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適
(赤峰市傳染病防治醫院/赤峰市第四人民醫院 內蒙古 赤峰 024000)
結核病在我國屬高發疾病類型之一,根據感染部位的不同在臨床表現中也有所不同,但整體可通過抗結核治療方案進行病情控制與改善,但抗結核治療用藥本身受較多因素影響,可能出現治療失敗的情況,其中合并癥類型就是影響臨床治療效果的一項重要因素,此次調研將以糖尿病結核病共病患者作為觀察主體,希望通過對比了解其與單純結核病患者在血藥濃度方面的差異與特點。
選取80例結核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治療用藥與檢驗分析,所有選取案例均為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期間收治患者,將其中40例非糖尿病單純結核病患者設置為對照組,40例糖尿病結核病共病患者設置為觀察組,對照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占比45.00%,女性22例,占比55.00%,年齡范圍19歲至62歲,年齡均值(37.52±8.04)歲,其中肺結核患者36例,肝結核患者1例,消化系結核患者2例,泌尿生殖系結核1例,初治患者25例,復治患者15例,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53個月,病程均值(22.41±4.37)個月;觀察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占比42.50%,女性23例,占比57.50%,年齡范圍20歲至61歲,年齡均值(37.23±8.07)歲,其中肺結核患者37例,肝結核患者1例,消化系結核患者1例,泌尿生殖系結核1例,初治患者24例,復治患者16例,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55個月,病程均值(22.72±4.32)個月;其他具體基線臨床資料對比見表1,已使用數據分析軟件比對分析,確定結核病相關數據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后開展后續分析(P>0.05),患者本人均知情同意治療用藥與相關檢查內容,議題經由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表1 兩組患者前置臨床資料對比
納入標準[1]:經癥狀表現、結核菌涂片、組織活檢、影像學檢查以及結核菌素試驗綜合確定符合結核病臨床診斷標準的患者,經血糖、尿糖、血清胰島素等生化檢查綜合確定符合糖尿病臨床診斷標準的患者,治療用藥與檢查操作依從性較好、意識與認知功能良好的患者。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傳染性疾病、系統功能障礙疾病、器官功能衰竭疾病、精神疾病現病史、惡性腫瘤疾病、臨床資料完善度欠缺的患者。
兩組患者均接受抗結核聯合用藥治療,初治患者用藥方案為2HRZE/4HR,強化期與繼續期常規治療流程共6個月,根據個體治療效果進行具體調整與延長,復治患者用藥方案為2SHRZE/6HRE,具體療程與治療時間根據個體差異調整,其中觀察組患者在抗結核治療的基礎上進行糖尿病治療,主要治療方案為胰島素治療,使用生物合成人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具體用藥劑量與用藥時機根據患者個體差異調整,其他治療內容以對癥治療為主,如飲食調整、呼吸功能維護治療、調節血脂等[2-3]。
對兩組患者治療期間血藥濃度進行檢測,采集靜脈血3ml送至檢驗室,使用高效液相色譜儀進行血藥濃度分析,檢測項目為利福平與異煙肼。
對比兩組患者接受臨床治療前后利福平與異煙肼血藥濃度檢測結果、治療效果以及治療后影像學病灶表現,治療效果評價標準:無效-治療周期后臨床癥狀未見好轉,病灶吸收程度以及空洞縮小程度<30%,結核菌培養結果仍呈陽性;有效-治療周期后臨床癥狀部分好轉,病灶吸收程度以及空洞縮小程度30-70%,結核菌培養結果轉陰;顯效-治療周期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病灶吸收程度以及空洞縮小程度>70%,結核菌培養結果轉陰[4-5];將顯效例數以及有效例數納入見效率統計。
使用SPSS 29.0數據分析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與整合處理,(x±s)作為數據體現形式t檢驗,n%作為數據體現形式,x2檢驗,P<0.05表示對比項目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利福平、異煙肼與治療后異煙肼血藥濃度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糖尿病結核病共病觀察組患者治療用藥后利福平血藥濃度高于非糖尿病單純結核病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利福平與異煙肼血藥濃度檢測結果對比「(x±s)mg/mL」
2.2 非糖尿病單純結核病對照組患者臨床抗結核治療效果優于糖尿病結核病共病觀察組患者,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2.3 非糖尿病單純結核病對照組患者治療后影像學病灶表現中干酪空洞、多葉段、單肺以及纖維鈣化占比均低于糖尿病結核病共病觀察組患者,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影像學病灶表現對比「n%」
通過對兩組結核病患者的治療用藥與檢驗分析對比,能夠確定在合并癥中糖尿病共病與否以及糖尿病治療用藥與否能夠影響臨床抗結核治療治療效果,其中直觀體現在兩組患者治療后血藥濃度差異中,在確定兩組患者治療前血藥濃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的基礎上,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利福平血藥濃度顯著高于觀察組;而在具體的治療效果中,常規直接影響抗結核治療效果的因素是患者個體耐藥性差異,但同樣存在相關研究表明,血藥濃度的差異能夠進一步影響患者個體耐藥情況,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在整體治療期間,血藥濃度保持較低水平時能夠促進患者耐藥的發生,但另一方面,抗結核用藥的劑量過度也會造成患者肝腎功能損害,同時帶來其他相關毒副反應[6],所以抗結核治療中對于血藥濃度的把控直接影響患者整體治療效果以及用藥安全性,經過大量以及長時間的臨床治療,目前我國已具有一套較為完善的抗結核治療用藥規范,在單純性結核病患者中整體療效較為穩定,但對于具有其他合并癥或其他雜癥較多的患者中,臨床用藥的考量則更為復雜,在血藥濃度的把控上也相較更為困難[7];在此次調研主體中,糖尿病作為我國具有較大罹患群體基數的慢性代謝性疾病類型,由于其病理特點與治療機制影響,需要長期用藥控制病情發展,同時糖尿病病理機制本身對肝腎等臟器具有器質性損害,所以在結核病與糖尿病共病發生的情況下,血藥濃度方面難免出現控制困局,在此次調研中亦可見兩者相互作用所致的抗結核治療效果下降情況。利福平與異煙肼作為臨床一線抗結核藥物種類,無論是抗結核初治與復治方案中皆可見其身影,在此次調研中已通過分析可見,雖然異煙肼血藥濃度普遍偏低,但其用藥療效不受糖尿病病情影響,原因在于目前亞洲人基因與機理特點普遍為快乙酰化型,異煙肼作為由肝臟內乙酰轉移酶進行轉化的藥物,經快代謝后經腎臟排除,整體藥理機制反應鏈較快[7],所以在血藥濃度中常處于較低狀態,而利福平的藥理機制更依賴肝臟有效血流量與肝細胞對藥物本身的攝取與吸收[8],所以在糖尿病患者自身疾病影響所致的肝腎器質損傷對于利福平的吸收攝取效果具有較大影響,在血藥濃度上的差異表現由此產生。
綜上所述,糖尿病結核病共病患者的部分抗結核治療用藥血藥濃度低于單純性結核病患者,其差異能夠影響臨床治療效果,合并糖尿病的結核病患者在抗結核治療期間應密切關注用藥血藥濃度變化,調整治療方案,以提升與穩定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