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晨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張莊衛生院 山東 淄博 255176)
冠心病屬于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類型,主要是由冠狀動脈出現粥樣硬化,促使血管腔變得狹窄或者閉塞,最終導致心肌發生缺氧、缺血或者壞死情況,此病癥發生在中老年、長期吸煙、高血脂或者高血壓等病患中,臨床表現以呼吸困難、心律失常、胸痛及心悸等癥狀為主,嚴重影響到病患日常生活[1-2]。近年來,在人口老齡化加劇下,促使冠心病病患數量呈逐漸遞增勢態,對于老年病患而言,受年齡因素影響,導致其機體免疫能力降低,易增加多器官功能衰竭風險,嚴重威脅到病患機體健康及生活質量,故而及時予以有效治護干預,對促進其康復起著重要作用[3]。常規護理作為臨床常用護理干預措施,經圍繞各類醫學行為向病患提供護理服務,目的是確保醫療服務能夠順利開展,然而卻未對其生理與心理等方面展開干預,促使護理效果不理想[4]。本試驗目的是分析以社區護理對病患施護的意義,現作出如下分析:
對象是80例冠心病病患,分組方式為隨機信封法,對照組:年齡分界值及均齡50歲至85歲(67.84±7.21歲),男病患24例,女病患16例;患病時間及均值1年至9年(4.04±0.78年);BMI指數及均值20kg/m2至29kg/m2(25.01±3.42)kg/m2;觀察組:年齡最高87歲,年齡最低52歲,均齡68.43±7.32歲,男女病患各20例,患病時間最長10年,患病時間最短1年,均值4.62±0.89年,BMI指數最高30kg/m2,最低20kg/m2,均值25.37±3.51kg/m2。對組間對象相關資料實施分析后顯示,P>0.05,表明此次試驗可進行對比,且符合臨床醫學倫理學相關要求。試驗者納選要求如下:(1)經相關檢查后明確是冠心病;(2)臨床相關資料未出現缺失情況,比如臨床檢查治療及既往病史治療等;(3)了解并掌握此次試驗相關內容及相關流程,且監護人或者本人同意參與;(4)重要器官功能未受損;(5)用藥依從性較為良好。排除:(1)伴有先天性心臟病;(2)伴有急性心肌炎;(3)伴有心臟瓣膜病;(4)糖尿病或高血壓未得到有效控制;(5)入組前存在肝病史或者肝功能異常;(6)對他汀類藥物存在過敏史或者禁忌證;(7)中途由于其它原因無法配合試驗。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做好飲食方面指導,叮囑病患以低熱量、低脂及低鹽類飲食為主;重視防寒保暖,形成良好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叮囑其一旦出現不適感,需立刻上醫院進行治療等;觀察組提供社區護理,措施為:(1)為病患建立起電子檔案,內容包括患者性別、電話、地址及姓名等,準確錄入病患個人信息,對其綜合情況進行科學化評估,進一步明確病患治療需求與康復需求,為其制定出科學性、針對性護理方案;在病患出院后,借助上門、電話等方式進行隨訪,展開康復期指導,叮囑病患定期至院復查,做好日常生活、飲食及用藥等監督,全面落實各項管理目標,為其提供規范化的管理;(2)在隨訪期間耐心傾聽病患主訴,引導其說出內心不安與困惑,掌握病患心理需求,為其展開針對性心理干預;做好疾病知識宣教,提升病患對疾病防治等知識的了解;及時糾正病患錯誤認知,幫助其以樂觀、積極心態來面對疾病;向產婦講解良好的應對方式對于病情穩定及提升生活質量的促進作用,多鼓勵病患與同社區的病友交流及互動,借助病友間交流,給予病患心理支持,以此來提升其自我控制感;(3)掌握病患日常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對其不良習慣進行有效糾正,強化不良行為控制,以此來幫助病患自覺地形成良好生活習慣、作息習慣;為病患制定出科學性運動方案與飲食方案,幫助其有效控制血脂、血糖及血壓水平,叮囑病患戒煙戒酒,適當展開體育運動,以此來降低疾病發作頻率;(4)定期組織病患參加健康知識宣教,內容包括疾病發生機制、誘發原因及防治知識等,向病患講解日常飲食、運動等需注意事項;評估病患對于疾病的認知度,為其制定出個性化的宣教計劃,以面對面宣教方式,深化病患對于疾病知識與護理方法的了解,以此來改善其生活質量。
(1)用藥依從性,對比指標:a.不依從,評分未超過60分;b.基本依從,評分處于60分至89分之間;c.完全依從,評分在90分及90分以上,選以服藥依從性問卷,總分100分,依從性隨得分增加反映更高;
(2)心理變化,對比指標:a.焦慮心理;b.抑郁心理,按照常模結果,焦慮與抑郁量表的分解值分別為50分及53分,得分與病情間呈負相關,即分越高反映不良心理越嚴重;
(3)血脂水平,對比指標:a.總膽固醇;b.甘油三酯;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d.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4)生活質量,對比指標:a.綜合領域;b.環境領域;c.心理領域;d.社會領域;d.軀體領域,選以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簡表,單項總分100分,生活質量與得分呈正比。

表1顯示,觀察組基本依從及完全依從總例數比對照組高,P<0.05。

表1 對比用藥依從性(n,%)
表2顯示,觀察組各項指標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對比心理變化分)
表3顯示,觀察組各項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

表3 對比血脂水平
表4顯示,觀察組各項指標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表4 對比生活質量分)
冠心病屬于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類型,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好發生在老年群體中,隨著疾病加重,患者的心肌缺損面積將逐漸增大,易引發患者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對其機體健康造成影響[5-6]。目前臨床尚未明確冠心病疾病的發病因素,認為糖尿病、高血脂癥、高血壓等疾病都能誘發冠心病,這些危險因素的發生機制是基于冠狀動脈痙攣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為基礎,促使心臟細胞缺氧和供養失去平衡,進而導致病患心肌發生缺血、缺氧癥狀,從而誘發冠心病,且還可能在心前區出現心絞痛的癥狀,這不僅僅會影響到病患的健康,甚至還可能會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脅[7-8]。藥物作為常用治療手段,可有效抑制病情進展,但由于疾病治療時間較長,需持續服藥治療,對于病患治療依從性有著較高要求,若病患依從性較差,易影響到疾病療效的同時,還會增加不良反應發生,護理作為提升病患依從性的一種有效措施,將其應用在病患治療中,可得到理想療效。社區護理是將病患心理變化及病情發展作為依據,通過在飲食、日常生活等方面實施護理,可確保醫療服務更具備全面性及全方位特點,為病患提供優質性護理服務[9]。本試驗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用藥總依從率達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77.50%,觀察組焦慮及抑郁心理評分為41.08±2.17分、42.25±2.38分,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綜合領域評分為82.21±2.27分、環境領域評分為85.74±2.08分、心理領域評分為84.20±1.72分、社會領域評分為82.14±2.76分、軀體領域評分為81.62±2.05分,通過從心理、疾病知識及生活行為等方面實施干預,可幫助病患形成正確用藥認知,進一步增強其健康意識及健康習慣,利于提升病患生活質量。趙紅霞[10]等人經比較“社區護理和社區健康教育對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控制效果”顯示,干預后社區健康教育組TC水平為4.31±1.03mmol/L、TG水平為1.73±0.42mmol/L、LDL-C水平為2.36±0.69mmol/L、HDL-C水平為1.26±0.49mmol/L,顯著優于社區護理組各項指標水平,與本試驗結果相同,這表明以社區護理進行干預,利于改善病患血脂水平。
綜上所述,將社區護理應用在冠心病病患護理中,所得到的護理效果顯著,建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