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葉柳 孟偉
2000多名注冊志愿者,人均志愿服務236小時;先后發起30多個項目,其中2個項目獲國家級表彰、10余個項目獲省級表彰……十幾年來,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助力微夢公益協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公益答卷。
協會發起于2008年,2012年6月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并成立黨支部,2018年成為率先將黨建寫入協會章程的公益性社會組織。自協會黨支部成立以來,始終堅持“黨建+公益”模式,持續激發黨建工作活力,引導志愿者爭做公益先行者和倡導者,吸引越來越多的黨員群眾走上志愿服務之路,用愛心催開了一朵朵夢想之花。
“出門請戴好口罩”“請保持一米線距離”……一句句溫暖善意的提醒,回蕩在響水縣的大街小巷,來回穿梭的“黃背心”,成為疫情防控志愿服務隊伍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在協會黨支部號召下,協會已經組織了近2000人次志愿者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中。
聞令而動,帶頭沖鋒,協會中的黨員志愿者始終沖在疫情防控一線。“敲門行動”信息登記、居民信息電話核實、核酸檢測現場支援、給滯留在高速卡口的貨車司機送上愛心禮包……從早到晚,一刻不停,遇到不理解、不配合的群眾,志愿者們還要耐心做好思想工作。“雖然忙得連午飯也顧不上吃,還可能受一些委屈,但從沒有人抱怨或放棄。”協會常務副會長、黨支部副書記肖運兵說。
建強協會黨組織,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是這家公益協會充滿凝聚力和正能量的“密碼”。協會創始人兼第一書記吉旺在本職工作之余,他幾乎把全部時間都花在了公益事業上,帶著協會一步步從小到大。肖運兵是一名退役軍人,經營著一家小公司,疫情期間為捐贈防疫物資,他一次次拿出自己的“私房錢”。結對幫扶處于困境中的兒童,黨員志愿者全員參與,從2013年開始堅持至今……
“哪里有需要,黨員志愿者一定會第一時間站出來,他們不計報酬,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也要來參加志愿活動,一言一行讓我深深感動。”加入協會不到半年時間,志愿者林媛就向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黨員帶頭爭做“公益先鋒”,其他志愿者緊隨其后,也吸引了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參與進來。“這個組織真棒!”3年前,建筑工程師陳軍經朋友介紹,參加了協會組織的公益活動,在感受到黨員的身先士卒后,他義無反顧地加入了協會。在他的影響下,兩個女兒和身邊親友也紛紛加入了協會。看中協會黨支部強大的凝聚力和為民服務的公益理念,從海外歸國的企業家羅睿軼也加入進來,還擔任了協會第三屆理事會會長,積極為協會出錢出力。
機關干部、公司職員、企業老板……在黨建引領下,協會的志愿服務隊伍不斷壯大。如今,協會已擁有包括7名黨員在內的專職工作人員11人,兼職工作人員21人,注冊志愿者超過2000人,其中65%都是黨員。
公益活動必須緊貼群眾需求,實實在在為他們解難題辦實事,這是協會黨支部確定的發展方向。
在小尖鎮張集中心社區,周末和節假日免費開放的“助力成長屋”是留守兒童的樂園。這里有大量圖書可以借閱,還有志愿者輔導學習,陪留守兒童一起做游戲。“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來這里的每一天都很開心,以后我也要當志愿者。”一名留守兒童說。
響水縣是人口流出大縣,留守兒童、孤寡老人多,協會黨支部組織志愿者開展調研,摸清群眾需求,尋找志愿服務的落腳點。小黑板、小飯桌、亮晶晶、樂悠悠、康寶寶……一系列活動接連推出,給眾多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送去了溫暖和關愛。
如何讓更多群眾更方便地獲取志愿服務?在協會黨支部的帶領下,協會積極創新聯系服務群眾的載體,開通400電話服務熱線。群眾有需求,打個電話即可,能不能得到服務、何時提供服務甚至誰來服務,在電話中都可以得到確切的答復。乘著新媒體的東風,協會陸續開通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等,打開了一扇扇公益理念的傳播窗口。
隨著項目和活動越做越大,協會黨支部又開始探索提升志愿服務后勁,讓公益理念落地生根。
智能機器人能歌善舞,免費閱讀點提供多種報紙雜志,市民還可以把家中閑置的書籍拿來交換,環衛工人能夠免費歇腳喝茶……響水縣城中心最熱鬧的商業區,一座小小的“水滴驛站”時常吸引路人駐足,驛站雖小,卻處處散發出公益氣息。
這是協會黨支部設立的有形志愿服務站點之一。為了讓公益活動效果更持久,自2014年起,為周邊群眾提供便民服務的“助力加油站”、針對志愿者服務培訓和體驗的“助力公益發展中心”等一批有形志愿服務平臺陸續建立。2018年,協會黨支部又將“助力加油站”升級成“水滴驛站”,引入第三方機構,植入自我造血功能。“入駐機構每賣出一杯奶茶,就向協會捐出1元錢用作公益經費。”協會秘書長施佳樂自豪地介紹。
有了實體的“家”,能夠自我造血,公益項目、活動不再“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協會聯系服務群眾進入常態化,特色品牌越擦越亮。
隨著名氣越來越大,社會各界捐贈的衣物越來越多,協會亟需一個可以囤積衣物的空間。經過四處尋找,響水縣的一家物流園進入了協會的視線,黨員志愿者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聯系了相關負責人,對方爽快答應,很快就幫著解決了一處用房。
“很多企業、單位不缺資源,也想為公益出一份力,只是缺少對接的平臺。何不發揮協會的專業優勢,把這些資源鏈接起來,放大公益的輻射效應,為群眾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志愿服務呢?”一番討論后,協會黨支部統一了思想。
2013年起,協會黨支部積極對接高校,廣泛發動暑期返鄉大學生參與本地公益服務,打造了“青春微夢夏令行”項目。大學生志愿者到“助力成長屋”為留守兒童開展素質能力提升培訓,帶著孩子們四處參觀游學,領略大自然的美景、體驗科技的奇妙、了解偉人的豐功偉績……項目為大學生志愿者提供了奉獻力量、提升自我的平臺,受到大學生的熱捧。
“不僅能在關心關愛留守兒童中實現自己的價值,還鍛煉了自己組織活動的能力,讓我在學校時能脫穎而出。”參加活動的大學生志愿者許偉琪由衷地說。
9年來,協會已與鹽城工學院、鹽城師范學院等省內外8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先后聘請50余名國內外有影響力的企業家、高校專家學者和公益名人擔任活動導師,吸引了5千余名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為近500名特困學生捐資捐物,幫助了近千名群眾實現微心愿、微夢想。
黨建引領,暖流匯聚,愛心升級。截至目前,已有遍布國內外的126家企業、公益機構與協會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100多家企業、商家通過協會捐獻物資累計價值超過200萬元。在協會黨支部的示范引領下,響水縣公益服務力量不斷壯大,“義工協會”“紅燭公益協會”等10多個公益性社會組織陸續組建,公益理念在更多人心里深深扎根,為這座小縣城增添了一抹鮮亮的公益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