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勝前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國家發(fā)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人才”一詞的解釋是:“德才兼?zhèn)涞娜耍挥心撤N特長的人。”筆者認為,人才不能孤立來看,擁有良好的品行、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或專門技能、能夠為社會發(fā)展和人類進步效力的人,都是我們需要的人才。
弄清了什么是“人才”之后,我們才能夠真正理解“人人皆可成才”的要義。筆者常跟身邊的朋友交流,不怕起點低,就怕不努力。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蘊藏著非常大的潛力,只是往往被“我不是那塊料”的自我設限或自我懈怠所掩蓋。古人所謂“大匠無棄材”,說的是在高水平的工匠眼中,無論材料大小長短、材質軟硬,都是有用的,就是看用在什么地方。一個人成不成才,在多大程度上成才,既取決于自身的努力,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對選人用人的考量。
“人人皆可成才”,對于個人來說,是一種信念,要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首先,要在“德”上下功夫,學會做“人”。要加強政治修養(yǎng),把講政治擺在第一位,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使命;要培養(yǎng)全局觀念,自覺遵守黨和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各項原則紀律,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或國家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做到以大局為重;要提升道德素質,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胸懷坦蕩,真誠待人,培養(yǎng)高尚情操,摒棄低級趣味,開闊自身眼界,為民紓難,為國分憂。
其次,要在“才”上下功夫,增長才干。廣學才能博才,一個人能力水平的高低,取決于掌握知識的多寡。要博覽群書、博采眾長,從常態(tài)化的學習中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業(yè)務本領。要樂于鍛煉、勤于實踐,把所學的科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不斷提高自己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認真思考、反思總結,從過往的經驗教訓中提煉經驗。對于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來說,就是要提高政治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群眾工作能力、抓落實能力,讓自己成為國家需要的真正的人才。
“人人皆可成才”,從用人層面來講,是一種理念,就是人才選拔要適時,人才使用要恰當,人才搭配要科學。“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離開了具體崗位、具體工作、具體事件,抽象地空談人才,猶如無的放矢,難有著落。我們在認定人才、選拔人才、使用人才的時候,不應簡單地以學校、學歷論人才,不能簡單地“一刀切”,必須堅持事業(yè)為上、因事?lián)袢恕⑷藣徬噙m的選人用人標準,從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從工作崗位特點需求出發(fā)選用人才。各級組織要為各類人才搭建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平臺,構建充分體現(xiàn)知識、技術等創(chuàng)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讓事業(yè)激勵人才,讓人才成就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