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順榮
(濟南市章丘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 山東 濟南 250200)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誘發因素以肺內外感染、創傷、休克、誤吸、手術等較為常見,受上述因素影響肺部彌漫性損傷而發病,若不及時治療,病情持續惡化存在呼吸衰竭的風險,表現以呼吸窘迫、頑固性低氧血癥等為主,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此類患者在接受ICU救治的同時,為鞏固療效,降低風險隱患,需輔以護理方案以確保預后質量。風險管理護理是當前較受青睞的一種護理模式,主要是依據患者治療期間可能存在的風險事件提供護理服務,從而保證患者的院內安全,促進康復[2]。本次為進一步探討風險管理護理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ICU治療期間的應用價值,以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間我院ICU收治的63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為例,通過對比常規護理、風險管理護理展開如下分析:
將我院ICU在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間收治的33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納為對照組,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間收治的30例急性護理窘迫綜合征患者納為觀察組;納入標準:①確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者;②機械通氣時間>48h者;③本人及家屬知情且授權本研究者;排除標準:①合并低氧血癥、呼吸道感染者;②精神疾病、溝通障礙等導致研究依從性較差者;③研究中途脫落者等;本研究由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其中對照組患者中包含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齡為40~56(40.21±5.79)歲;觀察組患者中包含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為42~59(42.57±6.0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另ICU科室護理人員共計12名女性,年齡為22~41(29.34±4.23)歲,工作年限為3~15(7.14±2.18)年。比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數據差值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符合開展要求。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方案:告知患者使用藥物及說明書(用量、用法、注意事項等),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給予營養支持以保證患者有較好的機體抵抗力與免疫力;定期消毒呼吸機與導管以降低患者出現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風險;通過生理鹽水加益口含漱液幫助患者清理口腔;做好病房的封閉性與層流潔凈性護理;結合患者喜好調整病房溫濕度等[3]。
觀察組采取ICU風險管理護理:①做好護理人員的ICU風險管理培訓工作,提高其專業技能,保證在提供護理服務時操作規范;同時還要明確ICU護理標準,以保證護理人員有較好的服務質量;要求護理人員針對風險事件做好詳細記錄,并分析原因、解決方案、預防措施等[4]。②患者入ICU后需要進行科學的風險評估,若為高危患者,應重點監護,持續監測其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持續層流凈化病房,溫度控制在25℃左右,濕度控制在50%左右;通過持續微泵將氣道濕化液滴入患者氣道以保證濕度,做好呼吸機清潔工作,并定期更換[5];幫助患者明確疾病的誘發因素、注意事項等,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風險;此外還要做好病床防護措施,定期幫助患者更換體位、按摩受壓部位等,以降低墜床、壓瘡等風險。③加強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例如在患者治療期間護理人員應詳細記錄各項生理指標,嚴格落實感染防護相關制度,并定期檢測患者的感染控制性相關指標,以降低患者出現院內感染的風險[6]。④護理人員需要做好交接班記錄,并由雙方確認簽字,以強化其責任意識,同時還要建立獎懲制度,通過獎勵工作質量好的護理人員的方式繼發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有利于進一步提高護理工作質量。
①護理工作質量評分:由護士長、ICU臨床醫師評估兩組護理人員的工作質量,包含五個方面,即責任意識、護患溝通能力、風險意識、操作水平、病房管理,單項百分制,所得分值與護理工作質量為正向關聯。
②護理舒適度:參考GCQ舒適性評估量表[7]評估兩組患者護理期間在心理、生理、環境、社會四方面的舒適度情況,單項40分制,所得分值與舒適度為正向關聯。
③風險事件發生率:統計兩組患者住院期間發生院內感染、壓瘡、墜床、非計劃性拔管、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情況的概率。
④護理滿意度:患者由匿名投票的方式對護理服務進行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的評價,(非常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100%=滿意度。
針對研究中的觀察指標借助SPSS23.0軟件做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中若為正態分布、近似正態分布,則以均數±標準差(Mean±SD)的形式進行數據表述,若方差齊則通過t值對兩個獨立樣本進行對比,若方差不齊則通過t`進行比較;而非正態分布的獨立樣本、多組獨立樣本需要通過非參數統計方法的秩和檢驗(Wilcoxon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比較兩個或多個發生率或結構比之間是否存在差異,采用卡方檢驗。概率(Probability)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人員在責任意識、護患溝通能力、風險意識、操作水平、病房管理方面的質量評分與對照組護理人員比較數據均較高,即差值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兩組護理人員工作質量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在心理、生理、環境、社會四方面的舒適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如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舒適度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風險事件發生率為10.00%,對照組患者的風險事件發生率為30.30%,數據差值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3:

表3 兩組患者風險事件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100.00%,與對照組的84.85%比較差值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為ICU常見疾病,患者癥狀以呼吸急促、口唇發紫等為主,且合并咳嗽、胸悶、血痰等。此外,患者在病理層面上會有較高的炎性反應風險,肺部微血管受到炎性因子侵襲會增加其通透性,繼而出現肺水腫等[8],嚴重的還會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為保證患者的療效與安全性,科學護理干預意義重大。既往所采用的常規護理雖然可以為患者的治療提供一定的輔助作用,但缺乏促進康復的效果,且護理不當還可能增加患者出現風險事件的風險[9]。本次為探討更為安全可靠的護理方案,以風險管理護理對照常規護理發現,觀察組護理人員的工作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舒適度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且風險事件發生率為10.00%,護理滿意度為100.00%,與對照組的30.30%、84.85%比較差值也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風險管理護理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ICU治療期間有較好的應用價值。原因分析,風險管理護理是基于回顧性分析既往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ICU治療期間的風險事件而提出的一種護理模式,通過綜合既往風險事件的誘發因素,制定相應的防護方案,從而為患者的治療安全性提供保障[10]。在本次研究中,為確保風險管理護理可以得到有效落實,首先對護理人員進行相關培訓,通過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操作規范性以及工作積極性,保證可以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責任意識,降低風險事件發生風險,另一方面還能提高護理人員面對風險事件的應變能力,保證患者的住院安全性;最后要求護理人員在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時,時刻秉持人本理念,通過病房環境護理、體位護理等措施保證患者治療期間的生理舒適度以及心理舒適度,通過改善患者自身狀態促進醫護工作的開展,最終實現早期康復。
結束語:
綜上所述,針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實施ICU風險管理護理,可以提高護理人員的服務質量,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在提高其住院舒適度的同時,還能降低風險事件發生風險,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規避護患糾紛,具有推廣使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