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慧敏
(銀川市第二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寧夏 銀川 750004)
呼吸內科感染在臨床十分常見,是最易受感染的系統,發病與自身免疫力較差、呼吸道黏膜屏障受損等有關,外界病原菌經口鼻進入呼吸道,向下侵犯支氣管、肺,造成急性下呼吸道感染[1]。本病早期癥狀不典型,與普通感冒類似,可能僅有咳嗽和/或咳痰癥狀,但病情進展快速,當出現氣喘、發熱等癥狀時已造成下呼吸道明顯炎癥反應,需要及時給予診治。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病情進展迅速,甚至發展為重癥肺炎、全身炎癥反應等,繼而危及生命[2]。抗生素抗感染是本病基礎治療方法,選擇敏感性高、安全性好的抗生素是關鍵。頭孢唑肟是第三代頭孢菌素,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療中應用廣泛,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革蘭氏陰性菌及革蘭氏陽性菌均有較強抑制力[3]。左氧氟沙星屬喹諾酮類抗菌藥物,也有廣譜抗菌作用,與頭孢唑肟合用能增加抗菌范圍、協同提高抗菌力,加快病情的緩解速度[4]。本研究進一步分析頭孢唑肟和左氧氟沙星聯用治療呼吸內科感染的療效,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21年10月到2022年8月在我院呼吸內科治療的66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3例,男21例,女15例,年齡32-85歲,平均年齡(52.14±11.25),病程1-5d,平均(2.90±0.86)d,支氣管炎17例,肺炎26例;對照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齡34-82歲,平均年齡(51.76±10.87),病程1-4d,平均(2.45±0.71)d,支氣管炎9例,肺炎14例;對比兩組的年齡、性別、病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類型等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內科學》[5]中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標準;②經血常規、胸部影像學等檢查可見支氣管、肺組織炎性陰影,查體可聞及細濕啰音;③伴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氣喘、發熱等癥狀,體溫>37.5℃;④經痰液細菌培養顯示為陽性,確定為革蘭陰性菌感染;⑤近2周內未使用過抗菌藥物;⑥治療依從性好,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標準:①重癥肺炎;②合并其他部位感染;③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④對本研究藥物過敏或耐藥;⑤治療依從性差,
1.2 方法:兩組均常規給予止咳、化痰等基礎治療。對照組單用頭孢唑肟,2g/次,靜脈滴注,8-12h/次,若感染較重,加量至3-4g/次,8h/次。觀察組聯用頭孢唑肟和左氧氟沙星,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6g/次,靜脈滴注,1次/d[6]。兩組均連用1周。
1.3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復查胸部影像學恢復正常,炎性因子水平、血常規均正常;顯效:臨床癥狀顯著減輕,復查胸部影像學炎性陰影縮小>70%,炎性因子水平、血常規明顯好轉;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減輕,復查胸部影像學炎性陰影縮小≥50%,炎性因子水平、血常規逐漸好轉;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復查胸部影像學炎性陰影縮小<50%,炎性因子水平、血常規均無改善[7]。
1.4 觀察指標:①測定治療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抽取外周靜脈血3ml,離心后獲得血清,全自動分析儀測定WBC,PCT,CRP;②記錄咳嗽、氣喘、發熱、咳痰、肺部濕啰音等癥狀消失時間;③統計有無胃腸道不適、皮疹、頭暈等不良反應發生。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5.3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9.57%(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后PCT、CRP、WBC水平相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性因子比較
咳嗽、氣喘、發熱、咳痰、肺部濕啰音等癥狀消失時間相比,觀察組均更短,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胃腸道不適、皮疹、頭暈等不良反應相比,兩組相當(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呼吸系統感染在臨床極為常見,與呼吸系統的解剖結構有關,但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外界病原菌可乘虛從口鼻而入,直接沿呼吸道向下侵犯,容易在支氣管、肺組織內定植,引發炎癥反應。下呼吸道感染的發生意味著病情已較為嚴重,需要早期干預治療,若病情持續進展,可引發炎癥級聯反應,造成重癥肺炎、全身炎癥反應、呼吸衰竭等,患者甚至死亡[8]。抗生素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治療藥物,但臨床抗生素存在濫用現象,導致抗生素耐藥性明顯,以往單一應用抗生素即可達到良好抗菌消炎效果,現在多需聯合應用抗生素治療,加之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情較重,因此,二聯應用抗生素治療成為首選治療方案[9]。
頭孢唑肟為第三代頭孢菌素,主要成分是頭孢唑肟鈉,抗菌譜較廣,對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見致病菌敏感性強,抗革蘭陰性菌效力強,而抗革蘭陽性菌的效力中度,對敏感菌的親和力強,對細菌產生的β酰胺酶穩定性高,通過高度親和細菌內的青霉素結合蛋白1、青霉素結合蛋白3,破壞細菌蛋白質合成,達到抗菌、殺菌的作用[10]。同時,能抑制氣道平滑肌的痙攣、收縮,控制炎性因子的釋放,達到減輕氣道炎癥的目的[11]。但單一用藥仍存在抗菌不徹底,炎癥消退較慢,癥狀容易反復等問題。
左氧氟沙星是喹諾酮類抗生素,也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大部分革蘭氏陽性菌及革蘭氏陰性菌均有較強的抗菌活性,如腸桿菌科細菌中的克雷伯菌屬、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等,化膿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革蘭陽性菌,以及嗜肺軍團菌、流感嗜血桿菌等革蘭陰性菌,且對肺炎衣原體、支原體也有抑制作用。其通過抑制細菌DNA旋轉酶活性,阻止細菌DNA復制,起到較強的殺菌作用[12]。此外,其滲透性強,可快速在肺組織部位達到較高血藥濃度,更快使細菌滅活,加快炎癥消退[13]。將頭孢唑肟與左氧氟沙星聯合應用,一方面可進一步拓寬抗菌譜,增加對各種病原菌的覆蓋范圍,另一方面可從不同作用機制殺滅細菌,避免細菌耐藥,從而提高整體的抗菌、消炎作用[14]。
炎性因子是評估呼吸道炎癥反應的主要指標。PCT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中可明顯升高,在血清中穩定性高,受影響因素少,與感染嚴重程度呈正比。CRP、WBC是呼吸道感染的常規炎癥指標,CRP的敏感性更高,在感染或炎癥反應初期即可急性升高,當病情好轉后又會迅速下降,是評價感染性疾病的敏感性指標[15]。而WBC的敏感性不及CRP,但也與感染及炎癥反應程度呈正比。本研究中,觀察組在臨床療效、炎性因子水平、癥狀消失時間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5),而兩組不良反應相當(P>0.05)。證實頭孢唑肟和左氧氟沙星聯用對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療效果更好,既能增強抗菌、消炎作用,又有良好安全性,整體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低,能促進癥狀快速緩解。
綜上所述,頭孢唑肟和左氧氟沙星聯用治療呼吸內科感染的療效確切,癥狀緩解速度快,炎癥抑制力強,安全性好,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