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媛
(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 山東 濟寧 272100)
院內感染即醫院獲得性感染,包括肺部感染、顱內感染等,表示患者住院期間發生感染,極易引起死亡。院內感染誘發因素較多,如侵入性操作、廣泛使用抗生素、醫務人員認知不足和操作不當等[1]。ICU是監護與治療危重癥患者的場所,包括多發傷、心腦血管疾病、腦血栓、腦梗塞、心肌梗塞、心衰、COPD、肺部感染等。ICU患者病情嚴重,且進展很快,需及時給予有效治療與護理。近年來,隨著我國交通運輸、生活方式等變化,ICU患者數量逐漸增多,患者身體機能降低,免疫力差,抵抗力差,感染發生率較高,需加強護理干預。本文將以58例患者為對象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以ICU患者58例為對象,研究時間為2020年2月-2021年11月,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29例。對照組,男性患者共14例,女性患者共15例;年齡是28-79歲,平均值是(48.75±4.84)歲;急性腦血管疾病者12例,顱腦創傷者7例,脊髓創傷5例,圍術期神經外科重癥者5例。試驗組,男性患者共15例,女性患者共14例;年齡是29-78歲,平均值是(48.94±4.73)歲;急性腦血管疾病者13例,顱腦創傷者6例,脊髓創傷6例,圍術期神經外科重癥者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分析,P>0.05。納入標準:資料齊全;收治于ICU;認知正常;病情穩定;意識清醒;患者或家屬熟知本研究,自愿參加。排除標準:威脅生命安全;低血壓;意識不清;精神障礙;二氧化碳潴留;依從性差。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指導患者的飲食,營養豐富,膳食均衡。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采用抗生素治療。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壓等;持續吸氧,確保患者的呼吸通暢,并維持氧飽和度為97%-100%。觀察患者的體溫變化,需維持體溫為36.8-37.3℃。給予患者體位護理,指導患者盡量放松,并觀察患者的體位情況,避免醫療器械壓迫神經與大血管。升起床邊護欄,避免患者在蘇醒后發生躁動跌落。
試驗組實施細節護理:(1)實施目標性監測,采集患者的糞便、尿液、痰液實施監測,使用感染實時監控軟件進行監測,醫護人員每天評判多重耐藥菌,實施感染分類,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定護理方案。(2)實施護理干預:1)成立管理小組,設立醫護院感質控員,在前期實施相關技術理論培訓,指定管床醫生、護士、護理員負責消毒隔離工作的落實情況,形成護士長、組長、管床護士科室三級質控,院感科、護理部定期開展檢查,對存在問題應當及時反饋與整改,不斷完善消毒管理隔離制度及流程,持續改進護理質量。2)院領導高度重視并參與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完善醫院的院感監督管理系統。在院長領導下加強醫院感染管理,規范各護理行為,確保醫院感染防控落到實處。3)完善手衛生設施,在科室增加洗手設備,如抗菌洗手液、一次性干手紙、感應式水龍頭等,走廊、治療車等處均配備快速消毒凝膠,還可提供護手霜,預防消毒液損傷皮膚。營造良好的手衛生氛圍。洗手池旁張貼規范的七步洗手圖與標準預防洗手圖;定期組織健康知識講座,向患者家屬講述手衛生有關知識;休息區可定期播放手衛生視頻、張貼衛生宣傳畫。4)加強病房管理,病房需光線充足,合理設定溫度、濕度;控制噪音。護士應當嚴格按照院感防控要求做好消殺工作。觀察患者的體溫變化,需維持體溫為36.8-37.3℃。給予患者體位護理,指導患者盡量放松,并觀察患者的體位情況,避免醫療器械壓迫神經與大血管。升起床邊護欄,避免患者在蘇醒后發生躁動跌落。疼痛也可誘發躁動,因此,在患者存在躁動傾向時,需及時匯報給醫師,實施鎮靜藥物治療,有助于減少躁動發生率。觀察患者體征變化,患者存在上呼吸道梗阻、通氣不足現象,可引起高碳酸血癥、低氧血癥,誘發躁動。因此,護理人員需對患者情況密切觀察,確保呼吸道通暢,在發生意外時需及時向醫師匯報。做好皮膚預防性護理,使用減壓敷貼在患者易受壓部位貼敷,包括尾骶部、踝部、肩胛部等,使用翻身枕,肢體保護墊等護理工具。皮膚需保持清潔與干燥,關注患者皮膚情況,若患者出汗很多,護理墊需及時更換,床單需保持清潔干燥;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可增強皮膚的抗摩擦力;潮濕是促使壓瘡發生的因素。一旦皮膚弄臟要及時清潔;若患者存在小便失禁,可留置導管,做好會陰部護理,保持干燥整潔。減少摩擦力和剪力,正確移動病人:移動患者時不能在床單上拖拉(提單法),使用翻身易,抬高病人、抬空足跟再移動以減少摩擦力。5)結合多重耐藥菌監測結果,及時調整抗菌藥物的治療方案。
(1)詳細統計院內感染發生率。(2)詳細記錄兩組患者在PICU的住院時間、總住院時間,進行對比分析。(3)評估生活質量,使用SF-36量表。
使用SPSS21.1軟件分析,計數資料、計量資料使用X2檢驗、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院內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如表1所示。

表1 院內感染發生率比較(n/%)
試驗組ICU住院時間、總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如表2所示。

表2 ICU住院時長、總住院時長比較(X±S,天)
試驗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情如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X±S)
有學者提出,ICU患者發生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機械通氣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等[2]。ICU患者多伴隨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等,且實施機械通氣時間與感染存在相關性,隨著機械通氣時間延長,感染發生率更高[3]。當ICU患者發生感染以后,將對原發疾病的治療產生影響,威脅生命安全,極易產生醫療糾紛,進而對醫院形象產生影響。因此,醫院管理中需加強感染預防與控制管理,以便預防感染發生[4]。感染的預防重點為了解病菌有關信息,通過實施目標性監測,了解發病情況,實施信息化管理,確保各醫護人員充分掌握患者的病菌情況,結合實際情況調整用藥,對預防感染具有積極意義[5]。另外,以醫院有關規定為基礎,要求工作人員嚴格遵守各項規定,并定期培訓,提高自身水平,認真完成工作[6];護理人員應當將各項工作管理認真做好,各項工作中積極參與,端正工作態度,認真仔細的面對工作,努力將工作做到最好,避免因個人疏忽而引起消毒不徹底現象,影響患者疾病的治療[7];建立健全有關規章制度,嚴格規范操作緩解,加強工作者專業技能培訓,確保各項工作具有規范化、專業化特點;最后,由于檢驗過程與患者身體狀態、心理狀態存在相關性,需做好患者指導,確保患者保持良好身體狀態接受檢查,預防感染[8];手部為病原體傳播主要載體,加強醫護人員的手部衛生管理,可有效預防醫院感染、耐藥性感染,促進疾病的治療。本次研究結果可見,試驗組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ICU住院時間及總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ICU患者應用細節護理,可預防院內感染,縮短治療時間,護理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