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昆
(肥城市中醫醫院 山東 泰安 271600)
小兒熱性驚厥是指在兒童患者中出現的高熱伴發驚厥的現象,是一種多發于處于年齡于3個月與6歲之間兒童患者中的疾病[1]。該疾病的發髕骨因素目前無明確說明,根據已知的臨床數據表示,患者的病因與兒童年齡、機體獲得性感染以及家庭遺傳因素等維度存在密切聯系[2]。其中,遺傳因素是導致驚厥出現的誘發因素,發熱則是小兒出現驚厥現象的先決條件,獲得性感染則是引起發熱的重要因素,同時獲得性感染與發熱與兒童患者所處的年齡以及發育程度是患兒形成驚厥的重要基礎[3]?;純涸谄鸩『蟮闹饕憩F包含居于性肌群強制性陣發抽搐,同時患者多同時出現意識障礙現象且持續周期較短,眼中已時可見牙關緊閉伴隨的口唇呈現紫紺色以及不同程度的失禁等現象[4]。該疾病對兒童患者的腦部神經功能產生一定程度的損傷,若未經有效及時干預時會增加兒童患者出現腦損傷的風險,甚至會對患兒的發育以及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威脅[5]。常見的治療手段為驚厥與發熱等癥狀的對癥支持治療,對見于應用具有安定止驚功能的地西泮進行靜脈給藥,但該藥物在長期使用時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神經抑制作用,因此對于神經系統還未發育完全的兒童患者來說該要無償的長期應用具有一定的風險,故而治療方案應根據患者的特點進行靈活制定[6]。本篇文章就對中醫理念指導下的穴位敷貼以及穴位按摩與地西泮共同使用的治療方案在熱性驚厥兒童患者的應用中具有的臨床價值進行了簡要分析,詳細內容如下。
研究時間始于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將我院行熱性驚厥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目標,共采集數據80例,利用統計方法進行分組,n=40,記作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兒童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患者年齡極大值為5.5歲,極小值為35個月,患者年齡均數為(3.35±0.15)歲;研究組兒童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患者年齡極大值為5歲,極小值為27個月,患者年齡均數為(3.34±0.26)歲。以上數據經比對后組間呈現出的差距不顯著(P>0.05),因此可以繼續開展后續研究。
納入標準:①兒童患者體溫在38°C以上且血清以及蛋白因子的表達符合熱性驚厥。②年齡在7歲以下的兒童患者。③無地西泮藥物過敏現象的兒童患者。
排除標準:①非熱性驚厥的兒童患者。②存在先天性癲癇疾病的患者。③存在烈性傳染病的兒童患者。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西藥給藥方案,及在進行退熱以及抗感染的治療同時為患兒開通股靜脈給藥通道,進行地西泮的靜脈推注治療,根據兒童的體重進行給藥,以每公斤0.5毫克的比例進行首次給藥,當兒童患者在給藥后未見顯效后在10分鐘后再次以同樣的比例進行二次給藥。治療周期共為14日。
研究組患者在上述給藥的基礎上行中醫理念指導下的穴位敷貼以及穴位按摩。中藥敷貼的組方為:與魚腥草10克、紫蘇子10克、白芥子10克、枇杷葉10克、黃芩20克、萊菔子10克、浙貝母10克、川芎10克。將藥物進行清洗的預處理后加入適量的食用面粉、蜂蜜以及白醋混合制成具有一定黏度的藥糊,取適量藥糊與具有黏度的敷料上方涂抹均勻,根據患兒敷貼的要求制成4厘米見方的中藥敷貼,于患兒的天突穴、足底檀中穴、雙側肺俞穴以及中府穴兩側進行周期為2-3小時的敷貼治療,每日1次,需連續敷貼14日。同時于兒童患者的老龍穴、天河水穴、坎宮穴以及涌泉穴進行循環按壓。利用掌根將患者穴位搓熱后與患者相應的穴位進行20-30分鐘的循環按壓直至患者驚厥現象消失同時體溫低于38°C,待患者的生命體征保持穩定后對其脊柱部位進行加推,穴位按摩的頻率為每日1次,以按摩5日停止2日為周期,共開展為期兩周的穴位按摩治療。
1)觀察患者驚厥消失時間、發熱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
2)觀察患者并發癥發生比率:統計兩組兒童患者出現癲癇、智力障礙、供給失調障礙、窒息的現象進行統計并計算該組患者出現該現象的發生比率。
3)觀察患者治療成效:于治療周期結束后對患兒的癥狀消失情況進行統計,將患者流涕、鼻塞表現消失、體溫恢復至正常水準;患者流涕、鼻塞等表現緩解且體溫下降但未恢復至治療水準;患者癥狀均無改善并伴隨出現再次發生抽搐分別記作痊愈、有效以及無效。
4)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中實驗室指標表達:抽取兒童患者空腹靜脈血,對其血清中特異性烯醇化酶(即NSE)的表達、血清中腦源性神經因子(即BDNF)以及S-100β蛋白的表達進行記錄。其中NSE的正常表達范圍為15.7-17ng/ml;BDNF在本研究中是表示兒童智力是否受到影響的重要蛋白質;S-100β在本研究中是用于檢測患者是否出現腦損傷以及腦損傷程度的重要指標。
實驗數據均經統計學軟件SPSS25.0進行比對與檢驗,t值比對計量資料、卡方比對計數資料(均數±標準差、%);若數據組間比對結果存在差異則表示為(p<0.05)。
研究組患者的驚厥、發熱癥狀消失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患者顯著縮短,數據組間呈現出的差距較顯著(P<0.005),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比對患者各癥狀消失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研究組患者癲癇、智力障礙、共濟失調障礙以及窒息現象的發生比率較前組顯著降低,數據組間呈現出的差異明顯(P<0.05),詳細數據見表2。

表2 比對患者并發癥發生比率[n,(%)]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成效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數據組間差異顯著(P<0.05),詳細數據見表3。

表3 比對患者治療成效[n,(%)]
兩組患者NES、BDNF以及S-100β的表達均呈現降低趨勢,但研究組患者的改善幅度較前組患者大幅提升,數據組間呈現出的差距較顯著(P<0.05),詳細數據見表4。

表4 比對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的表達
熱性驚厥是兒科中發病率較高的,可對兒童生命健康以及生長發育造成一定威脅的疾病[7]。兒童患者發病時多見于伴隨出現高熱以及神經元的非正常放電等現象,因此極易在發病后同時出現癲癇[8]。當患者未及時就醫時可造成患者兒童的神經系統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繼而影響患者兒童的生長發育、智力水平,情節嚴重者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形成威脅。由于該疾病的患者多見于幼兒患者,因此在用藥階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時存在一定的毒副反應嚴重的現象,因此在保證基本治療效果的同時如何降低兒童患者的不良反應現象是該臨床領域面臨的主要課題之一[9]。在現代醫學理念中常見于應用止驚以及退熱藥物進行對癥支持治療,多選擇地西泮等藥物[10]。地西泮在經靜脈推注給藥的短時間內迅速達到血藥濃度的最大值,為患兒提供充足的血供。但該類藥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出現呼吸道腫脹以及阻塞的風險并加強患者的神經抑制效果,因此該藥物在兒童高熱驚厥患者應用的安全性存在一定的欠缺。在傳統中醫理念中認為小兒熱性驚厥屬于急驚風的范圍,由于兒童屬于純陽之體,陽有余而陰不足因此在陰陽失衡的前提下就容易出現急驚風的現象。穴位按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兒血液系統的循環功能并對其陰陽的平衡起到正向協調作用,進而在短時間內幫助患兒從神志不清醒的狀態脫離并使其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在一定程度上正向改善藥物的效能。穴位貼敷中大量應用清熱瀉火、醒神開竅的中藥,通過穴位的刺激直接作用于患兒機體,達到迅速改善陰陽失衡的目的。中醫理念指導下的貼敷以及穴位按摩與西藥止驚藥的同用在保證患者的治療效果的同時進一步降低患者的毒副反應的發生比率,在短時間內達到內外兼治的治療成效。
綜上所述,中醫理念指導下的敷貼及穴位按摩與西藥同用的治療方案在小兒熱性驚厥的治療中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并在保證患者的治療成效的同時提高了患者的用藥安全性,因此可以進行廣泛應用,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