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韓 亞
2015年,陳盆濱在100天中連續跑了100個馬拉松,總里程4219.5公里。這項名為“挑戰100”的活動從廣州開啟,終點設在北京。7月10日,陳盆濱完成挑戰,當他跑進五棵松體育館時,北京申辦2022年冬奧會宣傳靜默期前的最后一場推廣活動正在這里舉辦。陳盆濱將一面旗幟交到奧申委領導手中,上面有他從沿途百余座城市征集到的支持北京申辦冬奧會的群眾簽名。彼時,他不會想到,3年之后,自己將以另一種形式與冬奧會結緣。
“挑戰100”只是陳盆濱完成的諸多壯舉之一。來自浙江玉環、漁民出身的陳盆濱是第一個登上美國《戶外》雜志封面的中國人;2014年,他在南極100公里極限馬拉松中,以13小時57分46秒的成績勇奪冠軍,成為首位贏得國際極限馬拉松比賽冠軍的中國人,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完成“七大洲極限馬拉松大滿貫”的跑者。
2018年9月30日,陳盆濱在美國G2G越野賽中奪冠,成為首位奪得該項極限越野跑賽事冠軍的中國人。不久,國家體育總局工作人員找到陳盆濱,問他是否愿意轉項練習越野滑雪。
越野滑雪源于北歐,比賽環境艱苦,參與難度極高,是最古老的冬季運動之一。越野滑雪在冬季奧運會中的地位可以媲美夏季奧運會中的馬拉松,作為冬奧會雪上項目的第一大項,越野滑雪下設12個小項,每屆冬奧會第一個和最后一個決出金牌的項目都是越野滑雪。長期以來,北歐國家運動員在越野滑雪項目中占據統治地位。
中國開展越野滑雪項目較晚,在2015年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之前,僅有東北三省開展了這項運動,專業運動員不過幾十人。2018年年底,國家體育總局面向全國跨界跨項選材,力圖扭轉這項運動開展地單一、選材困難的局面。憑借極限馬拉松跑者的超強耐力和在體育圈的知名度,陳盆濱進入了國家體育總局的視野。
陳盆濱沒怎么猶豫就答應了。不惑之年,跑圈“大神”決定踏上雪板,沖擊北京冬奧。
從沒滑過雪的陳盆濱要當越野滑雪運動員,消息一出,跑圈一片驚訝。“大叔”成了國家集訓隊中年齡最大的運動員,去報到的時候,認識陳盆濱的小隊員見到他,都以為他是過來做體能教練的。
對于跨項,陳盆濱有自己的想法—從前都是單打獨斗,全憑個人摸索;進入國家隊,可以隨隊進行系統訓練,掌握更多訓練方法。更重要的是實現為國爭光的夙愿。
從前參加極限馬拉松比賽,多是以個人身份。為了讓別人知道自己是中國人,陳盆濱站上領獎臺時總要披一面五星紅旗。如今,穿上國家隊訓練服,看著胸前的國旗,陳盆濱很驕傲—自己代表的是中國。
北京申辦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時,中國曾作出鄭重承諾—“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陳盆濱想證明給大家看,經過科學訓練,自己這個不會滑雪的南方人也可以站在冬季奧運會的賽場上。
越野滑雪雖然也是耐力項目,但和跑步大有不同,技術動作、發力方式都需要在訓練中慢慢領悟。剛開始練習時,陳盆濱習慣用手臂的力量,學會一些技術動作后,他發現應該用肩、背去發力,整個身體壓下去。
跑步只要一雙跑鞋,越野滑雪更多需要借助雪杖、雪板等工具來完成比賽,雪板的材質甚至給雪板打蠟的水平,都會影響到比賽成績。“為什么北歐國家在冰雪項目中這么厲害,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國家雪季時間長,參與人口多,很多七八十歲的人還會去滑雪;另一方面也有歷史的沉淀—勝利不單是運動員的功勞,也是整個教練團隊、技術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技戰術經驗和科技成果都需要用很長時間去積累。我們的乒乓球這么厲害,也是同樣的道理。”
雪季短暫,滑輪是越野滑雪運動員在夏天的訓練項目。踩上窄長的滑輪,陳盆濱在平路和小坡上學習滑行,最初每天都要摔二三十跤。這一年,陳盆濱受的傷比之前跑步18年加起來還要多。不得已,陳盆濱買了很多護具—頭盔、護甲、護膝,從上到下包裹得嚴嚴實實。倒不是怕疼,而是擔心傷得太重,影響訓練。
集訓期間,陳盆濱每天訓練五六個小時:清晨6點半起床,進行15分鐘核心力量訓練;早飯后休息一小時,8點半到9點開始耐力訓練,練習長跑或者滑行四五十公里;下午練力量或者爆發力;晚上在體育館拉伸、放松。每周只休息一天。
超強的體能、頑強的意志都是在從前打漁的日子里磨煉出來的。海上的大風大浪,陳盆濱從小都經歷過了,“出海的時候,有時候船上沒有淡水,你必須得喝海水才能活下去。有一次漁船熄火,在海上飄了一夜,大海中看不到一絲亮光。那時候我就想,陳盆濱,這你要是堅持下來了,以后你還怕啥?”
2019年12月中旬,國際雪聯城市越野滑雪中國巡回賽在杭州舉辦。接受了一年多系統訓練,陳盆濱站上了黃龍體育場外臨時改建的室外滑雪賽道,但他真正上雪道訓練的時間加起來不超過3個月。此前,陳盆濱參加了在吉林長春舉辦的50公里越野滑雪比賽,用3個多小時完賽。
賽道的雪質有點兒硬,剛打過蠟的雪板很滑,陳盆濱有些不適應。他在預賽中過彎道時摔倒,沒能進入決賽,成績在所有參賽選手中排名靠后。
賽后,陳盆濱在大屏幕上找了很長時間才找到自己的名字和名次,習慣了在極限馬拉松賽場拿冠軍的他,這樣的經歷還是第一次。
曾經努力創造奇跡,但這一次,奇跡并未降臨。年紀偏大,身體恢復慢,領會新知識的速度自然也比不了那些十七八歲的年輕人。陳盆濱知道以自己的成績沒法站上冬奧會的賽場,權衡許久,他決定退出國家隊,回歸本行。
離開跑圈這一年,陳盆濱放棄了馬拉松賽事代言等一切商業活動,全身心投入訓練。陳盆濱不覺得有什么損失,“只是暫時沒有了收入,但在國家隊學的知識是可以跟隨我一輩子的”。
“人生不過百年,我現在快44歲了。我總在想,人生在世,還能夠為社會做什么?不如利用自己的專業去回饋社會。我很感激國家體育總局對我的幫助,雖然我沒有參加冬奧會,但是我已經可以滑50公里,證明了所有人都可以參與冰雪運動。”
憑著陳盆濱和那些從柔道、長跑、自行車、皮劃艇等項目轉項練習越野滑雪的隊友的努力,中國實現了北京冬奧會越野滑雪12個小項全項目參賽,滑雪運動員達到幾千人。中國越野滑雪運動實現了飛躍發展,在國家整體發展水平上縮小了與歐美國家差距的同時,不少運動員已經步入了世界一流水平的行列。“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承諾,如今已從愿景走向現實。
作為浙江省人大代表,陳盆濱這幾年的提案都與“科學運動”有關。在陳盆濱看來,只有科學運動,才能讓人變得強壯,同時避免受傷。大家生病少了,生活質量提高了,國家的醫保支出才能降低。而體育產業的發展也會帶來更多就業機會,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陳盆濱期待著觀看北京冬奧會的電視轉播,希望越野滑雪隊的隊友們突破自己,取得好成績。“奪得金牌不僅是為國爭光,同時意味著我們的運動員、教練員、科研團隊一起完成了這個項目,掌握了這項運動最領先的技術。把先進的運動方式介紹給熱愛運動的人,為健康中國貢獻力量,這才是金牌帶來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