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兵
對領導干部來說,干出政績是正當追求。但決策用權、謀劃發展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心明眼亮算明白賬,提高政績的“含金量”。
在企業經營中,企業必須講求成本控制,否則就會在市場中失去競爭優勢。同樣,手握公權力的領導干部,如果不顧成本代價幾何、民意所向怎樣,片面追求所謂政績,結果往往事與愿違。比如,一地的發展資源是有限的,向發展要成績,就必須統籌好經濟發展與民生需求,衡量好眼前利益與未來空間。不能不計成本,只顧短期漂亮數據,卻給長期發展留下隱患。
不計資源成本,竭澤而漁式地發展,可能導致資源被浪費,發展空間也被限制;不計生態成本,盲目上項目、擴產能,生態環境的賬要還上沒那么容易;不計民生成本,只圖數據漂亮,損害群眾利益,這樣的發展既沒有質量也沒有后勁;不計歷史文化成本,一味拆舊立新,這樣的發展只會令群眾反感、被歷史遺棄。寅吃卯糧,拆東墻補西墻,“解決一個問題,留下十個遺憾”等,種種片面追求政績的行為,長遠來看得不償失,群眾也不買賬。
真正的政績,應當是經得起群眾、實踐和歷史檢驗的實績。政聲人去后,那些被群眾長久記掛在心間的好干部,無一不是為了群眾利益盡心盡責、長遠謀劃、無私奉獻。“四有”書記谷文昌率領東山人民苦戰十幾載,筑起綠色長城,讓海島換了天地,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以“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帶領干部群眾整治內澇、風沙、鹽堿,讓蘭考大變樣,立起了一面黨員干部的光輝旗幟;“樵夫”廖俊波“背石上山”,苦干實干,留下“政和質量”“俊波速度”的佳話!
領導干部要干出實打實的政績,就要把功夫下在日常,多到基層走走,對社情民意乃至當地的歷史人文風俗心中有數;決策時不能閉門造車、拍腦袋,必須深入調查研究、組織科學論證,充分考慮社會承受度和影響;上馬項目必須考慮實際需求、市場前景和資金能力,多聽聽干部群眾意見。如此,才能避免出現急功近利的“政績”、不切實際的“政績”、違反規律的“政績”,干出群眾滿意的“高含金量”政績。
群眾心里有桿秤,干部心里要有本賬,這是必須算清楚的政治賬。領導干部把為民造福作為最大的政績,孜孜以求,真正把好事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就一定能創造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