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世界最著名的動畫形象之一,米奇一直是流行文化的代表。在不同時代,米奇的文化意義各不相同,并反饋不同時代的精神訴求。而在當代,米奇是體現當下符號價值的媒介,其形象也在不同媒介中解構與重構,米奇可融于不同文化語境,并成為各種藝術創作的載體。
藝術家對于米奇形象的再創作,賦予其豐富的涵義。在藝術家的想象中,米奇可以充滿科幻元素,甚至是外星人的形象,也可以是坐在電視機前泡腳的現代人;米奇的形象既是動畫的,也可以是中式水墨國畫風格的,亦可以是不同材料制作的當代雕塑和裝置。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米奇在當代文化中,早已不是單一的動畫形象。

1.王子耕,《米奇紀》,2022,樹脂、金屬,36 cm × 36 cm × 36 cm,圖片由 UCCA Lab 提供《米奇紀》為觀眾打開了對于平行宇宙的想象與提問:如果人類考古發現了一個帶著耳朵的頭盔,是否會懷疑這種生物真實存在?是否會認為動畫也許并非虛構?藝術家借用人類發明的初代航天造型元素和技術特征,通過對米奇頭部的模擬和使用的想象,“制造”出一個好似在博物館內展出的“考古遺物”。藝術家通過對頭盔的“虛擬考古”,建構了關于米奇的想象空間,探究長久以來的藝術形象與真實之間的模糊地帶,用現實世界中極度真實的“虛構”去挑戰二維世界中形象和故事的“虛構”。

2.陳粉丸,《米奇能量圖》,2021,特種紙、模型卡紙、丙烯、鏡面不銹鋼,240 cm × 160 cm,圖片由 UCCA Lab 提供紙張的鏤空是關于取舍的藝術,游走的線條之外,在留白處也總能收獲意想不到的視角。正如想象力沒有可以預見的路徑,藝術家也為米奇虛構出繽紛交錯的脈絡,并點上象征著夢想、靈感、情緒等樞紐,這些樞紐隨著米奇樂觀的視線和步伐,永遠流動、碰撞,產生源源不斷的想象力。

3.陳漫,《泡腳米奇》,2021,玻璃鋼、電子屏幕,160 cm × 150 cm × 150 cm,圖片由 UCCA Lab 提供雕塑的人物本體,使用最傳統的米奇外觀,將它塑造成一個邊泡腳邊看電視的輕松形象。米奇本身作為電視文化的產物,觀看電視這一動作,不僅能反映現代人的娛樂方式,還能展示“米奇”這一形象跨文化、跨地域的互跨性。而泡腳這一動作,結合中國古老且有特色的泡腳文化,給人物添加了中國傳統元素,也能帶來一種現代人“一邊透支身體,一邊養生自救”的詼諧感。米奇眼中會設計一些米妮在展示自己的性感動作,將他倆的人物關系以一種有趣的方式更加生動地展示出來,也能反映現代人的共處形式和一些前衛的交流模式。

4.邁克爾·博桑科,《再往前走一英里,另一個嶄新的微笑》,收藏級噴墨打印、亞克力上裝裱、鋁制背支架,71 cm × 47 cm,重制版,圖片由 UCCA Lab 提供邁克爾·博桑科使用畫筆等有色光源,拍攝無編輯和分層、令人眼花繚亂的長曝光照片。

5.戴倫·羅曼內利(DRx),《3000% 米奇積木熊》,2018,大型積木熊,身裹迪士尼復古 T 恤,121.9 cm × 61.0 cm × 274.3 cm,圖片由 UCCA Lab 提供Medicom Toy's BE@RBRICK 作為一款設計師限量收藏品玩具而廣受關注。羅曼內利以重新改造和回收利用不同年代的迪士尼紡織品進行創作,重新思考了米奇系列商品對文化的影響。藝術家說:“我意識到幾十年來創作者們已經重塑了米老鼠,這使我可以自由探索米奇,并重新詮釋米奇對于我自身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