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玲玉
(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6)
近年來,關于城鄉要素融合發展的問題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認為,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是城鄉要素應有的自然狀態。受城鄉二元體制和長期城市本位的戰略思維影響,我國城鄉要素融合中城市總是占據優勢,而農村長期處于“被動”地位。共享發展下城市的集聚效應仍舊明顯,城鄉之間要素流動不暢通,導致城鄉發展不平衡,影響城鄉融合發展的進程。因此,基于共享發展理念,建立健全城鄉要素共享體制機制,構建城鄉要素融合新格局勢在必行。當前,我國學者在城鄉要素融合方面的研究較多。
岳文澤等(2021)指出,要素融合是城鄉融合的關鍵樞紐,要以市場機制為制度核心抓手,實現“人—地—財”全要素自由流動。
蒿慧杰(2019)認為,城鄉融合發展離不開要素的流動,必須通過要素流動為農民創造機會公平和結果公平的條件。
涂圣偉(2020)認為,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是城鄉融合的首要特征,要素能否實現合理的市場化配置是推動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關鍵。在城鄉要素融合的進程中,不僅要通過生產力發展提供物質條件,還應制定標準化、公平性的共享體制,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應然和實然的統一。
劉合光(2022)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城鄉投資者雙方的利益保障和共享機制,以此鼓勵城市居民攜帶現金、技術、資本到農村發展農業項目,促進各類要素更多流向鄉村。
以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城鄉要素融合和共享發展理念的價值契合。以城鄉居民公平發展獨特視角,有的放矢地將共享發展理念用至城鄉要素融合發展的實踐中,對于深化城鄉要素融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研究從共享發展的視域下分析城鄉要素融合發展的問題和路徑,從而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和思路。
城鄉融合發展的內在要求是要素融合、共享發展,最終實現城鄉居民共同富裕。城鄉要素融合不僅體現在人口、土地、資本、信息等要素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更蘊含著以城鄉居民為中心、彰顯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實現要素融合需要破除城鄉藩籬,堅持城鄉共享發展,促進城鄉之間要素合理流動,切實保障城鄉居民合法權益。可見,以共享發展理念為指導,加快城鄉人口要素自由流動,激活城鄉要素有其內在的必然邏輯。
要素層面的城鄉融合深刻體現著城市與農村的共享性。
從主體來看,人口要素是城鄉要素中最活躍的部分,融合的關鍵在于城鄉之間人口流動的體制是否完善。實現人口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打破傳統城鄉二元結構下農村人口外流、城市人口“爆炸”的配置模式,共享發展視角下公平性和共享性的要求,成為城鄉融合過程中人口要素重新配置的基礎。
從條件來看,土地要素是構成城鄉要素融合發展的重要因素。土地要素融合的基礎在于發揮城鄉土地各自的最大優勢和價值,以城鄉共享發展、公平競爭為訴求形成合理的城鄉土地要素配置,實現土地資源的共享和共治。
從動力來看,資本要素在城鄉關系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維持城鄉經濟穩定發展的動力源泉。資本要素融合發展需要突破地域限制,建立在城鄉要素共享原則上的財政資金投入公平,保障城鄉主體共建、共享、共治,由此構成城鄉資本要素融合的必要條件。
從渠道來看,信息要素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新型生產要素,呈現出城鄉要素在融合發展中的新趨向,依靠互聯網技術,聯通城鄉各終端用戶,以平臺形式暢通信息要素的平等流動,避免城鄉居民信息層面的“斷層”,是以信息共享為核心的城鄉要素融合發展的根本途徑。
城鄉要素在類型、規模、結構等方面存在差異,造成了城鄉在性質和功能上的不同,構成了城鄉地域系統出現不同的發展態勢,城鄉要素的組成與流動深刻影響著城鄉地域系統的發展,關系著城鄉融合能否成功。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我國城鄉融合發展進程中共享意識較弱,要素融合發展機制共享落實不到位,要素偏向城市,城鄉要素未能實現真正共享。
人口要素是推動城鄉要素融合發展的主體,是城鄉最核心的要素,決定城鄉關系的存在和發展,人口的物質需求是人口在城鄉之間流動的根本動力。當前,我國出現的“黨政干部下鄉”“大學生返鄉創業”等現象,仍是政策主導下的城市反哺農村,沒有形成健全的人口要素流動的共享體制,未能從本質上推動城鄉人口要素自由流動。
首先,隨著城市經濟快速發展,農業大量剩余人口逐漸向城市轉移,農村居民逐漸市民化。同時,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城市服務業不斷興起,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善,相應地,城市的人口集聚效應更加明顯,農村人口持續不斷向城市“輸入”,從而在城市形成極大的磁場引力,吸引各種要素集聚。
其次,由于農業人口的大量流失,從事農業的人口不斷減少,農村出現明顯的人口“劣勢”,從而影響農業農村的發展,導致農業農村現代化延緩。在傳統城鄉戶籍制度的影響下,城市人口入戶農村與農村人口入戶城市的數量懸殊,人口要素共享體制不健全,城鄉人口轉移受限程度不同,造成人口要素融合發展緩慢。
土地要素作為城鄉要素流動的關鍵,在城鄉融合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作為城鄉要素實現共享的前沿陣地,著眼于土地制度建設層面,土地要素流動忽視城鄉一體化發展,導致土地資源在城鄉之間難以實現資源共享。
首先,城鄉二元體制下的土地要素流轉呈現“城市化偏向”,城市的土地通過市場機制交易,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形式自由,所受限制少,推動了城市的建設和發展。而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耕地必須以確保糧食安全為前提,土地流轉受到限制,特別是農村宅基地和建設用地的轉讓、出租等受到嚴格限制,農村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不足,城鄉土地要素無法實現共享,土地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其次,農村土地制度不完善,產權屬性阻礙城市人口、資金等要素向農村流動。土地既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又是聚焦生產要素的空間載體,吸引生產要素流入農村,最終都要聚焦到土地上。而農村土地權能存在不足,土地制度缺乏共享意識,對于在鄉村創業的市民來說,農村土地的產權屬性成為首要障礙,造成農村土地的流動受限、土地要素在城鄉之間流動有別的局面。即使農村地區的土地受到城市土地擴張的影響,但由于農村土地制度的固化態勢,城鄉土地要素融合進程十分緩慢。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給重工業發展積累資金,農村大量財政資金流向城市,并且迅速在城市形成了集聚。隨著市場化改革深入,城鄉經濟進一步發展,金融化又加劇了農村資金外流。資金是城鄉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在農村資本流向城市的情況下,資金要素單向惠普城市,農村地區經濟滯后于城市,造成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影響城鄉要素融合。
首先,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農村要發展必須通過產業升級來吸引資金流入,而長期以來在城鄉二元體制背景下城市發展迅速,農村資金通過財政系統流入城市,農業發展缺乏充足的動力,農業發展遲緩,久而久之,資本要素在城鄉之間流通不暢通,資本要素在城鄉無法實現共享。
其次,資金主導下的農村金融機構發展薄弱,農村金融機構成為影響“三農”發展的重要因素。受歷史和市場機制等因素影響,城市天然獲得比農村更多的資金投入,具有更加完善的金融機構,城鄉之間金融服務不均衡,造成農村要素源源不斷流向城市,農村較少獲得城市的生產要素,導致農村在接受要素方面的能力有限,即使接受了資本要素也面臨著如何將資本要素轉化為其他要素的問題,周而復始,城市資金要素對農村地區沒有流入意愿,進一步限制了資本要素在城鄉之間共享。
在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下,城鄉信息要素融合發展的必然趨勢毋庸置疑,特別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更應該通過信息要素賦能農村,為農村提供新的發展機遇并實現發展增速。但是,由于傳統要素流動不暢,城鄉信息要素共享平臺不統一,城市和農村在信息數據要素方面的流動也存在較大差異。
目前,農村網絡基礎建設相對薄弱,農村信息要素不具備流動性,城鄉之間的“信息鴻溝”仍然存在,特別在偏遠地區,“科技下鄉”方面力度欠缺,城鄉信息要素共享缺乏物質條件。從主體角度看,農民文化素質較低,信息服務接受能力較低,對信息數據的甄別能力較弱,容易導致對信息數據接收出現誤差。同時,受農村地區信息數據要素發展的局限,搭建城鄉信息要素共享平臺的難度大,信息要素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的公正性難以維護。
流動意味著活力和生機。要素在城鄉之間的雙向流動能夠激發城鄉發展活力,推動城鄉要素融合發展。推動城鄉要素合理、有序流動要在共享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深化城鄉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提升城鄉要素配置的效率、增強城鄉要素間的協同聯動,促進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
推進城鄉要素市場化改革,是加快城鄉要素融合發展的重點問題,要圍繞共享發展,破除阻礙要素在城鄉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擴大要素市場化配置,在城鄉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市場,實現城鄉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在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時期,必須以共享發展為指引,深化城鄉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城鄉之間不斷擴大市場配置范圍,使各種要素在城鄉之間煥發生機和活力,這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客觀要求。
首先,深化人口要素市場化體制改革,形成人口要素自由流動、資源共享的新態勢。隨著“十四五”的深入推進,我國農業轉移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城鎮化率持續提升,體現出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逐漸被打破,但從整體來看,人口要素流動流向單一。因此,在繼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同時,要保障城鄉居民共享社會權益,擴大城鄉公共服務范圍,鼓勵城鄉戶口雙向遷移,支持城鄉居民雙向流動。
其次,深化城鄉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我國城市建設用地高度緊張,農村由于產權制約、滯留了大量未開發的閑置宅基地和其他建設用地。基于此,要想解決城鄉土地資源問題,就要繼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動城鄉土地資源共享,使農村的閑置土地流動起來,轉化為城鎮有效的建設用地,使土地要素在要素融合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再次,深化城鄉資本要素市場化改革。以城鄉資本市場為切入點,提高資本要素對我國城鄉經濟的支撐能力,促使城鄉資本要素收益共享。豐富農村金融服務和產品供給,在農村地區建立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長效機制,使全社會的資本實現農村融通、城鄉共享。
最后,深化城鄉信息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機制。信息要素的市場化改革不同于傳統的生產要素,其依賴于科學技術創新的環境和適當的激勵機制。要促使農村地區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加快城鄉信息要素迅速市場化,推進信息市場發育,搭建城鄉融通的信息共享平臺,加強城鄉之間信息要素的聯系。
在推動城鄉要素融合發展中,必須激活農村要素,真正實現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推動農業和非農部門的生產率趨同,讓土地、勞動力、資本、信息技術等要素按照市場供求關系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實現社會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在共享發展理念下提高城鄉要素的配置效率,引導城鄉要素激發內生動力,實現城鄉要素自由流動。
首先,要以縣域人口流動為重點,通過提高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加快鄉村人才振興,為城鄉人口要素互動建立基礎。同時,要放寬人口流轉的限制,增強縣域人口集聚能力,迸發農村活力。
其次,加大農村固定資金投資力度,增加農村金融機構補貼。通過資本在城鄉的雙向融通,對農村地區增加財政投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補齊農村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短板,使城鄉居民共享發展成果。在共享的前提下加快形成農村金融完整生態,促使資本要素在城鄉之間創造便捷服務,提升資本要素配置效率。
再次,優化土地資源配置,統籌城鄉規劃建設。充分利用好土地資源,將農村地區納入城市輻射范圍,讓城鄉居民共享城市發展紅利。創建土地共享模式,用活、用好農村土地,科學規劃城市用地,使土地要素在城鄉規劃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最后,提高農村農業信息化水平,構建信息要素共享平臺。提升農民使用網絡信息和數據的技能,加快推進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農業網絡應用覆蓋率,發揮好信息要素資源優勢,通過共享信息載體,廣泛提高其他各要素在城鄉之間的配置效率。
要素在城鄉之間的協同聯動關系著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在鄉村振興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下,應進一步加強城鄉要素融合,引領城鄉共享發展,將要素流動的重心放在農村。同以往單向度流向相比,加強共享發展下城鄉要素的互動,并且更加接近融合發展,使農村優化配置要素的能力不斷提升。基于此,在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還要堅持以城鄉居民為共享主體,增強城鄉要素之間的協同聯動,保障城鄉居民共享要素高質量融合發展成果。
基于共享發展理念,以要素的協同聯動為方法實現城鄉要素融合發展,即要素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有助于推動城鄉要素一體化發展,加強城鄉之間的聯系。推動人口要素自由流動以改善城鄉收入差距,有助于帶動其他要素在城鄉之間的流動。土地要素在城鄉之間的協調利用在解決城市用地緊張問題的同時,還能帶動農村地區的發展,惠及城鄉共享發展成果。提高城鄉資本要素合作新模式,發揮資本要素協同配置效應,使城鄉融合發展得益于資本要素深度融合。完善城鄉信息數據開放共享機制,打造城鄉信息基礎共享平臺,推進城鄉公共信息有效整合、有序流動和共享。創新城鄉要素流動新模式,建立健全城鄉要素市場信用體系,增強城鄉要素的協同聯動,進一步推動城鄉要素共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