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鳳娥
(冠縣人民醫院/磁共振室 山東 聊城 252500)
腦梗死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死亡率、致殘率,是嚴重危害居民健康的一種腦血管疾病。多發性腦梗死是超過一個顱內主要動脈供血及非連續性的新發梗死灶,是死亡率極高的一種腦梗死類型[1]。有文獻報道,多發性腦梗死患者一個月后生活無法自理或死亡率約為25%~49%,給患者家庭以及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2]。老年多發性腦梗死在臨床上較為常見,這類患者普遍存在免疫力低下的情況,這也與患者不良預后有關。盡早診斷與治療老年多發性腦梗死患者對于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降低患者病死率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臨床診斷老年多發性腦梗死主要依靠頭顱CT檢查或者是磁共振檢查,為了比較這兩種檢查方式,診斷老年多發性腦梗死患者的效果,對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進行了研究。
將我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多發性腦梗死患者納入本研究中,共計171個缺血病灶,患者平均時間就診時間3~75小時,平均(26.10±3.01)小時,發病時間在24小時以內的有35例,發病時間24~72小時的有28例,發病時間72小時以上的有17例。80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齡61~76歲,平均(69.05±3.76)歲。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經腦血管造影確診為多發性腦梗死;(2)年齡在60周歲及以上;(3)意識清醒,可配合完成各項檢查;(4)無其他腦血管疾病;(5)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凝血功能障礙;(2)認知障礙或精神異常;(3)伴其他嚴重器質性病變;(4)臨床資料不全者。
所有患者在我院均接受了CT與MRI檢查,CT檢查方法:受檢者檢查時取仰臥位,使用64排多層螺旋CT對患受檢者顱底至顱頂進行掃描。掃描參數設置:管電壓120千伏,管電流300毫安,層厚與層間距均為6毫米,矩陣512×512。先進行薄層掃描,觀察缺血病灶位置、大小、數量,再經血管注入水溶性含碘對比劑進行增強掃描,進一步判斷缺血病灶情況,前后與層間距調整至1~3毫米,便于更好地顯示出垂體[3-4]。掃描后進行圖像重建,兩名經驗豐富的影像科醫生獨立閱片,給出一致的診斷意見。
MRI檢查方法:受檢者檢查時取仰臥位,使用1.5T磁共振掃描儀進行檢查,檢查時將受檢者的頭部固定,首先進行T1WI序列掃描,重復時間設置為500毫秒,回波時間設置為15毫秒,層厚6毫米,矩陣256×256[5]。T2WI序列掃描重復時間設置為2000毫秒,回波時間設置為90毫秒,層厚6毫米,矩陣256×256。根據掃描狀況,決定是否實施增強掃描[6]。兩名經驗豐富的影像科醫生獨立閱片,給出一致的診斷意見。
比較兩種檢查方式對不同發病時間患者的檢出率,比較CT、磁共振檢查對不同直徑病灶的檢出率。CT檢查見腦白質,腦皮質等大小不同的扇形或不規則低密度病灶,基底節等區域可見邊緣模糊的低密度影為多發性腦梗死;MRI檢查見互不接觸一個以上血管供應區的病灶,局部高信號缺血病灶。統計與比較兩組患者的檢查耗時。
將80例患者的各項基本數據與檢查數據錄入計算機內整理,使用SPSS 16.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使用例數表示,采用卡方值檢驗。計量資料使用(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組間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磁共振檢查對發病時間小于24小時的多發性腦梗死患者的檢出率顯著高于CT檢查,磁共振檢查對多發性腦梗死的總檢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CT與磁共振檢查對不同發病時間老年多發性腦梗死患者的檢出率
腦血管造影檢查發現171的缺血病灶,其中直徑不超過2毫米病灶共計65個,直徑在2毫米以上的病灶共計106個。磁共振對直徑不超過2毫米病灶的檢出率顯著高于CT檢查的檢出率(P<0.05),兩種檢查方式對直徑2毫米以上病灶的檢出率無明顯的差異(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種檢查方式對不同直徑病灶的檢出率
在老年多發性腦梗死患者的診斷中,磁共振檢查耗時約(18.20±3.68)分鐘,CT檢查耗時約為(10.50±3.58)分鐘,磁共振檢查耗時要高于CT檢查,磁共振與CT檢查耗時具有統計學差異(t=13.415,P<0.05)。
多發性腦梗死是老年人較為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國內一般將兩個及以上供血系統腦血管病變引起的腦梗死視為多發性腦轉死。從現有的研究來看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以及長時間的吸煙與酗酒是多發性腦梗死的獨立風險因素,主要是因為這些疾病容易使得腦血管壁內膜增厚以及血管壁平滑肌纖維增生,引發管腔狹窄,嚴重的可形成斑塊而斑塊破裂,阻塞管腔即可引發多發性腦梗死[7]。老年人多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同時大多免疫力低下,所以在疾病以及外界刺激因素影響下會形成多發梗死灶。因為老年多發性腦梗死患者缺血病灶較多,而且患者大多伴有其他基礎疾病,所以患者的體征大多較為復雜,許多患者會表現為記憶或意識逐漸喪失、四肢遲緩性癱瘓等,許多患者經過救治之后還是容易留下失語等后遺癥,預后較單發腦梗死患者而言相對不良,所以需要盡早診斷與治療多發性腦梗死患者,更好改善患者不良預后[8]。
現階段老年多發性腦梗死的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常用的為頭顱CT與磁共振檢查。其中頭顱CT是利用腦部不同組織對X射線的吸收程度差異明確病灶位置以及大小的一種檢查方式[9]。頭顱CT檢查用于老年多發性腦梗死患者的診斷中較為便捷,檢查過程中患者只需要保持安靜就可以順利的完成檢查,而且醫生還得根據檢查需要進行重復檢查,獲得清晰的圖像數據進行診斷[10]。MRI檢查是通過電磁波在人體不同臟器結構產生的不同衰減展現人體內部結構以及不同組織損傷情況的一種檢查方式,與CT檢查相比具有更高的圖像分辨率,而且無電離輻射,所以被用于多種復雜疾病的診斷中[11]。本研究中磁共振檢查對發病時間小于24小時的多發性腦梗死患者的檢出率為97.14%,對多發性腦梗死的總檢出率為96.25%,均顯著高于頭顱CT檢查的效果,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磁共振檢查具有更高的組織分辨率, CT檢查可能會受到人體骨質結構的影響,所以會出現漏診與誤診的情況[12]。從臨床上看部分老年多發性腦梗死患者尤其是早期患者發病時大多有微小的缺血病灶,這種病灶在臨床檢查中很容易被忽視,從而可能會延誤治療。本研究中腦血管造影檢查發現171的缺血病灶,其中直徑不超過2毫米病灶共計65個,直徑在2毫米以上的病灶共計106個,磁共振對直徑不超過2毫米病灶的檢出率為93.85%,顯著高于CT檢查了72.31%,這一結果也說明了磁共振檢查對微小缺血病灶診斷的優勢。
當然,MRI檢查也有一定的缺點,因為磁共振檢查需要進行定位與掃描,而且需要根據患者不同的檢查要求設定掃描序列,每一個檢查序列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成像,所以檢查時間相對較長[13]。在老年多發性腦梗死患者的診斷中,磁共振檢查耗時約(18.20±3.68)分鐘,CT檢查耗時約為(10.50±3.58)分鐘,磁共振檢查耗時要高于CT檢。
綜上所述,磁共振檢查診斷老年多發性腦梗死的效果優于CT檢查,尤其是在老年早期多發性腦梗死的診斷中有明顯的優勢,但檢查耗費的時間相對較長,整體看來磁共振檢查能夠為醫生診斷提供更有力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