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浪多杰 格日扎西 仁青卓瑪 卻 楊 看著措
(青海省藏醫院 青海 西寧 810007)
T1NOMO期食道癌為一期癌癥,多由病理提示:腫瘤早期切除,無遠處轉移及淋巴結累及。
1期癌癥是每個癌癥最初的階段,它對患者的傷害程度較小,且病灶部位一般僅局限于患者的發病部位。西醫常規對癥支持治療時,一般采用手術治療,就能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1]。而藏醫藥憑借其突出的治療效應,已被相關學者證實為有效的方法。本文為觀察藏藥復方“幕其吉曼”(Muqijiman)的應用效果,特對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共收治T1NOMO期食道癌患者為受試評定對象,現就相關細節分析總結如下:
針對T1NOMO期食道癌患者的療效,對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共收治T1NOMO期食道癌患者為受試評定對象,按照治療環節所用措施方法差異,等比例對照劃定為病例相同的兩組。其中觀察組年齡61~77歲,其中男性29例,女性10例,平均年齡(68.260.74歲,對照組年齡62~76歲,其中男性28例,女性11例,平均年齡(68.360.64)歲。納入標準:經診斷,患者符合病理學要點;患者知情且同意本次實驗;排除標準:對藥物過敏者;治療依從性差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在平均年齡、疾病嚴重度、常規治療方法、家庭背景、耐受度、心理狀況評估指標上差異不大,本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分別予以西醫對癥支持治療和藏藥復方“幕其吉曼”聯合治療,就兩組的臨床療效觀察進行評定分析。早、中、晚分別服用藏藥復方“幕其吉曼”(制劑號:青藥制字Z20170486)2g/次,一日總劑量為6g。

觀察組臨床療效92.31%(36/39)明顯高于對照組臨床療效76.92%(30/39),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情況比較(%)
食管癌系指由食管鱗狀上皮或腺上皮的異常增生所形成的惡性病變。其發展一般經過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癌等階段。T1NOMO期食道癌與其他惡性腫瘤一樣,強調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針對胃鏡檢查時確認為癌前病變或早期癌者,采用內鏡下剝離切除或局部手術切除,針對確認癌細胞在食管壁內浸潤不深者無需化療;但癌細胞在食管壁浸潤較深時,配合手術治療和放化療[2]。中下段食管癌則首選手術切除治療,配合化療、放療及其他對癥支持治療。藏醫藥循證患者疾病治療本源,在患者的疾病治療中起了積極的效果。
藏藥復方“幕其吉曼”作為一種復方藏藥,其存在的成分主要有麝香、熊膽、丁香、寒水石等大約30多種天然藥物組,該藥物服用十分方便,整體較為簡單,且發生的副作用少,治療效果更好,是一種成本比較低的藥物。將其應用到治療早中期食管癌及賁門癌、賁門失弛緩癥等疾病中具有較高價值。從相關資料中了解到,僅對《四部醫典》等古籍進行挖掘,還缺乏對現代醫學理論以及相關數據信息的詳細研究,為了獲得更科學、更準確的方法,還需要保證量化的實證與質化的思辨融合,這樣也能充分體現藏醫人文科學,也能更詳細的掌握存在的問題,所以,通過本文在理論上的探究展現出一定意義。因為藥物“幕其吉曼”為復方藏藥,其組成部分的30多種藥物中,主要為麝香、熊膽、丁香、寒水石等,由于每個藥材、制劑質量不同,導致在有關數據信息統計過程中也存在很大差異,容易引起一些錯誤。如果在研究中缺乏基因檢測設備,將無法更加詳細的觀察患者的基因突變情況、細胞分化情況等,且患者的民族、飲食習慣、年齡、性別等因素也會影響數據精確性。
雖然臨床上對相關理論基礎的研究十分豐富,但是,從某種意義上看,臨床上治療食道癌患者提供的規范治療方案或者有關病例中,大多數與藏醫臨床技術人員、醫療團隊對疾病的診斷治療經驗無關。基于理論條件上對現代醫學技術知識詳細掌握,能夠通過科研驗證來獲得,盡管整體上看比較簡單,但是整個范圍廣且復雜。因此,要加強對藏醫理論的研究,能夠基于理論來對實踐進行引導。有關于藏醫藥治療方法及藥物配方文獻較多,經過各項分析和論證的比對分析,發現利用先進、齊全的設備和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醫務人員能夠為數據信息的精確性提供保障。制劑設備先進多樣、藥材及炮制工藝較簡易,成本較低,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為患者經濟和項目研究費用提供幫助,也有利于后期項目的積極完成。
在本次研究中,是基于定性和數據處理法實現的定量探討,是基于理論的一種跨學科探討,整體具有創新意義。經藏醫藥理論認識特點的分析,使用現代統計方法能夠更加詳細的探討治療食管癌的藏醫藥祖方思路和配伍方法, 闡述食道癌的遣方用藥規律。實際上,使用藏藥治療食道癌,具體的治療方法是治法乃據證候而立, 故方與證候呈直接的對應關系,如果在治療中能夠掌握方證,就能更好的研究,也能為治療食道癌病證提供一大批方劑,從而掌握疾病的主要治療機制,以促使研究的更高效。如果應用數據挖掘關聯規則方法研究藏醫藥治療食道癌,主要是將量化的實證與質化的思辨可能相互融合,利用一種科學、準確的量化方法來論證,能夠展現藏醫人文科學,也更好的掌握其存在的問題。
食道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在公元8世紀著名藏醫學家宇妥·寧瑪云丹貢布在“四部醫典”中對該疾病的原因、癥狀以及治療方法做出詳細研究。經調查,世界范圍內,大約有30萬人因為食管惡性腫瘤死亡,該疾病產生的死亡率和發病率在各個國家的差異不大。我國和歐美地區比較,發現在我國常見的為鱗癌,在該疾病治療中,主要為手術、化療以及放療或者免疫治療等。經臨床的研究發現,藏藥復方“幕其吉曼” 對早中期食管癌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不僅能夠使患者的不良癥狀逐漸改善,也會延長患者生存期。因此,探討服用藏藥復方“幕其吉曼” 治療早中期食管癌患者,還需要比對患者在治療前后影像和超聲、腫瘤標志物、病理活檢四種方法觀察和研究腫瘤大小、腫瘤標志物變化及分化程度,癥狀改善情況,統計患者QOL(腫瘤病人生活質量)、OS(總生存期)、PFS(無進展生存期)、DCR(疾病控制率)ORR (客觀緩解率)OR (總緩解率)PD (疾病進展)等評分,注重數據統計,使數據標準化、精確化,觀察有無統計學意義。
因為癌癥患者在心理、生活條件等方面的影響,導致無法在相同的醫院定期復查,加上每個醫院的影像、超聲等設備型號多樣,可能使統計數據存在差異甚至出現錯誤。且患者在實際治療期間,服用其他藥物或者采用其他治療手段,也會給治療效果、數據正確性帶來影響。不僅如此,復方藏藥是由多種藥物造成,其藥材和制劑質量也會給數據準確性帶來影響,所以還需要予以試驗探究。有相關研究中發現,根據藏醫藥理論和課題組前期研究結果,利用數據挖掘關聯規則方法對藏藥復方“幕其吉曼”治療食道癌疾病的相關實踐進行探究,經過常年收治食道惡性腫瘤患者中部分未曾手術、化療、放療患者,將未曾治療患者和口服藏藥復方“幕其吉曼”分組觀察其OS、PFS、DCR、ORR、OR、PD,結合影像和超聲、腫瘤標志物、病理活檢四種方法觀察和研究腫瘤大小、標志物變化及分化程度,觀察治療前后有無淋巴及遠處器官轉移,統計鱗癌和腺癌治療有效率占比,注重數據統計進行全面比對,從而使本研究技術成果可以在臨床推廣應用。在本次研究中,患者主要出現的臨床癥狀為吞咽困難、嘔吐、食道有異物感、消瘦、食道有灼痛感、脈象弱而淺、尿液夜色偏黃、沉淀物偏厚。經患者CT檢查發現,食道臂增厚≥1cm。胃鏡示食道或賁門惡性腫瘤。經病理活檢示發現,其發現有鱗癌或者腺癌。腫瘤標志物SCC、CEA≥正常值或正常。上文表1的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臨床療效92.31%(36/39)明顯高于對照組臨床療效76.92%(30/39),有統計學意義(P<0.05)。文獻資料數據進一步佐證;應用藏藥幕其吉曼,可降低腫瘤的復發率和轉移率,使食管癌患者的預期壽命增加,使患者獲得更為有效的治療;比之常規治療,在1、2、3年生存率上對比分別為91.11%和80.00%、84.44%和68.89%、71.11%和56.67%(P<0.05);還在腫瘤復發率和轉移率上對比結果均明顯(P<0.05)[4]。基于食管癌典型的癥狀為進行性咽下困難,先是難咽干的食物,繼而是半流質食物,最后水和唾液也不能咽下。藏醫藥藏藥幕其吉曼以其獨有的藏藥口服法緩解中晚期食道癌疼痛以外,還對止吐和緩解疼痛效果更佳[5-7]。
綜合來講,藏藥復方“幕其吉曼”的治療方法,在療效上治療效果明顯。從治療機理來講,該治療藥物具有科學配伍,具有扶正固本、提高免疫力、增強自身抗癌能力,快速修復受損的臟器組織,逐漸消除各種不適癥狀,可真正預防隱形癌細胞趁機轉移、擴散。
綜上所述,藏藥復方“幕其吉曼”對T1NOMO期食道癌患者的療效確切,突出表現在提升患者治療效果上,值得臨床大力推廣實施[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