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艷
(德州市立醫院 山東 德州 253000)
產后出血是一種常見的圍產期并發癥,經分析顯示,導致產后出血出現的因素包括凝血功能障礙、宮縮乏力、胎盤異常、產道損傷等,會產生嚴重后果[1],依據相關的數據統計及學者報道顯示,約25%-40%的前置胎盤孕婦在接受剖宮產手術時會出現產中或產后出血的不良現象[2],對此需要采取科學的措施進行止血操作,以便能夠加強對產婦的保護。以往臨床中多使用宮腔填塞紗布止血方式,通過隨訪顯示,雖然能夠獲得一定的效果,但卻未能夠獲得徹底的止血效果[3],為獲得滿意效果,醫生采用切除子宮的方式,而此種方式又會對產婦的生理與心理均造成嚴重的創傷[4]。目前諸多醫院開始采用雙側子宮動脈結扎術聯合水囊壓迫止血方式,此種方式不僅能夠獲得徹底的止血效果,同時還能夠保留子宮,加強對產婦的保護[5]。
1.1 一般資料
將2020年3月到2021年7月作為入院時間,將90例我院收治的因前置胎盤而接受剖宮產手術且術中或術后發生產后出血的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對其予以隨機分組,各45例。對照組年齡范圍27-37歲,年齡的平均值為(32.5±0.9)歲,孕周為33-39周,孕周的平均值為(36.5±0.1)周,其中26例產婦為邊緣性前置胎盤,12例產婦為部分性前置胎盤,7例產婦為完全性前置胎盤;試驗組中年齡范圍27-38歲,年齡的平均值為(32.9±1.1)歲,孕周為33-40周,孕周的平均值為(36.6±0.4)周,其中25例產婦為邊緣性前置胎盤,11例產婦為部分性前置胎盤,9例產婦為完全性前置胎盤。
1.2 納入標準:①均存在前置胎盤情況,且均接受剖宮產手術;②所有產婦均自愿接受治療,家屬贊成使用治療方案。
1.3 排除標準:①存在妊娠期合并癥;②患有血液系統疾病。
1.4 方法
所有產婦均在硬腰聯合麻醉下接受剖宮產術。
術后對照組接受宮腔填塞紗布止血治療,使用卵圓鉗夾取一條連接紗布,將其填塞于宮底部位,并由上自下均勻平鋪紗布填塞至切口處,將另一條連接紗布送入宮頸口,采取由下而上的順序將其填塞于子宮切口位置,最后連接、縫合兩條紗布并縫合切口。若出血情況仍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則需要對產婦實施子宮切除術。
術后試驗組接受雙側子宮動脈結扎術聯合水囊壓迫止血治療:(1)對產婦實施子宮動脈結扎操作,將子宮提起,并將其向足端與對側方向進行牽拉,以便使子宮后壁完全暴露,操作人員在切口下方觸及子宮動脈跳動后,使用圓針帶1號線按照由后向前的順序穿過子宮肌層、闊韌帶無血區向后穿過打結,對子宮動脈進行結扎。(2)對產婦實施水囊壓迫操作,經切口將雙腔導尿管置入宮腔內,導尿管連接端經宮頸口穿出陰道,使用注射器向氣囊內注水,在此過程中需依據宮腔的實際情況決定注水量,約為60-90ml,直至球囊能夠完全使宮腔達到充滿狀態,連接引流袋并對出血情況進行觀察。若出血情況仍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則需要對產婦實施子宮切除術。
1.5 觀察指標
①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率、填塞物留置時間、術后24h出血量、術后24h白細胞(WBC)計數情況。
②子宮切除率、術后24h發熱率、術后42d子宮復舊率情況。
③術后6個月的月經量減少發生率、宮腔粘連發生率情況。
④術后6個月的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黃體生成素(LH)水平情況。
1.6 統計學處理

2.1 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率、填塞物留置時間、術后24h出血量、術后24hWBC計數比較
試驗組的手術時間、填塞物留置時間明顯較短,術中出血量、術后24h出血量明顯較少,術中輸血率、術后24hWBC計數明顯較低,兩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的差異性(P<0.05),見表1。

表1 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率、填塞物留置時間、術后24h出血量、術后24hWBC計數比較
2.2 子宮切除率、術后24h發熱率、術后42d子宮復舊率比較
試驗組的子宮切除率、術后24h發熱率明顯較低,兩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的差異性(P<0.05);但兩組產婦術后42d子宮復舊率則并未表現出顯著的差異性(P>0.05),見表2。

表2 子宮切除率、術后24h發熱率、術后42d子宮復舊率比較[n(%)]
2.3 術后6個月的月經量減少發生率、宮腔粘連發生率比較
兩組產婦術后6個月的月經量減少發生率、宮腔粘連發生率并未表現出顯著的差異性(P>0.05),見表3。

表3 術后6個月的月經量減少發生率、宮腔粘連發生率比較[n(%)]
2.4 術后6個月的E2、FSH、LH水平比較
兩組產婦術后6個月的E2、FSH、LH水平并未表現出顯著的差異性(P>0.05),見表4。

表4 術后6個月的E2、FSH、LH水平比較
前置胎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情況,是導致妊娠晚期與分娩期出血的一個主要因素,同時也是導致產后出血的一個危險因素[6]。通過觀察可知,目前諸多產婦選擇剖宮產方式終止妊娠,然而對于存在前置胎盤的產婦而言,醫生多對其實施子宮切除操作,此種方式會對產婦造成嚴重損傷,因此一旦出現產后出血情況,則需要對其實施及時有效的止血操作[7]。以往臨床中醫生多使用宮腔紗布填塞止血方式,雖然能夠獲得一定的止血效果,然而通過實踐操作發現,該種方式需要消耗較長的手術時間,并且若填塞過緊會影響宮體自身節律性收縮,若填塞過松又會導致產婦出現宮腔感染與隱匿性出血情況,因而存在較大的操作難度[8]。依據結果顯示,實施宮腔紗布填塞止血術后,患者的出血量為(1862.39±132.47)ml,術后24h發熱發生率高達17.78%,同時子宮切除率高達20.00%,提示此種止血方式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產婦的身心健康。
本研究主要采取雙側子宮動脈結扎術聯合水囊壓迫方式對產婦實施治療,通過結果可知,相比于宮腔紗布填塞止血方式,其手術時間、填塞物留置時間明顯較短,術中出血量、術后24h出血量明顯較少,術中輸血率、術后24hWBC計數、子宮切除率、術后24h發熱率明顯較低,提示該種治療方式不僅對產婦的影響較小,同時能夠使產婦獲得較快的恢復,分析原因包括如下方面:妊娠子宮90%的血流均來源于子宮動脈,對子宮動脈上行支進行結扎操作后可導致子宮血流暫時中斷,同時因缺氧而使子宮平滑肌收縮,從而能夠更加有效的對血竇形成壓迫,從而獲得止血效果;在宮腔內使用尿管自制的水囊對子宮下段形成壓迫,能夠使產婦獲得良好的止血效果[9]。同時依據本研究的其他結果可知,兩組產婦術后42d子宮復舊率及術后6個月的月經量減少發生率、宮腔粘連發生率、E2、FSH、LH水平則并未表現出顯著的差異性,提示該種聯合治療方式不會對術后子宮復舊與卵巢功能恢復產生不良影響,分析原因在于子宮動脈結扎術于子宮后壁方進行操作,子宮后壁具有完整結構,使醫生能夠獲得清晰的手術視野,更加準確的對子宮動脈上行支進行摸測,并使縫扎更加更方便,可于1h建立子宮側支循環,血管可再通[10]。
綜上所述,雙側子宮動脈結扎術聯合水囊壓迫治療前置胎盤剖宮產術中及產后出血具有良好的效果,不僅能夠縮短手術時間、填塞物留置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術后24h出血量,同時可降低術中輸血率、術后24hWBC計數、子宮切除率、術后24h發熱率,可作為首選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