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雨
(黃河交通學院,河南 焦作 454950)
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促進創新成果加速轉化,能夠驅動我國農業經濟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我國作為農業大國,高度重視農業經濟建設。各地政府在引導農業科技創新、推動農業金融發展進而提升國民收入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要想縮短我國農業經濟與發達國家經濟之間的距離,必須要重視農業科技創新。
穩定且充足的資金支持以及有效的風險防范預案是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的必備基礎,而健全的農業金融制度、完善的農業金融體系以及多樣化的農業金融服務項目能夠顯著降低農業科技創新風險,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農業金融發展是農業科技創新的保障力量。完善農業金融體系,提高農業金融服務水平,解決農業金融存在的不足之處,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助力,有助于實現農業現代化。
大力發展農業金融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現代化發展。具體來講,農業金融發展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借助金融機構健全的投融資體系,通過銀行、資本市場與風險投資等手段,可以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充足且穩定的資金保障。在各種政策性農業金融投資導向下,相關政府部門將財政與金融手段有機整合,通過優勢互補,不但能夠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投資力度,而且能起到號召作用,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加入,在良性循環下為農業金融市場的投融資體系帶來充足的資金。
結合以往工作經驗來看,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存在一定的挑戰與風險。不管是前期農業科技創新研究,還是后期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都需要進一步完善風險保障體系,而保險顯然能夠成為風險保障的承載體。面向農業科技創新活動,出臺針對性的經濟補償體制和資金融通機制,能夠最大可能降低農業科技創新項目失敗造成的損失。可見,完善的金融風險保障機制能夠有效轉移農業科技創新后續可能出現的民事賠償責任等一系列風險。
農業科技創新受到自然環境、生物特性等因素的影響,難以預估對消費者造成的影響。因此,研發機構應當提前預防可能出現的高額民事賠償,依托完善的風險保障機制降低此類風險。
不同的農業科技創新項目性質有差異,需要投入的資金及面臨的風險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充分發揮信用擔保的效用和正確引導農業科技創新投資顯得尤為必要。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專門成立了農業科技創新信貸風險擔保基金,希望鼓勵更多資金流向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良好的農業科技創新項目。在對農業科技創新項目風險展開評估時,應當將經濟補償集中于風險大、市場潛力大的項目。對于信用擔保機構而言,要根據農業科技創新項目的技術先進性、市場反饋等因素,構建完善的風險防范、風險管理機制,確保擔保風險盡量分散與轉移。
隨著農業改革的深入以及互聯網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廣泛應用,我國進一步提高了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關注度,通過優化生產力、土地、資本等資源配置,為農業金融發展打牢基礎。各項“三農”文件的出臺,表明了政府優先發展農業的決心,也使農業發展得到了更多財政支持。此外,農村土地流轉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土地資源實現合理調配,為農業金融發展提供了政策及物質層面的保障。
移動互聯網技術已滲透農村經濟發展建設中。科技部門與農業部門投入了大量資源,將高科技與農業生產全面整合,大大提高了農村信息化水平。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善,為農業金融發展提供了支撐。
粗放式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下,農業經濟效益不高,農民風險意識差,難以實現增產、增收的目標。現代化農業生產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否則將無法形成規模化生產。考慮到現代化農業市場對資金和金融產品的需求,農業金融發展具有可行性。
一直以來,我國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存在總量偏低、力度不夠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均與農業金融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因此,有必要對我國農業金融發展現狀進行深入剖析,認清其存在的不足之處。具體來講,我國農業金融發展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當前,我國農業金融發展中存在資金總量和機構數量不多的情況,致使農業金融發展規模、結構等存在諸多問題。目前,各大商業銀行、金融機構雖推出針對農業、農村、農民領域的貸款業務,但相關業務不夠完善、細化。
目前我國農村信用合作社僅有數萬家法人機構,未形成健全的金融覆蓋網絡。盡管近些年我國農村信用合作社發展快速,但金融結構相對單一,農業金融產品研發及推廣尚未全面鋪開。我國金融機構主要分布于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與主要城市,出現明顯的城鄉發展失衡與區域布局失衡情況,導致許多農民面臨“貸款無門”的困境。
金融改革推進過程中存在農業金融機構服務弱化明顯的情況。商業銀行對“三農”關注不多,小型金融機構無法支撐起拓展農業經濟領域的作用,從而導致當前我國眾多農村地區存在農業金融服務空白的情況。商業性質的保險、證券、信托等金融機構及相關業務在農村難覓蹤影。在我國西北部大部分農村地區,正規金融機構往往只有農村信用合作社。
目前農業金融機構對農業金融風險的把控過于嚴苛,不但會延長貸款審批周期,對貸款實施終身追究制,提出了信貸資產“零風險”規定,而且對新增貸款提出較高的收息要求。在嚴苛的風險把控制度下,并無激勵機制予以補充,導致信貸人員沒有動力主動宣傳與推廣相關業務,導致農業金融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難以發揮。
辦理貸款需要各種證件,而這些證件的附帶費用非常高。第三方中介收費高,無形中抬高了農業企業融資的成本以及金融機構處理抵押物的成本,延誤了最佳融資時機,弱化企業資金流動性,從而難以發揮出農業金融機構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科技為農業經濟現代化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也給農業金融發展帶來了與時俱進的互聯網平臺。在當前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需要將高科技與農業金融有機結合,從而為農業生產發展提供更便捷的服務。
隨著互聯網技術應用日漸廣泛,開網店的投資成本非常低,為農產品銷售拓寬了渠道。線上支付全面普及,極大便利了農村金融交易。基于線上支付誕生的農業眾籌模式意味著在交易前如果出現生產資金不足的情況,可通過交易平臺號召消費者提前支付款項,解決生產中的資金問題。對于從事大規模農業生產的農戶而言,眾籌模式能夠提升農業金融服務水平,降低生產風險。
為進一步推動農業經濟快速發展,政府部門應當采取各項手段刺激農村內部消費,從而穩定農村居民收入及消費水平。在電子商務平臺穩定發展的今天,農業產業資源不斷增多,出現了眾多全新的促銷手段。其中,“線上搶購,線下體驗”模式是地方政府與農業金融支持的促銷方案,能夠實現多個投資方與同個生產商的合作,優化農民收入結構。應完善農業金融管理體系,對平臺加以約束,增強人們消費意識,保障農業金融健康發展。
移動互聯網時代,網購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方式之一。互聯網平臺日漸完善,讓農業金融有了與互聯網結合發展的基礎。當前,資金依舊是農業科技創新的阻礙。網貸融資能夠為農業貸款提供便利。網貸融資在互聯網平臺進行,但同樣需要經過申請、審批、交接等流程,申辦過程需要兩次審核,具備一定的安全性。網絡平臺產生的不良貸款,也需通過法律渠道解決和委托相關部門清收。
基于互聯網形成的農業產業鏈是對供應鏈的創新。互聯網平臺能夠將農業產業鏈與企業有機整合,讓農業生產經營者與企業實現共同分擔利益、風險,構建全新的農業金融服務模式,妥善解決農業主體的融資困難。供應鏈的建立能夠實現農業金融與科技的整合。在供應鏈中完成生產、銷售、回款全過程,借助網絡平臺的監督管理作用,使供應鏈的運行效率得到保障。
立足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發展視閾進行分析,發現加大農業金融扶持力度尤為必要。同時,針對我國農業金融發展存在的不足,必須聚焦農業科技創新項目,創新農業金融投入機制,培養農業金融管理人才,健全農業金融發展體系,通過各項措施的推行,助力農業金融市場逐步成熟,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充足資金,降低農業科技創新的風險。
國家對農業科技創新項目的投入,必須要有相應的農業金融體系提供全方位支持。從農業科技創新項目的立項、啟動到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都需要金融系統的良好運作與鼎力支持。
除必要的政策性投資外,還需要全面調動社會資金注入到農業科技創新領域,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資金保障水平,解決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有了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的支持,一方面會不斷提升農業金融機構融資總量,另一方面會對金融投資形成有效促進。結合多年來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的投資經驗可知,合理調配科研經費投入結構至關重要。需要對基礎科研、科研成果應用、項目開發研究3 個方面的投入結構進行優化,改變農業金融領域“重引進、輕消化”的現狀。
目前我國農村市場中,農業金融業務開展情況不太樂觀,必須有更多農業金融管理人才進行市場開拓與管理工作。結合過往經驗來看,不管是農業金融產品及服務項目的開發,還是農業金融市場的管理維護,都需要足夠數量的人才作為基礎。通過對農業金融發展現狀的分析可知,必須重視對農業金融管理人才的培養。面對當前金融產品、服務需求日漸提升的農業市場,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業務開展必須有足夠數量的人員進行宣傳、推廣與輔助操作。政府部門要開展相關人才培養工作,采取必要的激勵措施,加速農業金融人才成長。對于當前農業金融從業隊伍,要重視在職培訓與經驗交流,全面提高農業金融從業者的能力。
要進一步健全農業金融發展體系,可從深化金融機構改革、促進金融服務創新等方面切入,同時要關注農業金融發展環境的優化以及農業信貸支持體系的完善。要對農業金融整體框架進行合理搭建,也要進一步整頓非正規金融市場。對于民間融資,要以相關制度約束,促使其合法發展。
在經濟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許多農業信用合作社逐漸發展成了農村商業銀行。基于原有的村鎮郵政儲蓄銀行,在村鎮、縣域等區域設置營業網點,功能定位非常明晰,將農村社會閑散資金予以聚集再以貸款方式回流至農村。
政府可通過政策引導及制定法規的方式,強調國有商業銀行創新,要求銀行開發更多引導農業科技創新的金融服務項目及產品。政府部門可出臺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政策,鼓勵更多社會閑散資金涌入“三農”領域,為農業科技創新帶來資金支持。金融機構向“三農”領域提供的貸款應當適當降低要求,特別是對農業科技創新項目的信貸,要踐行特定的優惠政策,以此鼓勵與引導農業創新。對農業科技創新項目所屬機構與企業,應當給予貸款擔保、貼息或稅收優惠等政策,通過政策優待進一步優化農業金融發展環境,實現信貸支持體系的有效完善,促進更多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現階段,我國農業金融市場正處在高速增長階段。通過對全國各地農業經濟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發現各地在農業金融政策、制度及服務項目等方面均存在差異。我國農業金融市場存在資金總量不足、金融機構服務弱化以及金融風險控制嚴苛等不足。一方面,需要立足農業科技創新視閾,推行農業眾籌、線上搶購線下體驗、網貸融資等創新型農業金融發展模式。另一方面,要明確更新農業金融投入機制、加強農業金融人才培養、健全農業金融體系的發展方向,促使農業金融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科技創新,推動農業生產力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