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萌,鄭 好,劉恩琦,王 雪,白春瑤,楊佃會,韓 晶
(1.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5;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1)
代謝綜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組以腹型肥胖、胰島素抵抗、高血壓及血脂異常等多種代謝紊亂因素聚集為主要臨床特征,嚴重影響機體健康的綜合征[1-2]。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MS的患病率已上升至33.6%,且逐漸年輕化[3-4]。研究[5-7]發現,MS患者罹患心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風險顯著增加,其中高甘油三酯血癥會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后造成嚴重不良影響。人體內脂肪蓄積所導致的脂質代謝紊亂及胰島素抵抗是MS發生的主要原因[8],治療方法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預、藥物調控及減重手術治療[9]。臨床治療多為藥物調控,一般采用對癥治療,即降壓、降糖、降脂等,而西醫目前尚無有效的多靶點治療藥物。
近年來,中醫藥在防治慢性病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0]。隨著對MS病因病機認識的不斷加深,臨床研究發現中醫在整體調控血壓、血糖、血脂及減重方面有其獨到的優勢。針灸作為中醫傳統療法,在降低血糖、改善脂質代謝紊亂、提高脂肪細胞凋亡速率、改善循環等方面安全有效[11-12]。無論是單用針刺或針刺結合藥物治療,或其他中醫傳統針灸療法,如穴位埋線、艾灸、穴位貼敷等,在治療MS方面均取得佳效,且安全性高,無明顯副作用[13-14]。雖然針灸治療MS的研究越來越多,但大多是根據臨床經驗及整體辨證選穴,缺乏公認有效的治療穴組。為了從散在、龐雜的文獻資料中探究針灸治療MS的選穴規律,本研究采用數據挖掘的方法,對國內外針灸治療MS的臨床研究文獻進行綜合分析,歸納總結針灸治療MS的常用腧穴、經脈,并根據復雜網絡分析得出MS核心組穴,以期為臨床治療MS提供參考。
1.1 文獻來源 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Wanfang)、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PubMed數據庫建庫以來至2022年3月1日的針灸治療代謝綜合征的隨機對照試驗相關文獻。
1.2 文獻檢索方法(1)中文數據庫:CNKI、Wanfang、VIP、CBM檢索主題詞為(針灸+針刺+毫針+電針+穴位埋線+穴位貼敷+溫針)and代謝綜合征。(2)英文數據庫:PubMed數據庫檢索詞為(acupuncture+electro-acupuncture+acupoint injection+needle embedding)and metabolic syndrome。
1.3 文獻篩選
1.3.1 納入標準(1)干預對象:診斷明確的MS患者;(2)干預手段:以針灸療法為主,且有明確的腧穴處方;(3)文獻類型:對療效進行評估的臨床研究文獻;(4)診療標準:診療標準為國際或國內公認標準。
1.3.2 排除標準(1)個案報道、系統評價、Meta分析。(2)處方為無法定位的阿是穴、陽性反應點。(3)重復發表的文獻,只保留最近的1篇,其余排除;同一項臨床研究的分階段報道,保留已完成或未完成研究中距今最近的一篇文獻,其余排除。
1.4 數據處理及分析方法 根據制定的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對文章標題和摘要進行初篩,對符合標準的40篇文獻全文下載,并仔細閱讀。分別提取最終納入文獻的資料,使用Excel 2010錄入取穴信息,錄入內容包括治療方法、腧穴名稱、國際代碼、歸經等。參考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經絡腧穴學》進行名詞術語規范處理。運用SPSS 25.0軟件,并對腧穴進行描述性分析、聚類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軟件中的Apriori算法對腧穴進行關聯規則分析,運用Gephi 0.9.2軟件進行復雜網絡分析。
2.1 文獻納入情況 共檢索到1 454篇文獻,篩選后最終納入40篇,中文文獻納入38篇,英文文獻納入2篇,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
2.2 描述性分析
2.2.1 治療方法統計 針灸治療MS的方法主要包括單純針刺、穴位埋線等,輔助療法以口服西藥為主。(見表1)

表1 針灸治療MS 的方法使用情況
2.2.2 腧穴使用的頻數分析 40篇文獻包含59首處方,共涉及腧穴61個,累計出現580次。其中,頻數≥10的腧穴共20個。(見表2)

表2 腧穴頻數統計

續表2:
2.2.3 腧穴的歸經分布情況 61個腧穴中胃經腧穴應用頻數最高,為173次,明顯高于其他經脈。(見表3)

表3 腧穴歸經統計
2.2.4 特定穴分析 61個腧穴中含特定穴45個,明顯高于非特定穴(16個)。其中交會穴使用頻數最高(147次,25.34%),其次為募穴、背俞穴、合穴、八會穴等。(見表4)

表4 特定穴統計
2.2.5 腧穴分布部位統計分析 61個腧穴主要分布于腹部、下肢及腰背部等。(見表5)

表5 腧穴分布部位
2.3 腧穴關聯規則分析 運用SPSS Modeler 18.0對61個腧穴進行關聯規則分析,設置可顯示最大連接數為36,得出針灸治療MS的核心腧穴組合為天樞-中脘;設置邊權重不小于7,得出腧穴關聯規則網絡圖。圖中連線越粗代表腧穴組合的關聯程度越高。(見圖2)

圖2 腧穴關聯規則網絡圖(邊權重≥7)
運用SPSS Modeler 18.0的Carma算法,設置最小支持度為40%、最小置信度為95%,得出16條關聯規則。其中支持度最大為55.32%,置信度最小為95.24%,最大為100.00%。支持度與置信度最高者為中脘-大橫,其次為天樞-大橫。(見表6)

表6 腧穴關聯規則
2.4 聚類分析 使用SPSS 25.0軟件對頻數前10的腧穴進行聚類分析,設置最小聚類數為10、最大聚類數為15,聚類方法選擇“組間連接”,采用Pearson相關性測量方法,得出樹狀圖。(見圖3)。腧穴歸為四類:脾俞、三陰交各為一類,另兩類分別為陰陵泉-豐隆-足三里、大橫-水道-中脘-天樞-氣海。

圖3 腧穴聚類分析樹狀圖
2.5 腧穴復雜網絡分析 運用Gephi 0.9.2軟件將61個腧穴節點、717條邊進行腧穴復雜網絡分析。(見表7)度是指復雜網絡中任一腧穴節點與其他節點直接發生連接的邊的個數,度值越大說明該腧穴節點的連接越多,度值由高到低排序前10位的腧穴見表8。設置K-core≥21,復雜網絡圖見圖4,其中最核心的腧穴為天樞、中脘、氣海、大橫、豐隆、三陰交、脾俞、足三里。

表7 腧穴復雜網絡拓撲分析

表8 腧穴復雜網絡拓撲分析節點度值(前10)

圖4 K-core 網絡圖
代謝綜合征是多種代謝類疾病同時出現的一組綜合征,腹型肥胖為其中心環節[15]。中醫學中并無明確的“代謝綜合征”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本病可歸為“肥胖”“脾癉”“濕阻”等范疇。其病因主要為過食肥甘、生活過逸、情志不暢、先天稟賦不足等;病機總屬本虛標實,脾胃氣虛為本,痰濕內蘊為標;病位主要在脾,涉及肝腎二臟[16-18]。脾胃主司飲食物及精微物質運化,亦是代謝產物排除的關鍵。脾胃氣虛,無力升清,日久則聚濕生痰,或過食肥甘厚膩,痰濁之邪停聚中焦,或肝郁橫逆犯脾,使氣機不暢,水濕內停,或腎失溫煦,先天無力滋養后天之精,使脾失健運,釀生痰濕,阻礙氣機升降,津液不布,三焦失司,發為本病[19]。治法應以補脾益氣、化痰祛濕為主。
本研究共納入59首針灸治療MS腧穴處方,涉及61個穴位,總頻數為580次。天樞、中脘、足三里是治療本病的高頻腧穴。其中,頻數最高為天樞穴,其位在腹,屬足陽明胃經,為脾胃升清降濁之樞紐。張介賓云:“腹之背,謂自十一椎隔膜以下,太陽經諸藏之腧皆是也……即肓俞、天樞等穴,皆為腹之氣街也。”針刺天樞,可顧護脾胃,通暢中焦氣機,使清濁升降有常,津液布散調達。天樞亦為大腸之募穴,其解剖部位恰為降結腸所在。研究[20-21]表明,腸道菌群與代謝綜合征相關指標均有密切聯系,針刺天樞可顯著增加大腸桿菌、腸球菌數量,從而恢復腸道微生態的穩定,達到減脂的作用。中脘為胃之募穴,足三里為胃之下合穴。《針灸大成·行針指要歌》云:“或針痰,先針中脘、三里間。”針刺中脘、足三里既可補益臟腑氣血,調暢三焦氣機,又可化痰降濁,健脾和胃。研究表明,針刺中脘、足三里不僅可抑制饑餓中樞,降低食欲,還可降低血糖,促進胃蠕動及胃排空[22-23]。
足陽明胃經、任脈、足太陰脾經是使用頻數最高的3條經脈。《靈樞·九針論》記載:“陽明多血多氣……太陰多血少氣,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多氣少血。”足三陰經行于腹部,氣血分布不均,總屬多血少氣,陽明經多氣多血,可補陰經少氣之不足,體現了“從陽引陰”的治療思路;任脈為“陰脈之海”“抱腹之脈”,總督肝、脾、腎三臟,可補先后天之本、解中焦之疾患,且任脈貫通三焦,其通調水道、調暢氣機之效可治療一切氣機不暢、水濕代謝性疾病[24]。3條經脈皆循行于胸腹部,體現了“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治療特點。
腹部及下肢部是治療MS所用腧穴主要分布部位。腹部腧穴天樞、關元、中脘等可補脾益氣,疏調三焦,通利水道;下肢部腧穴足三里、三陰交、豐隆等為化痰祛濕、通經活絡、補腎益氣、調和陰陽要穴。特定穴方面,交會穴、募穴及背俞穴使用頻數較高,交會穴中大多分布于腹部,而募穴為五臟六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腧穴。該病選穴以腹部腧穴為主,其次背俞穴選穴也較多。脾俞、腎俞等為臟腑陽氣匯聚之處,水濕運化有賴于陽氣的蒸騰氣化,且背俞穴與腹部募穴相配,剛柔并濟,可調一身陰陽之氣血,亦符合俞募配穴的原則[25]。
腧穴關聯規則分析得出支持度最高的3個核心組穴為中脘-大橫、天樞-大橫、天樞-氣海。相關度高的腧穴集中在中脘、天樞、大橫、氣海,皆位于腹部。陰經交匯于腹部,腹部是脂肪最易堆積之處。針刺腹部四穴,不僅可補氣健脾,顧護腸胃,亦可降逆祛痰,調理氣機。氣海為先天原氣匯聚之處,石學敏曾提出“司氣海,調血壓”的針刺理論,針之可調氣和血,調理肝脾氣機升降,達到降壓的作用[26]。研究表明,針刺中脘、天樞、大橫等腧穴不僅可減少腹部皮下及內臟脂肪含量,改善內臟脂肪堆積,還可促進胰高血糖素樣肽-1分泌,下調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和糖皮質激素的表達,從而調節糖脂代謝紊亂,激活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的自穩調節機制[27-28]。
根據腧穴聚類分析樹狀圖,核心腧穴可聚為四類,除脾俞、三陰交各聚為一類外,其余可聚為兩類:(1)大橫-水道-中脘-天樞-氣海。五穴皆為腹部腧穴,體現“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理論,且中脘、天樞、大橫、氣海亦為關聯規則分析中支持度最高的三組腧穴組成。水道為足陽明胃經腧穴,有培補胃氣、通調水道、下利濕邪之功。五穴相配,補中益氣,通積導滯,補瀉兼施。氣機通暢,氣行則血行,氣血陰陽調和,三焦通調水道功能正常,痰濕之邪自除。(2)陰陵泉-豐隆-足三里。《針灸大成·通玄指要賦》云:“陰陵開通于水道”,豐隆為化痰效穴。針刺陰陵泉、豐隆可化痰祛濕,利水消腫;足三里升陽健脾,通調臟腑;三穴合用可化濁降脂,疏通經絡,使脈道流利,氣血調和。
綜上所述,雖然MS病因復雜多樣,但其病機總體可歸為脾胃氣虛、痰濕阻滯,治法應以補脾益氣,化痰祛濕為主。針灸治療MS多從脾胃論治,補氣兼以理氣行滯,使補而不滯;取穴多以近部選穴為主,搭配遠端循經選穴;腧穴配伍以俞募配穴法及表里經配穴法為主。MS臨床治療方法多樣,具有特殊效果的穴位、行針手法的差異、穴位埋線長度、穴位埋線深度、穴位埋線間隔時間、不同的輔助治療對療效的影響,均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