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菊,司建平,2,郭 清
(1.河南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2.杭州師范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3.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3)
河南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河南60歲及以上老年人約1 796.40萬人,占河南省總人口的18.08%,較全國的18.70%低。另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網站有關資料,2019年全國人均預期壽命是77.3歲,而2018年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也就是說,老年人大致有8年多的時間帶病生存。面對日趨嚴峻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傳統的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模式不能很好地將經濟供養和健康照料有機結合,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健康養老服務需求。中醫藥在老年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防治方面具有“簡便驗廉”的優勢。2013年9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首次提出“積極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并把其作為六大主要任務之一。2015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的通知》(國辦發〔2015〕32號)明確要求“促進中醫藥與養老服務結合”,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作為一種新型健康養老模式應運而生。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豫政〔2014〕57號)、《河南省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2016—2030年)》(豫政辦〔2017〕34號)等政策文件中也明確提出要推進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發展。所謂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是指以中醫“治未病”理念和現代健康概念為指導,在醫療衛生資源與養老資源有序銜接中凸顯中醫藥的技術和方法,實現健康照料、精神慰藉和經濟供養有機結合的健康養老服務模式。目前,北京市、浙江省、山東省、河南省等部分地區相繼開展了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并取得了顯著效果。本文以河南省18個地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為對象展開調查,深入分析影響河南老年人對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的需求及影響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議,為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1.1 調查對象2019年10—11月采用分層抽樣法對河南省18個地市(全覆蓋)4 320名60歲及以上老年人進行調查。納入標準:年齡≥60歲;在當地居住時間≥6個月;具備有效溝通能力;對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有一定的認知度;對本次調查知情同意。
1.2 調查內容調查內容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調查對象的人口學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學歷、職業、收入和健康狀況。第二部分是影響調查對象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需求的供給因素,涉及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的服務場所、服務費用和服務距離。
1.3 調查方法
1.3.1 問卷設計 在查閱相關政策文件并借鑒伍麗群[1]、司明舒[2]、葛龍[3]、黃奉毅[4]、張良文[5]、劉曉楚[6]等已有研究的基礎上,自行設計調查問卷,通過預調查多次修改后確定最終問卷,問卷條目22項。
1.3.2 樣本量計算 樣本量按照問卷條目的10倍確定,故每個地市的樣本量為220。考慮到不可控制因素的影響,將每個地市的樣本量確定為245份,18個地市共發放問卷4 320份。
1.4 質量控制調查人員經過統一培訓后開展調查,所有數據采用雙盲錄入。問卷具有良好信效度,其內容效度為0.797,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a系數為0.808。
1.5 統計學方法將有效問卷數據錄入SPSS 26.0,核查無誤后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人數和“%”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的需求情況有效回收4 246份,有效回收率為98.29%(4 236/4 320)。對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完全沒有需求、基本沒有需求的問卷1 414份,均視為無需求;有需求、比較有需求、非常有需求的問卷2 832份,均視為有需求。河南老年人對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的需求度為66.70%(2 832/4 246)。
2.2 影響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需求的人口學因素4 246名被調查者中,男性2698人(63.54%),60~64歲2219人(52.26%),高中及以下學歷3 642人(85.77%),退休前為自由職業者2 272人(53.51%),與子女同住2 698人(63.54%),月收入1 000~1 999元1 934人(45.55%),健康狀況比較差1 037人(24.42%)。調查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學歷、居住方式和月收入影響調查對象對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的需求,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影響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需求的供給因素2 832名有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需求的被調查者中,希望居家接受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服務的有1 764人(61.65%),月服務費用301~500元的有986人(34.82%),服務距離在1 000 m以內的有1 511人(53.35%)。調查結果顯示,服務費用和服務距離影響調查對象對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的需求,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影響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需求的供給因素
2.4 被調查者對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的認知評價2 832名有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需求的被調查者中,接受過中醫診療服務的有1 785人(63.03%),認為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能夠有效控制疾病的有1 331人(47.00%),認為目前醫養結合不規范的有1 557人(54.98%)。(見表3)

表3 被調查者對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的認知評價
3.1 河南老年人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的需求度高研究結果表明,河南老年人對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的需求度為66.70%(2 832/4 246),高于劉曉楚[6]、王雯[7]、李秀明[8]等的研究結果,這與河南省政府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快推進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一圈四帶多點”健康養老產業基地空間布局緊密相關。同時,將中醫藥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融入醫養結合,能夠在醫養結合中充分發揮中醫體質健康管理、中醫養生防病指導、中醫藥膳食調養、中醫特色技術理療和中醫運動養生保健優勢[9],有助于改善老年人健康狀況、減少疾病發生、提高生命質量,這既符合我國健康老齡化戰略,也迎合了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養老需求。
3.2 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需求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3.2.1 人口學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獨自居住的老年人對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的需求程度較高,并且需求程度與學歷和月收入呈正相關,同時隨著年齡增長,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需求日益強烈,這與伍麗群[1]、張良文[5]、許加明[10]等的研究結果一致。究其原因,主要是獨自居住的老年人缺乏相應的照護與關懷[3],在缺乏安全感的情況下又伴有強烈的孤獨感[8],加之年齡增長導致身體功能退化,自理能力逐漸下降,健康風險增加。同時,高學歷老年人擁有相對較強的新事物接受能力和較高的收入水平,加劇了老年人對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的需求。此外,與已有研究[4,10]不同,本研究發現老年女性對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的需求高于男性,原因是女性老年人對健康的重視和養生的需求程度較高,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迎合了她們健康養老的需求。
3.2.2 供給因素 研究結果表明,老年人對服務場所為居家、月服務費用在500元以下、服務距離在1 000 m以內的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服務需求較高,這與葛龍[3]、李秀明[8]、蘇岱[11]等的研究結果一致。主要是因為在我國“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背景下,老年人的傳統養老觀念還未真正轉變,認為“無病不求醫”,因此服務場所、月服務費用和服務距離成為老年人考慮的主要因素,多數老年人傾向于居家或在社區以較低的費用接受專業的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服務,這與《河南省推進健康養老產業轉型發展方案》(豫政辦〔2017〕108號)提出的到2020年,初步形成15 min城市社區養老服務圈的目標一致。
通過調查,河南老年人對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的需求較高,主要受性別、年齡、學歷、居住方式、月收入、健康狀況和服務費用、服務距離的影響。針對影響河南老年人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需求的因素,建議如下:(1)以社區為載體構建居家社區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聯動機制。居家社區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迎合了多數老年人的健康養老服務需求。由于居家養老是中國最主要的養老模式,為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務需要深入社區與家庭,因此以社區為載體構建居家社區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聯動機制是打通中醫藥健康服務最后一公里的關鍵。政府部門應圍繞健康老齡化目標和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需求,有效整合區域內中醫醫療衛生資源,打造以社區為圓心[5]、距離15 min為半徑的健康養老圈,將中醫藥的理念、技術和方法融入居家社區健康養老全過程,并通過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現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的高質量供給[12],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中醫藥健康服務[13]。通過政府、社區、家庭等多元主體的聯動[14],實現養老與養生、養老與照護、養老與醫療衛生融合,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質量[15]。(2)以減輕負擔為導向構建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保險支持體系。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政府、社會和家庭的養老負擔日益嚴重[16],保險支持作為緩解經濟負擔的有效途徑起到積極的作用[17]。建議政府部門通過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管理信息系統,通過健康體檢和中醫體質辨識,建立健全老年人電子健康檔案和健康狀態評估機制,并按照未病態、欲病態、已病態、病后態[18]合理界定“醫”和“養”的邊界[19]及適用保險類別,同時推進醫療保險與商業保險、長期護理保險的有效銜接,構建政府、社會和家庭協同推進健康養老的保險支持體系,實現老年人以較低的費用支出就能享受高質量的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服務,提升老年人健康養老的獲得感。(3)以滿足需求為目標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老年人對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的需求可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20]。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轉型、疾病譜變化等,老年人的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健康觀念發生轉變,對健康養老有了更高層次更加多樣化的需求。政府在做好兜底保障的同時,可通過政策引導和稅費優惠等措施[21],在完善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服務規范、服務標準和服務流程的基礎上,吸引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形式積極參與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家庭支持三位一體的市場格局,從而滿足老年人對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同時,建立健全以重視度、認知度、結合度、應用度、監測度、滿意度等為一級指標的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評價指標體系,加強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的監督和評價,推動積極老齡化向健康老齡化轉型,為生產性老齡化奠定基礎。
綜上,中醫藥是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寶貴財富,千百年來為守護我國人民的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醫療衛生資源與養老資源的有序銜接過程中突出中醫藥的理念、技術和方法,能夠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優勢,實現社會資源利用最大化,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