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組軒
全省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中位列第一等次,蘇州市農業農村現代化考核中名列前茅……2022年以來,江蘇省常熟市“三農”工作喜訊不斷。這都得益于近些年來常熟市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搶抓數字化發展機遇,推動鄉村振興邁上新臺階。
常熟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耕地面積達62.5萬畝,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處于江蘇省的第一方陣。在數字化賦能鄉村振興的浪潮中,面對龐大的農業體量,常熟第一時間設定發展目標:“十四五”末,建成省市級數字農業農村示范基地15家,農業信息化覆蓋率超過75%,農業電子商務銷售額達到20億元,村級益農信息服務社長效運行比例穩定在90%。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常熟的做法是:推動市、鎮、村三級黨委切實扛起主體責任,合力推動數字鄉村建設。
在2020年11月入選江蘇省首批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后,常熟便建立由市領導掛帥的領導小組,委托專業機構調研,編制常熟智慧農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等,總結出一套農田信息解決方案,并以此為支撐點,逐步打造數字鄉村“常熟模式”。
“數字鄉村建設,重點是基層干部要有數據思維,難點是打破基層處理數據時出現的數據時差、信息孤島等藩籬。”董浜鎮黨委書記朱曉峰說。因鎮各職能部門數字化意識和運用能力不足、市級部門主動公開數據意愿不強等原因,“數字鄉鎮”董浜應用試點建設初期推進緩慢。鎮黨委專門成立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牽頭協調市鎮兩級各部門工作,并落實周例會、部門會商、工作動態發布等制度,形成建設合力。
在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最關鍵一環在基層黨組織。2021年5月,蘇州市農業農村局青年干部黃裕飛擔任常熟市辛莊鎮雙浜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后,他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更好引導村民自治,提升鄉村治理水平。黃裕飛依托金融機構引進相關企業,協同村“兩委”及其他鄉村組織參與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進程,打造了基地出租戶信息登記、動態智慧積分、“隨手拍”等多個鄉村治理應用場景,切實提高了治理效率。
在三級黨委齊抓共管下,常熟數字鄉村建設駛上快車道。
踏上數字鄉村建設的賽道,如何讓各級黨組織跑得又穩又快?常熟始終把加強帶頭人隊伍建設作為基層黨建的“一號工程”,以推動專職化管理為抓手,注重源頭培養,有效構建起具有常熟特色的村黨支部書記全鏈條管理制度體系。
設計一系列培訓課程。常熟舉辦海棠講壇·WEB課堂暨第8期年輕干部能力素養提升班,首期便確定“鄉村振興”的主題,邀請行業專家、學者圍繞數字農業和數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進行授課。在培訓中,市農業農村局改革發展科科長高蓉拓寬了思路:“我們應該在數字鄉村的扶持政策制定、‘三農’重大項目的數字化管理、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的‘云共管’等方面加強實踐、大膽探索。”
培養好一批后備干部。常熟創新實施“海棠蓓蕾”培育工程,力爭通過2—3年培養一批“85后”“90后”優秀的村黨組織書記。最近,常福街道中涇村黨委副書記黃海榕在選拔中脫穎而出。黃海榕汲取與其他“海棠蓓蕾”交流中的經驗,結合中涇村實際,提煉出千村美居長效管理積分獎勵機制,并把這一機制集成在“云上中涇”公共服務平臺。“這不僅提高了考核評分的工作效率,也增加了積分管理制度在更多村莊推行的可能性。”黃海榕說。
搭建一個服務平臺。打開“海棠鋪子”線上平臺,貨架上擺放的王莊西瓜、董浜黃金小玉米、天狼月季等,都是有口皆碑的當地特產。近年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農產品滯銷問題,常熟市委組織部積極打造“海棠鋪子”線上線下服務平臺,帶動更多黨員干部帶貨助農,發揮黨組織優勢,凝聚起惠農惠企更大力量。
來到常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智能化玻璃溫室控制室,一張巨大的LED大屏幕映入眼簾。“后臺系統通過13種傳感器來監控溫室內的環境參數,遠程控制室內6種以上自動化機電設備,確保農作物健康生長。”工作人員介紹道。智能環控系統的運用,使勞動用工節約30%以上,生產效益提升10%以上。
農業變強了,村子變美了。從空中俯瞰莫城街道和甸村,大片的綠色將村落分隔成城市化小區,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2020年11月,和甸村啟動數字鄉村建設,第一件事就是在4個出入口設置了治安崗亭、安裝了視頻監控等。“有了這4道‘安全閘門’,大家感覺更放心更安心了。”村民鄒黎明說。
農民也更富了。古里鎮塢坵村探索“數字+水稻”綜合種養新技術模式,采用無人農機、水肥灌溉及食用農產品電子合格證等方式,切實提升了生產效率、品牌質量及畝均產出。村民嘗到了甜頭:種養結合土地的畝均收益可達6000元,羊肚菌畝均收益超2.5萬元。2021年,村級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達1927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萬元。
數字技術賦能現代農業、鄉村治理、公共服務等重要環節,數字化變革不斷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截至2021年底,常熟累計投入超5億元,涉農鎮(街道)已建成865個5G基站;大力推廣應用蔬菜生產智能化節水灌溉技術,僅董浜鎮就實現智能節水灌溉面積達5.2萬畝;全年線上農產品累計銷售額達35.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