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白
領導決策是領導干部謀劃工作部署、抓好工作落實的策略與方法。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決策具有基礎性、戰略性、關鍵性作用,直接關乎事業和發展的全局,意義重大。科學的決策有助于推動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決策不科學,則必然會貽誤事業的發展和工作的開展。可以說,決策的失誤是最大的失誤。當前,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新事物、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新矛盾愈益凸顯。所有這些,都使決策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決策的難度和要求不斷提高。領導干部必須切實增強科學決策的意識,自覺提升決策專業素養和能力水平,切實貫徹落實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推動各項工作適應新時代,展現新作為。
古語有:“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領導干部要不謀一時之利、不圖一得之功,立足當下,胸懷全局,著眼長遠,增強決策的系統性、前瞻性、預見性。
《智囊》有則宓子治理單父的故事。齊人攻魯,道由單父。單父之老請曰:“麥已熟矣,請任民出獲,可以益糧,且不資寇。”三請,而宓子不許。俄而齊寇逮于麥,季孫怒,使人讓之。宓子蹙然曰:“今茲無麥,明年可樹。若使不耕者獲,是使民樂有寇。夫單父一歲之麥,其得失于魯不加強弱;若使民有幸取之心,其創必數世不息。”身為單父縣令的宓子,連續三次阻止當地百姓收割已經成熟的麥子,即使是麥子落入齊軍之手也在所不惜。在他看來,單父當年麥子歉收,來年還可以接著播種,但如果讓那些沒有耕種的人得到糧食,就會使他們產生歡迎敵人來襲的想法,造就更多的“樂有寇”者。單父損失一年的麥子收成,對魯國影響無足輕重;但若因此讓百姓有了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僥幸心理,就會給魯國造成更大的傷害。可以說,宓子作出阻止當地百姓收割已成熟麥子的決策,就是從長遠和全局的角度進行考慮的。
領導作決策,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切實抓好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多打大算盤、算大賬,少打小算盤、算小賬,以對人民和歷史負責的態度,不要搞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要有“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的韌勁,堅決摒棄短視思維,多做一些功在當代、利在長遠、惠及子孫的事情,努力在矢志不移的接續奮斗中交出人民滿意的答卷。
正確的認識來源于實踐,科學的決策來自實際。只有從客觀實際出發,遵循客觀規律,才能作出科學的決策。毛澤東同志指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決策都應在調查研究之后,都應建立在對真實情況、客觀規律準確把握的基礎之上。
明宣宗時期,蘇州知府況鐘剛到任時,首先嚴懲當地的貪官污吏。他曾做過多年的官衙辦事員,熟悉奸吏勾結地方豪強做壞事的各種手法。因此,他沒有一開始就發號施令,而是靜心觀察,了解情況。頭一個月里,他不動聲色,皇帝的詔書也被他藏起來,以免打草驚蛇。奸官滑吏們也在摸新知府的底。第一天坐堂,吏員們就送上一大堆卷宗,讓他審閱。有的是疑難雜案,有的是做過手腳的舞弊案,況鐘裝出糊涂的樣子,一一詢問他們,這件該怎么批,那件又該怎樣辦,并依照他們的意見,簽押辦理。但他都逐件記下,什么人什么主張,并作秘密調查。一個多月后,況鐘升堂,突然命令立刻召集府中官員和屬吏,又請來了地方上的長老,當眾宣讀了皇帝的詔書。接著就一個個地當堂問話:“張三,你哪一天收了誰誰多少兩銀子,將他的仇人誣陷下獄。”“李四,你又在哪一天私放了一個罪犯,得到多少骯臟錢……都有沒有這些事?”這些平時欺上瞞下、目無王法的貪官污吏,個個被問得膽戰心驚,呆若木雞,多數不敢分辯。個別膽大的還想狡辯,況鐘取出他的記錄,指出他在某件事上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在另一件事上又是怎么阻撓知府辦案的,證據確鑿,難以抵賴。況鐘當堂處死了六個罪大惡極的奸吏。他的雷厲風行的行動,對貪官污吏形成強大震懾。
還有,當時蘇州的田賦很重,全國一年夏秋兩稅的總數是三千多萬石,蘇州一府七縣就要收二百八十一萬石,近十分之一。這是朱元璋在明初定下的懲罰性賦稅,已經非常不公平。可是當不堪重負的農民逃亡之后,他們留下來的稅額,卻加在沒有逃亡的農民身上,農民的賦稅負擔越來越重。況鐘經過細致的調查和統計,奏準朝廷,減免了全府官私田租共一百六十多萬石、欠稅七十萬石,進而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朝廷實際收到的賦稅反而有所增加。可以說,況鐘作出減免賦稅的正確決策,就是建立在他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的。
領導干部必須自覺地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行認真而不是敷衍的、周密而不是粗疏的調查研究,努力掌握第一手材料和最可靠的信息,并對之作出必要的分析與研判,點面結合、解剖麻雀,了解掌握真實情況,然后再進行決策定奪。調研切忌一刀切、表面化,堅決防止為調研而調研,對調查了解到的真實情況和各種問題,堅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報喜又報憂,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力量和智慧是有限的。領導干部只有依靠集體的力量和群眾的智慧,才能做到掌握情況全、決策站位高,進而作出科學的決策。
歷史上,朱元璋很注意聽取一些有學問的讀書人和老百姓的意見。一次,他在打和州之前,定遠人李善長來投奔他。他聽說李善長善于計謀,便誠懇地問:“李先生,目前天下大亂,怎樣才能太平呢?”李善長答道:“秦朝時候也天下大亂。出身亭長的漢高祖氣量大,能容人,所以很快就統一了天下。將軍能學習漢高祖,定當成就大業。”他認為李善長的話很有見地,認真地照著李善長的話去做。朱元璋也認真聽取老百姓的意見。打進和州城的時候,幾個老百姓來向他哭訴。一問,知道從滁州跟來的部分將領流寇習氣很重,竟縱容部下搶劫百姓的財物,還擄掠婦女,濫殺無辜。朱元璋很生氣,當即召集眾將領訓話,說:“我們起兵是為了推翻暴政,安定民生。你們公然搶人家的婦女與財物,與盜賊有何區別,怎能得到民眾擁護?”他下令將所有搶來的婦女、財物,立即歸還老百姓,并嚴懲了違犯紀律的將士,深得群眾擁護。
科學決策要求廣開言路、廣集民智、廣納良謀,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決策的積極性,有效防止“一言堂”和隨意性。我們知道,群眾中蘊藏著豐富的智慧和力量。聽民意、集民智,就是要在決策過程中走好群眾路線。特別是對于那些專業化程度比較高、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項,注意傾聽專家學者、基層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尤其是不同意見乃至反對意見,這樣有利于我們作出科學決策。要根據實際情況,擴大決策事項的公眾知情權和參與權,強化監督,增強決策的透明度。同時,要及時跟蹤評估決策落實的效果,做好決策落實情況的反饋收集,適時適度進行調整,力爭發揮決策的最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