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質模型是托馬斯·迪曼德最常使用的媒介,他以等比例的方式搭建紙質模型,再現圖像中的歷史情景,作品最終亦被記錄在照片中呈現。在藝術史上,歷史情景經常成為藝術家創作的靈感,比如以宏大敘事的方式呈現為繪畫或雕塑。托馬斯·迪曼德選擇紙張作為藝術媒介,輕薄的紙張與所謂厚重的歷史之間形成強烈對比。他同時使用了大幅面的照片描繪看似平凡但卻具有歷史深意的無名情境。那些人類文明中看似重要的歷史進程,在托馬斯·迪曼德的作品中變得輕如鴻毛,嚴肅的表象被紙張所替代,其表達的深層的隱喻則是對歷史事件的質疑。因此在托馬斯·迪曼德的創作實踐中,雕塑與攝影兩種媒介的結合,闡述了他對歷史與日常等事件的觀念。

1.?托馬斯·迪曼德,《浴室》,1997,彩色合劑沖印、迪亞賽克工藝裝裱,160 cm × 120 cm。圖片由藝術家、Matthew Marks 畫廊、Sprüth Magers 畫廊、施博爾畫廊(柏林)和 Taka Ishii 畫廊提供。

2.?托馬斯·迪曼德,《作坊》,2017,彩色合劑沖印、迪亞賽克工藝裝裱,180 cm × 310 cm。圖片由藝術家、Matthew Marks 畫廊、Sprüth Magers 畫廊、施博爾畫廊(柏林)和 Taka Ishii 畫廊提供。
迪曼德的藝術創作從挑選記錄現實的源圖像開始,到以 1:1 比例再現圖像中的歷史情景而精心搭建的紙質模型,再到為紙質模型拍照,直至模型銷毀,在源圖像記錄的真實世界與最終誕生的準攝影“分身”之間,出現了奇特的差異,歷史也由此出現了“結舌”。
在“神秘的歷史”板塊中,迪曼德用大尺幅攝影聚焦歷史事件、瞬間和事件發展的無名場景,其中包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到訪德國統一后的柏林下飛機所走的《舷梯》,1987 年德國某州州長烏韋·巴舍爾可疑遇害的發生地《浴室》,以及《計票》中對有爭議的 2000 年美國總統選舉重新計票的投票中心。有些作品則直接源自與納粹統治和德國歷史創傷相關的圖像,如1944 年暗殺希特勒失敗后破爛不堪的《房間》,德國電影導演萊妮·里芬斯塔爾數量眾多的電影《檔案》,不禁令人聯想到引發爭議的 1936 年柏林奧運會和萊妮·里芬斯塔爾受納粹委托拍攝的奧運會紀錄片中的跳水鏡頭的《跳水臺》,以及遭到洗劫的前東德秘密警察的《辦公室》。“避難所”系列更為今天的我們所熟悉,五件作品共同再現了愛德華·斯諾登(美國國家安全局泄密者)逃亡至俄羅斯時或曾居住過的房間。在遍布高科技監控的現代世界之中,陰冷單調的房間凸顯了危機四伏下的平淡與乏味。
在“日常”系列中,隨著社交媒體傳播的圖像成為獨特的記錄與表達方式,迪曼德的創作也從面向公眾的宏大敘事轉向聚焦個體的平凡小品。迪曼德借由紙質模型的搭建,重現了他在散步和旅行途中用手機拍攝的照片。這些照片采用類似傳統相片的尺寸和裝裱,描繪了普通日常生活中,有時荒謬幽默,又常被我們忽略的種種瞬間——堆在一起未拆開的郵件、電線桿上帶有可撕便條的廣告和卡在鐵絲網上的塑料杯。這些物品自顧自地出現在我們面前,沒有進一步的闡述說明,如同一個個有待續寫的故事的開篇。
在“模型研究”系列中,迪曼德跳脫出自己的圖像雕塑重建創作手法,將目光投向其他創意行業,用鏡頭與其構建的模型展開對話,以更烏托邦而非功利的方式將它們與自己的藝術實踐聯系起來。他以碎片式、未加修飾的鏡頭展現了當代建筑事務所 SANAA 設計的纖薄脆弱的臨時模型,以及時裝設計師阿瑟丁·阿拉亞鋒芒畢露的紙質圖樣。“模型研究”系列以此揭示了我們所在的世界其實是構建在一張張紙的基礎之上。
作品《太平洋太陽》展現了迪曼德通過定格動畫對移動圖像的探索。這部史詩般的定格動畫蘊含著一出荒誕的鬧劇。在這部短片中,迪曼德以紙質模型重現了“太平洋太陽”號游輪在新西蘭海岸遭遇熱帶風暴后,在巨浪襲卷之下,游輪艙內兩分鐘的監控錄像畫面。藝術家對游輪一絲不茍地重現,隱去了船員與乘客的蹤跡,以紙和紙板如同編舞般定格了船艙內的無序混亂。紙質模型對當時情景盡可能完美的復現與大眾對模型分身的理解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而這種荒謬恰是導致認知鴻溝的問題所在。

1.?托馬斯·迪曼德,《控制室》,2011,彩色合劑沖印、迪亞賽克工藝裝裱,200 cm × 300 cm。圖片由藝術家、Matthew Marks 畫廊、Sprüth Magers 畫廊、施博爾畫廊(柏林)和 Taka Ishii 畫廊提供。

2.?托馬斯·迪曼德,《日常 #15》,2011,裱框染料轉印,73.8 cm ×59 cm。圖片由藝術家、Matthew Marks 畫廊、Sprüth Magers 畫廊、施博爾畫廊(柏林)和 Taka Ishii 畫廊提供。

3.?托馬斯·迪曼德,《避難所 II》,2021,彩色合劑沖印、迪亞賽克工藝裝裱,160 cm × 200 cm。圖片由藝術家、Matthew Marks 畫廊、Sprüth Magers 畫廊、施博爾畫廊(柏林)和 Taka Ishii 畫廊提供。

4.?托馬斯·迪曼德,《演播室》,1997,彩色合劑沖印、迪亞賽克工藝裝裱,183.5 cm × 349.5 cm。圖片由藝術家、Matthew Marks 畫廊、Sprüth Magers 畫廊、施博爾畫廊(柏林)和 Taka Ishii 畫廊提供。

托馬斯·迪曼德Thomas Demand
1964 年出生于慕尼黑,目前生活工作于柏林和洛杉磯。1987至 1992 年就讀于慕尼黑美術學院和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1993 年獲得倫敦金史密斯學院美術碩士學位。迪曼德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的知名博物館和畫廊展出,其中包括桑坦德 Centro Botin 藝術文化中心(2021)、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2014、2015)、東京現代藝術博物館(2012)、柏林新國家美術館(2009)、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2005)和巴黎卡地亞現代藝術基金會(2001)等。迪曼德代表德國參加了第 26 屆圣保羅雙年展(2004)。他曾四次參與威尼斯建筑雙年展,最近參展第二屆芝加哥建筑雙年展。迪曼德策劃的展覽包括“L'image Volée”(米蘭普拉達基金會,2016)、芝加哥格雷厄姆基金會的模型研究(2013)、“La carte d 'après nature”(摩納哥國家現代藝術館,2010)以及第 13 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的展覽“共同點”(2012)。作品被許多博物館收藏,其中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巴黎蓬皮杜中心和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