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春輝 靳宏光
(1 長春中醫藥大學 吉林 長春 130117 2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吉林 長春 130211)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種由于心臟的收縮或舒張功能下降,導致組織、器官灌流量不足,進而出現呼吸困難,喘促,乏力,下肢水腫等一系列表現的慢性疾病,是多種心血管系統疾病發展的后期階段[1]。近些年,CHF患者的病死率呈上升趨勢,成為心血管死亡事件增多的主要原因[2]。西醫治療此病主要是通過降低心臟負荷、營養心肌、抑制心肌重構等來改善患者的癥狀,但用藥后易產生副作用且病情易復發,患者預后較差。中醫藥在治療上具有整體觀、藥物作用多靶點的優勢,在改善患者預后、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3]。本研究旨在分析中藥治療陽虛證患者的作用規律,從而為臨床治療此類疾病提供進一步參考。
1.1 文獻來源 采用計算機與人工雙檢索的方法,以關鍵詞為“心衰”OR“慢性心力衰竭”AND關鍵詞為“中醫”OR“中藥”AND關鍵詞為“陽虛”OR“陽虛證”進行檢索,從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WANFANG DATA)、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中檢索出1980年1月-2021年12月的相關臨床文獻,并進行歸納整理。
1.2 納入標準
① 為中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文獻;
② 文獻中病例數大于30例;
③ 中醫辨證診斷應符合陽虛證診斷標準,診斷標準參照2002年由衛生部頒布的《中藥新藥治療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④ 文獻中方劑有明確的藥物組成;
⑤ 藥物劑型為湯劑、顆粒或丸劑;
⑥ 治療后治療組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腦鈉肽(BNP)、射血分數(EF)、心功能等較對照組有明顯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⑦ 對于未作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腦鈉肽(BNP)、射血分數(EF)、心功能等治療前后比較的病例,就診次數應不低于2次,治療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或消失。
1.3 排出標準
①資料來源不清,納入與排除標準未確定者;
②同一個研究發表多篇文獻的,按一篇文獻納入。
1.4 中藥規范 中藥的名稱、性味、歸經、功效均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進行規范。
1.5 質量監控 所有文獻由兩名人員以關鍵詞來檢索,通讀題目進行初篩,對篩選后的文獻通讀全文,按照納入和排除標準進行再次篩選。由其共同討論來決定所要排除的文獻。
1.6 數據挖掘 運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軟件(V2.5),以雙人錄入形式建立數據庫,選擇“中藥方劑分析”模塊,對所錄入的藥方中藥物的出現頻次、組方規律、新方組合進行統計分析。
2.1 藥物頻次分析 共篩選出357篇文獻,包含194味中藥。對其進行頻數歸納,其中使用頻數大于120的藥物有8味,依次分別為熟附子(311次)、茯苓(241次)、丹參(192次)、黃芪(191次)、白術(176次)、桂枝(176次)、葶藶子(150次)、澤瀉(126次)。詳見表1。

表1 使用頻次>120的中藥
2.2 藥物性味分析 在藥性上,居于前三位的分別是溫性藥(45.15%)、寒性藥(30.95%)、平性藥(19.62%);在藥味上,居于前三位的分別是甘味(40.83%)、苦味(27.7%)、辛味(24.54%)。
2.3 藥物歸經分析 分析結果,前五位分別是脾、心、肺、肝、腎。
2.4 藥物關聯組合分析 設置支持度個數為95,共得到18種藥物模式。按照出現的順序依次排列。詳見表2。

表2 藥物模式分析表
2.5 藥物關聯規則分析 應用關聯規則對上述藥物進行分析,將置信度設為0.6,共有14個關聯規則。詳見表3。當支持度為95時得到對應的網絡展示圖。詳見圖1。

表3 藥物關聯規則表
2.6 藥物新方分析 在新方分析方面,在相關度為6,相懲度為3,result3模式下,共得到7個新方組合,詳見圖2。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一種心臟功能衰竭性疾病,在中醫里屬于“水腫”,“喘證”范疇。臨床表現主要為呼吸困難,氣短,胸部憋悶,肢體水腫。在臨床上,陽氣虛弱是慢性心衰的病機基礎[4]。中醫治療此病以溫陽利水,活血化瘀為原則。陽氣上升則寒氣消散,血液就能重新得到溫煦,體內的水飲留液便也會隨之消散;心血得到陽氣的幫助就會變得行而有力,血行得以通暢,瘀滯之血便會化散為水[5]。
通過對臨床上治療此類疾病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發現,使用頻次居于前八位的中藥分別是熟附子、茯苓、丹參、黃芪、白術、桂枝、葶藶子、澤瀉。現代的藥理研究發現,黃芪中的黃芪苷IV可發揮強心作用,進而加強心肌收縮,使心排血量增加[6]。熟附子內富含烏頭堿,能夠產生激動心臟β腎上腺受體的作用,使心臟收縮頻率增加,心率加快[6]。賀抒等[7]發現附子的水溶性生物堿,能夠使細胞膜上Ca2+-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上升,從而加強心肌收縮。茯苓中的茯苓素具有拮抗醛固酮的作用,能夠抑制鈉水潴留[8]。趙桂芝等[9-10]發現白術的醇提物具有較好的抗炎鎮痛作用,白珺等[11]發現能夠發揮一定的利尿作用,從而減輕水腫。丹參具有良好的改善血液循環系統和缺氧作用,一方面能夠增加心肌耗氧量,加強心肌收縮力,發揮擴張動脈的作用,尤其是冠狀動脈。另一方面,能夠發揮抗血栓的作用,并可降低血瘀患者的血漿黏度,進而發揮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2]。桂枝中含有桂皮醛、桂皮酸鈉、這兩種物質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13],還能夠抗凝血。
研究發現在藥味方面,四氣以溫性最多,顯而易見,臨床上使用溫性藥居多。五味以甘、苦、辛味居多,其中甘味藥占比最大,由此可見,臨床使用甘味藥物居多。
在藥物組合方面,以補氣藥、溫陽藥、利水藥為主,補氣藥、溫陽藥與利水藥間互為組合,其中的高頻組合為白術—茯苓、丹參—茯苓、桂枝—茯苓、黃芪—桂枝、桂枝—熟附子,這表明利水方法在治療中尤為重要。
在新方組合方面,共得到七組新方。分別為鹿銜草、炙柴胡、杏仁、檀香、砂仁組,當歸、牛膝、赤茯苓、桃仁組,茯苓、白術、川芎、豬苓、當歸、桃仁組,厚樸、檳榔、木香、大腹皮、木瓜組,熟附子、鹿角、淫羊藿、補骨脂組,薏苡仁、黃精、紅參、益母草、煅牡蠣組,黨參、炙黃芪、炒白術、人參、紅參組。檀香、砂仁、杏仁、炙柴胡、鹿銜草組以理氣祛濕為主,當歸、牛膝、赤茯苓、桃仁組以活血化瘀為主,茯苓、白術、川芎、豬苓、當歸、桃仁組并發行氣化瘀利水三種功效,厚樸、檳榔、木香、大腹皮、木瓜組以行氣利水為主,熟附子、鹿角、淫羊藿、補骨脂組以溫陽為主,薏苡仁、黃精、紅參、益母草、煅牡蠣組以活血調經為主,黨參、炙黃芪、炒白術、人參、紅參組以補氣為主。可見臨床治療此病以溫陽、化瘀、利水為主要方法。
通過檢索臨床上治療此病的相關文獻,運用數據挖掘技術歸納、總結其中藥物,總結出陽虛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機為陽虛血瘀水停,在治療上以益氣溫陽、活血化瘀、利水通經為原則,多以溫陽、利水藥、化瘀藥相互配伍使用。
本次研究通過數據挖掘的研究方法,對中醫藥治療陽虛型慢性心力衰竭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和歸納,發現中藥治療此類慢性心衰的總體原則及配伍規律,希望能為臨床治療此病進一步提供思路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