的禮儀書往往列出具體規則,如今的禮儀指南遠比以前寬泛:提倡一套“流動規則”,而非下達刀切的指令。
然而,越來越多的人似乎渴望重新設置一些界限。在互聯網上,社交媒體新的.隱私選項限制特定帖子僅能被預先選擇的用戶看到。與此同時,許多員工意識到他們希望在工作和個人生活之間豎起一面墻,不愿把“整個自我”帶進辦公室?!皩捜菪透改浮钡呐u者正傳播不同觀念,即孩子需要從父母那里得到規則和期望而非友誼,且雙方都應該相互保留一些隱私。
這種對情感距離的渴望甚至正逐漸滲透到親密友誼中,推特上的一條推文指出,任何人都有權拒絕朋友。該推文在網上迅速流傳開來,它指向了一個真正的問題。在這個進行大量即時交流的時代,規則是“定制”的,且仲裁員是我們中的每個人。
當然,我們不應回到小心翼翼避談精神疾病、性和性80話題的時代。但如果沒有餐桌對話指南,我們就不得不想清楚,我們希望在多大程度上將自己呈現給朋友、家人和同事,以及我們反過來希望從他們那里得到多少信息。
或許,有一天我們都會進入L種節奏:覺得有必要時就豎起護欄,感覺合適時就敞開心扉,并為我們擁有選擇權而心存感激。至于目前,我們恰好正在度過艱難時期。(作者邁克爾?沃特斯,崔曉冬譯)
環球時報2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