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華
(通遼市科爾沁區慶和鎮人民政府,內蒙古 通遼 028028)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技術已滲透到各行各業,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與生產模式。“互聯網+”是衍生于信息時代的創新形態,現階段逐步打造出依托互聯網存在的新業態,其中包含經濟、文化、教育、政治等多項內容。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作為第一生產力,是與每位國民息息相關的基礎產業。為了推動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要主動順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從現實情況出發,將“互聯網+”與農業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開辟新路徑的同時,創造出更多發展機遇與更大的上升空間。
“互聯網+”是衍生于新時代的嶄新經濟形態,其中所應用到的生產方式展示出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第一,“互聯網+”可以改進傳統的產業形態,使其向數據化和在線化方向發展。在“互聯網+”模式中,傳統企業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并且利用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開拓經營渠道,在網絡平臺為客戶群體提供個性化服務,彰顯自身核心競爭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附加值。
第二,“互聯網+”具有強大的信息生產力,可以有效轉變產業發展形勢與產業生產方式。信息生產力的最大優勢在于能夠根據產業的發展要求,促進規模報酬與范圍報酬穩定遞增。幫助企業在創新經營模式的過程中找到更多適合自身的生產方式,節約成本支出,提高經濟收益與社會效益。
第三,“互聯網+”依賴的是大數據技術與互聯網技術,因此可以幫助傳統行業盡快落實精細化運營目標。對現有資源予以優化配置,深入挖掘傳統行業模式無法順利配置的資源,增強產品體驗,實現情景定價目標。
第四,“互聯網+”是產業發展與服務的集合展示,在新舊模式相互滲透與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可以幫助企業盡快完成規?;a任務,有更多的精力為客戶提供定制化服務,保證經濟發展質量。
第五,“互聯網+”增強了傳統企業的創新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應對新時代的諸多創新性要求,在行業內嶄露頭角。
“互聯網+農業”的本質在于“信息化+農業”。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深入應用,對傳統農業經濟模式產生巨大影響。隨著農業與信息化的高效融合,信息資源的重要性已與傳統農業經營模式中的勞動力、土地以及生產資源相匹配?!盎ヂ摼W+農業”模式下,傳統農業正從產業鏈層面入手,重組原有的生產與經營模式,在整合現有資源的同時展現出更多能量。
“互聯網+農業”展示的是農業產業化向信息化發展的全過程。在未來的發展歷程中,農業產業化需首要解決社會化大生產問題,要通過正確的方式和渠道,從普通農民群眾的角度入手,找到家庭經營與行業市場之間的完美對接點,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有效解決增產與增收之間的現實矛盾問題。
隨著現代農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農業產量隨之增加,從而衍生出愈發突出的農業資源不足與環境污染問題。我國很多地區面臨著耕地資源緊缺與土地產量下降的問題,不僅直接影響了農業產量,而且限制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
土地資源的養護工作需要投入較多資金和資源,并且土地資源質量與糧食產量均會受農業廢料燃燒的影響。如果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進方案,就會污染農業灌溉用水,導致水資源緊缺問題日益嚴峻。
我國農業種植多以個體農戶為主,各地區農村土地資源分配制度存在一定的差異,衍生出農耕分散的局面。廣大農戶應用的耕種方式呈現出多樣化特征,無法最大化利用農業設備,增加了農業生產的成本投入。農村地區大量青壯年涌入城市,使得農村現有生產勞動力老齡化嚴重,導致優質勞動力向城鎮化與工業化方向傾斜,阻礙了農業生產效率的穩步提升。個別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生產和加工水平較低,基本的設備儲藏嚴重不足。地方農業交易市場的軟硬件設施不夠完善,制約了生產率的提高。
近年來,各媒體關于農產品安全問題的報道日益增多,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滿足基本衣食住行需求的同時,更加關注食品的健康安全問題。尤其是在現代社會的建設過程中,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一直是食品監管領域的重中之重。
受外界條件的限制,現有農產品質檢體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不僅要加大對食品加工與生產環節的監管力度,還要關注農產品銷售過程的流程檢驗,在保證農產品銷售水平的同時,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在“互聯網+”與農業經濟發展的融合過程中,雖然在國家政府與相關職能部門的督促下,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均得以順利開展,但受到傳統經濟發展與管理模式的限制,農業信息平臺的建設環節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通過深入了解可知,在部分農村地區,互聯網與農業發展仍然處于初級階段,面向基層群眾開展的推廣工作并不到位。另外,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網絡覆蓋范圍不夠廣泛,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業信息平臺功能的發揮。在這一形勢下,廣大基層群眾無法從農業信息平臺中獲取最新的信息數據,久而久之將會降低對“互聯網+”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參與積極性,使得關注度持續下滑。
在“互聯網+”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得到更多機遇。各項創新性任務需由優質人才負責落實,因此必須打造一支專業能力強且擁有先進創新意識的人才團隊。但事實上,現代農業經濟在發展與建設過程中面臨著優質人才極度匱乏的問題。
“互聯網+”農業經濟模式要求從業者不僅具備豐富的農業專業知識,同時還要掌握網絡推廣技術與網絡銷售管理方法。但就目前來看,現有的人才團隊雖然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但未接受過系統化的信息技術培訓,難以勝任“互聯網+”模式中的諸多創新要求。另外,農村地區的工作條件落后于城市地區,無法對高學歷的應屆畢業生產生較強的就業吸引力,阻礙了“互聯網+”農業經濟新模式的順利建設。
資金支持力度不足是阻礙“互聯網+”戰略目標順利實施的主要因素之一。農業經濟發展是一項漫長且復雜的系統化工程,對先進技術和優質人才的需求較大。這就意味著,整個建設過程都需要大量且充足的資金支持,以此完成基礎設施與農業信息平臺的各項建設任務。但由于我國各區域之間經濟水平不均衡現象較為明顯,因此很多農村地區面臨著資金匱乏的問題,減緩了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
在“互聯網+”戰略目標的指引下,新型農業經濟發展同傳統模式下的農業生產與銷售模式存在較大差異。農業經濟發展建設的最終回饋對象是廣大農民群眾,因此要從根源著手,積極轉變農民的生產思維。
在這一條件下,各級政府部門要利用自身的影響力,整合社會各界的支持力量,督促“互聯網+”戰略目標順利落實,提高信息技術在基層農民群眾中的影響力。唯有讓廣大農民群眾見證農產品銷售速度,并收獲更大的生產效益,才能使其主動參與到新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踐行隊伍中。
第一,通過多種渠道向農民群眾展示關于“互聯網+”戰略的各項信息,幫助他們精準理解“互聯網+”戰略與農業生產之間的內在關聯,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督促農民群眾盡快轉變思想觀念。
第二,隨著宣傳與推廣工作的持續推進,基層農民群眾的思想形態與生產狀態勢必會發生改變,從而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到“互聯網+”戰略目標的實現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要牢牢把握這一機遇,營造更為濃郁的農產品營銷氛圍,通過在線平臺擴大人才培訓工作的輻射范圍,通過真實案例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
第三,地方政府與相關職能部門要持續加大對“互聯網+”戰略任務的關注力度,為電商渠道與網絡營銷渠道的建立奠定基礎。通過自身的影響力提升“互聯網+”戰略在基層群眾中的影響力和公信力,同時打造符合地方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產業互動平臺,將與農產品生產、銷售有關的服務功能整合到一起。從基層群眾角度出發,幫助他們切實解決現實生活與生產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帶領更多農民實現致富目標,提高廣大農戶的生活幸福指數。
第一,重新審視現有農業生產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以此為切入點,合理利用智能技術精準干預農業生產過程。精準干預是指利用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智能設備以及相關監測系統,通過加設傳感器的方式,實時掌握農產品在不同階段的生長狀況。傳感器會將信息數據實時傳送到后臺控制中心,在作出數據分析后對后續生產予以精準干預,以此保證各項決策的合理性與可行性。以農作物為例,可以根據農作物的種植環境配置適合的傳感器,做好基礎準備工作后,傳感器將實時監測植物生長環境中的土壤濕度、光照情況、溫度變化、雜草面積以及病蟲害問題,并將這些信息傳送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的技術人員利用大數據技術精準分析信息內容,選擇最佳時機對農作物的生長情況予以精準干預,以此有效提高農作物的生長質量。
第二,為了突出精準干預的實施效果,要同步搭配相關軟硬件設施。其中,需要為農作物行業配備功能完善的物聯網測控體系,同時為畜禽魚行業配備先進的智能設備,以此發揮飼料定時投放、疾病診斷以及廢棄物回收等自動化功能。除此之外,要進一步擴大農業資料信息的搜集范圍,逐步完善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病蟲害資料、氣象資料以及自然稟賦資料,保證數據庫內容的完整性與準確性,提高對數據信息的分析能力。
4.3.1 構建電商平臺
在“互聯網+”戰略的實施過程中,應盡快構建電商平臺,促成農產品的網絡銷售業務。農產品具有“一短”特征,要根據當前的市場需求變化合理制訂電商銷售方案。受傳統訂單模式的影響,讓廣大農民群眾迅速接受新型營銷模式難度較大。因此,在做好基礎的技術普及與推廣工作后,要將工作重心放到電商平臺的建設方面。基于廣大農民群眾的農產品銷售要求,逐步完善電商平臺的各項功能。
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訂單農業逐步成為各地區備受關注的新型農業銷售模式。整個操作流程十分簡單,主要根據網絡訂單精準判斷市場產品需求變化,按照需求信息開展后續農業生產與交易活動。新型農業銷售模式能夠將農戶、企業以及消費者緊密結合到一起,農戶可以按照企業與目標客戶的實際需求完成農產品生產,以此實現農業生產與銷售活動的無縫對接,有效杜絕盲目生產現象。但由于訂單農業仍處于基礎發展階段,因此需逐步完善信息平臺的各項功能,精準解決技術問題,大力發展B2B 與B2C 等訂單模式。
4.3.2 實施網絡銷售
隨著各大網絡銷售平臺的迅猛發展,廣大農戶逐漸投入到電商模式中。網絡銷售平臺的輻射范圍較廣,只需將農產品相關信息上傳至網絡購物平臺即可有效拓寬偏遠地區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切實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個性化購買需求。
相較于傳統線下銷售模式而言,網絡銷售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不僅可以簡化中間環節、提高農產品銷售量,還能提高廣大農戶的參與度與經濟收益。當前網絡農產品銷售大致可分為以下兩種形式。
第一,利用淘寶、京東等購物平臺銷售農產品。此種模式可以幫助農戶直觀了解網絡平臺的銷售量,進而精準判斷市場需求變化。另外,由于第三方平臺的知名度較高,因此應降低農戶個人成本支出以及參與門檻。
第二,農業企業根據自身需求開發自有網絡銷售渠道,借助其他企業的營銷經驗打造個性化網絡營銷模式。此種方式不僅可以與消費者形成密切的互動關系,同時也能邀請廣大客戶參與線下體驗活動,有效發揮農產品的商業價值,利于農業品牌的創建。
在“互聯網+”戰略的指引下,脫貧攻堅戰已取得全面勝利。隨著推廣工作的深入開展,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通過互聯網平臺看到農業經濟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相信在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我國農業經濟建設將會愈加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