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兵
江蘇省西亭高級中學 226301
在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過分強調解題教學的重要性而忽視了數學的應用價值,限制了學生的數學運用能力的發展,影響了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使得教學內容空洞、枯燥,嚴重影響了課堂效率.為了改變這一現象,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做了一些嘗試,提出了一些建議,供參考!
數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科,它與其他學科緊密相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其實,數學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抽象,但為什么大多數師生都常以抽象和復雜來評價數學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功利教學長期的影響下,學生的主要精力都在解題上,很少關注數學的應用性,脫離了實際應用的數學學習自然顯得抽象.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可以適當地創設一些情境,引入一些數學故事,淡化數學的抽象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案例1自然數平方和公式12+22+32+…+n2=的證明.
自然數平方和公式學生都能熟練掌握,但是對于公式的證明過程很多學生都感覺很陌生,遇到類似問題的證明時也常感覺束手無策,出現這一現象主要與教師的教學方式有關,大多數教師為了掌控教學進度,在教學過程中更加關注結論的應用,“刷題”成了知識強化的主要手段,學生的學習熱情難以被激發,課堂效率低下.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利用已有經驗去嘗試證明,給學生營造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這樣更容易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能活化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思維一旦打開了,學習效率自然就提高了,這樣不僅不會浪費學習時間,而且有利于學習能力提升.
在案例1的證明過程中,教師放手讓學生嘗試自主探究,因此涌現出了不同的證明思路.經過學生思考、交流和總結,教師及時做好補充和點評,使數學知識得以內化.為了豐富學生的認知,拓寬學生的視野,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多讓學生了解一些數學文化,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例如,本案例教學中,教師列舉了一些數學家對該公式的證明,如法國數學家帕斯卡的“恒等式法”,美國數學家波利亞的“觀察、猜想、數學歸納法”,我國北宋時期數學家的“堆垛法”,等等,讓學生在借鑒和吸收中不斷豐富認知,促進數學學習能力提升.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切忌用自己的思路去限制學生,若學生的思路被教師牽著走,則很難培養出個性張揚、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在數學教學中,應采用更加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多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設計問題,從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數學教學中,當學生給出的解題思路較為煩瑣時,教師不要急于打斷,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當學生思路出現錯誤時,教師需要耐心聆聽,找到出錯的根源,并利用好錯誤資源避免同樣的錯誤再次發生;當學生思維受阻時,可以順著學生的思路適時地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找到解題的突破口.只有處處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真正地被調動起來,從而挖掘出內在的潛能.當然,在數學教學中,要注意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從本質上去思考并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
案例2如圖1所示,在直角坐標系xOy中,點A的坐標為(0,3),l的直線方程為y=2x-4.設圓C的半徑為1,圓心C在l上.

圖1
(1)若圓心C也在直線y=x-1上,過點A作圓C的切線,求切線方程;
(2)若圓C上存在點M,使MA=2MO,求圓心C的橫坐標a的取值范圍.
分析:對于問題(1),聯立兩直線方程可以求得圓心C(3,2),接下來利用點斜式求切線方程,求解過程中需要對斜率k分情況進行討論,分類討論思想蘊含其中.對于問題(2),首先根據已知求出點M的運動軌跡是以(0,-1)為圓心,半徑為2的圓.又點M在圓C上,這樣就將原問題轉化為兩圓的位置關系問題,轉化后的解題思路更加清晰明了,轉化思想在解題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可見,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無處不在,教學中要重視滲透和提煉,從而在數學思想方法的指引下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促進學習能力提升.
變式訓練是數學教學的常用手段之一,若在概念教學中應用變式,可有效幫助學生挖掘出概念的內涵及外延;若在公式、定理教學中應用變式,不僅有利于學生深化理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靈活運用;若在解題教學中應用變式,可以讓學生在區別和聯系中發現問題的本質,找到解題的捷徑.因此,教學中教師可以精心設計一些變式訓練,這樣不僅可以達到深化理解的效果,而且有助于避免“題海戰術”給學生帶來的枯燥感,有助于提升學習信心.
案例3探究等差數列的通項an和Sn.
數列教學中往往會涉及很多概念和公式,為了讓學生在深化理解的同時可以靈活應用,教學中常采用變式訓練來鞏固應用,強化理解.

分析:本題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鞏固等差數列求和公式,擺脫思維定式的困擾,靈活運用相關的定理性質高效解決問題.在變式題目求解過程中,可設Sn=kn(7n+45),Tn=kn(n+3),則an=Sn-Sn-1(n≥2),b2n=T2n-T2n-1,這樣代入后運用分離常數法可以求得n.通過變式訓練讓學生知道,有時候看似相同的問題其求解思路可能截然不同,因此數學學習中切勿死記硬背、機械套用,要靈活把握,深入理解,這樣才能避免走彎路、走錯路.
出現錯誤在學習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錯誤是學習過程的必然產物,因此教學中要善于發現錯誤、正視錯誤、善待錯誤.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煩惱:有些錯誤明明重點講解過,也進行了強化練習,然學生還是屢屢犯錯.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不夠了解學生,在錯誤講解時沒有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深入透徹的剖析,每次只是強調如何訂正錯誤,而沒有發現真正的錯因,學生對錯誤的認識缺乏深刻性,致使沒有真正地學懂吃透,從而出現了“一錯再錯”的現象.因此教學中必須對學情做到精準定位,充分展現錯誤產生的過程,找到真正的錯因,從而制定有效的策略進行引導,帶領學生走出誤區,避免再次犯錯,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案例4已知x2+(1+2i)x-(3m-1)i=0有實根,求純虛數m的值.
錯解1:因為方程有實根,所以Δ≥0,所以(1+2i)2+4(3m-1)≥0,解得m≥
分析:出現這樣錯解的主因就是學生在學習中形成了思維定式,看到方程有實根就直接應用Δ≥0來判斷,未從實際情況出發,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特征.要知道本題中x的系數含有虛數,用Δ≥0的思路進行求解就相當于比較虛數的大小,學生單純地考慮實數根卻忽略了虛數的性質,由于基礎知識掌握不牢而造成了錯誤.
錯解2:將原式x2+(1+2i)x-(3m-1)i=0轉化為復數形式,則有x2+x+(2x-3m+1)i=0,然后令x2+x和2x-3m+1都為0.
分析:本題中x2+x是實數,然2x-3m+1為虛數,因此應用兩個復數相等的思路進行求解是錯誤的.
這樣,找到錯因后,學生解題就可以設純虛數m=ai,其中a≠0且a∈R,則有x2+x+3a+(2x+1)i=0,求得m=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學生不找錯因,只是盲目地訂正,這樣的學習方式是機械的,很難學懂吃透,容易再錯.因此,教學中必須合理地應用好錯誤,引導學生分析出自己的認知漏洞,從而有效地進行查缺補漏,強化理解.
總之,解題雖然是高中階段應用數學的直接表現形式,但并不是數學學習的全部,教師要發揮好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有效的拓展和延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數學素養潛移默化地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