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春
(博州人民醫(yī)院 新疆 博州 833400)
護理工作是臨床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護理工作的質量對治療效果有著重要影響,常規(guī)護理工作主要是按照醫(yī)囑對患者進行各方面的指導,方案在應用過程中缺少針對性,加之患者治療期間存在各種差異性,因此護理的有效性不足。人性化護理管理是以人為核心,建立并實施的一系列措施,在進行應用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滿足患者的治療需求,在臨床中獲得了較高的評價[1]。鑒于此,本次研究即對比臨床開展護理工作的過程中應用人性化護理管理的效果,內容如下。
將2022年3月—2022年8月本院接治的患者資料抽取160份進行分析,隨機均分2組各80例,參照組為常規(guī)護理患者,研究組為人性化護理管理患者。參照組患者70歲為最高年齡,27歲為最低年齡,年齡均值(48.76±21.76)歲;34例女性患者,36例男性患者。研究組患者69歲為最高年齡,26歲為最低年齡,年齡均值(47.41±21.41)歲;33例女性患者,37例男性患者。基線資料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可對比。
參照組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護理人員按照各科室要求,針對患者病情和臨床癥狀對其進行指導,對醫(yī)囑進行確定和執(zhí)行,做好病房各項日常管理工作。研究組對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2.1 人性化管理制度完善
醫(yī)院對管理制度、工作流程進行完善,對護理管理理念、患者需求、護理工作目的等進行更新,將人文關懷納入制度、流程、操作、管理中,不斷提高臨床護理工作的質量。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認識,促進其護理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管理人員從自身做起,加強對各方面的學習。同時,將獎懲制度、培訓制度、管理制度等進行調整,使其符合臨床護理工作的要求和特點。
1.2.2 人性化護理措施制定
1.2.2.1 建立并維護關懷性護患關系
責任護士與當班所分管患者初次接觸時,主動問候患者及其陪護家屬,了解患者情況,并給予回應。責任護士履行職責,實施關懷程序。護士長在患者入院24小時內對其進行問候,介紹自己的姓名及職責。每日巡查病房,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了解其需求,并及時解答。
1.2.2.2 評估患者關懷需求并及時提供相應關懷
1.2.2.2.1 評估患者的舒適狀況并采取措施減輕不適
每班責任護士通過詢問、觀察、測評工具或聽取患者及其照顧者主動報告,評估患者有無身體不適如疼痛、氣喘、惡心等以及不適程度,必要時向醫(yī)生報告患者的有關情況,采取相應應對措施,減輕患者不適。
1.2.2.2.2 了解患者的生活需求并提供幫助
責任護士每日評估(評估方式包括詢問、觀察等)患者及其陪護家屬住院期間生活方面的困難或需求,力所能及幫助患者解決所需。
1.2.2.2.3 評估患者心理狀況并給予支持
在護理的過程中,對患者的神態(tài)、言語、舉動等進行觀察,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變化,確定是否存在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分析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不良情緒的原因,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對其進行開解和安撫,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想法,告知患者按照醫(yī)囑治療的必要性,強調治療方案和醫(yī)療團隊的專業(yè)性,讓患者放心。同時,要加強和患者家屬的溝通交流,叮囑家屬多給予患者陪伴和鼓勵,在其情緒低落或暴躁的時候,要給予其足夠的寬容,對于一些簡單的家庭事務,可以適當詢問患者的意見,讓患者找到自我價值,提高其在生活中的參與度,建立勇敢面對治療的信心。
1.2.2.2.4 評估患者的疾病認知程度并提供個性化健康指導。
在患者入院、住院過程中、出院前及出院后等不同階段,評估患者對疾病、護理及康復知識和技能的了解程度及需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健康教育方案。在內容上,包括患者相關的疾病知識、注意事項、并發(fā)癥情況等,在溝通過程中,護理人員要用輕柔的語言和患者進行交流,尊重患者的主觀感受,詢問患者是否有疑惑不解的內容,用通俗的語言向患者進行解釋,多介紹一些治療后預后情況良好的案例,說明其他患者的良好習慣和經驗,給予患者積極的鼓勵,從患者的表述中了解其錯誤的認識并進行糾正,提醒患者和家屬需要改正的內容。
1.2.2.2.5 人性化用藥指導
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藥物的合理應用對于治療十分重要,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注意做好患者的用藥指導[2]。首先,要做好用藥方案的介紹,詳細說明藥物的治療效果、應用劑量、注意事項、用藥禁忌等,提醒患者按時按量用藥,強調遵醫(yī)囑用藥的重要性,通過個別案例的講解,說明錯誤用藥會導致的不良后果。其次,要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了解出現(xiàn)用藥不依從的原因,針對具體原因進行處理。
1.2.2.2.6 人性化并發(fā)癥護理
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要注意對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評估患者的并發(fā)癥風險,提前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對常見的壓瘡、靜脈血栓、感染等情況,要注意觀察,通過體位調整、無菌化操作、用藥等方式進行預防和處理。
1.2.2.3 護理人文關懷效果評估
采用詢問、觀察及測評工具等手段,評價以上各項關懷措施的反應及效果,效果不明顯者采取進一步關懷措施。
1.2.3 人性化病房環(huán)境管理
在進行病房管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的病情情況進行詳細的了解,對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需求進行分析,確保病房環(huán)境的潔凈溫暖,各種引導及安全警示標識標牌清晰、醒目,每天對病房內溫濕度進行測量,使用紗簾對光線進行調節(jié),定時開窗通風,確保良好的衛(wèi)生質量和空氣質量,定時按照規(guī)定進行空氣、物體表面及地面等進行消毒,檢測細菌數量等,落實無菌化操作管理[3]。
判別標準:接受護理后其各項疾病癥狀基本消失的為顯效;接受護理后其各項疾病癥狀明顯減輕的為有效;接受護理后未達到上述標準的為無效。顯效及有效患者占比為有效性。評估患者焦慮及抑郁情緒,用表分別為焦慮評分量表和抑郁評分量表,患者得分越高表示其對應的消極情緒越嚴重。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內容包括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對不同方面的主觀和客觀的看法,評價表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越好。評估患者滿意度,向患者發(fā)放滿意度調查問卷,患者按照自己的意見看法選擇對醫(yī)護工作的滿意程度,評價為不記名形式,各組內選擇很滿意和滿意評價的患者例數占比為滿意度[4-5]。

研究組護理后有效性更高,對比有統(tǒng)計差異(P<0.05)。數據見下表1。

表1 護理有效性對比[n(%)]
護理前患者消極情緒無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更低,對比有統(tǒng)計差異(P<0.05)。數據見下表2。

表2 患者消極情緒對比
患者接受護理前患者生活質量無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更高,對比有統(tǒng)計差異(P<0.05)。數據見下表3。

表3 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研究組患者滿意度更高,對比有統(tǒng)計差異(P<0.05)。數據見下表4。

表4 患者滿意度對比[n(%)]
在臨床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護理工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良好的護理措施能夠更好地發(fā)揮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的恢復[7-8]。在常規(guī)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主要按照醫(yī)囑對患者進行指導,工作的統(tǒng)一性較高,但缺少針對性,不能很好地適應患者的差異性,各項措施的適用性有限[9-10]。而人性化護理管理是當前臨床廣泛應用的一種干預方案,本質在于以“人”為核心,針對其需求性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干預[11-12]。在進行人性化護理管理的過程中,主要包括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完善、護理措施制定、病房環(huán)境管理、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用藥指導、生活護理及并發(fā)癥護理等,通過上述護理措施的應用,能夠更好地完善更新各項制度,提高護理工作的應用價值。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接受護理前各項指標無差異(P>0.05),接受護理后研究組有效性、生活質量及滿意度更高,消極情緒更低,有統(tǒng)計差異(P<0.05)。可見,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通過人性化護理管理方案,能夠更好地彌補常規(guī)護理管理工作的不足,顯著減輕患者的不適癥狀,讓患者的病情控制效果和生活質量更好,緩解由于疾病、治療等產生的不良情緒,讓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狀態(tài)更好,對臨床工作更加滿意,創(chuàng)造良好的醫(yī)、護、患關系。
綜上,臨床開展護理工作的過程中應用人性化護理管理,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癥狀表現(xiàn),促進其病情的轉歸,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減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發(fā)生不良心理狀態(tài)的概率,讓患者對臨床工作更加滿意,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