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小波
(青海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8)
麗水多山,存在著眾多的山區農村。與平地農村相比,無論是農業發展還是旅游業開發,山區農村都存在較為明顯的劣勢。山區農村大多處于偏遠地區,有些還需經過盤山公路才能到達。農村較小,農業種植更多屬于傳統農業,農作物基本靠人工種植,無法實現大規模、機械化作業。但也正因為山區農村靠山,能夠遠離城市的喧囂,很多城市居民愿意到山區旅游,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因此山區旅游業的市場潛力巨大。山區具有人工種植農產品、豐富的生態資源等特點,可引入適合山區發展的創意休閑農業,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優勢,通過多種形式開發展現原生的田園風光和本真的鄉村風貌。若能挖掘當地經典的紅色故事,實現紅綠融合的穩定發展,也能豐富山區農村的開發形式。因此,結合麗水山區農村的發展現狀和特點,利用當地現有資源,結合當前旅游服務業,從游客的休閑娛樂、走進鄉村、體驗農業等需求出發,創建自然與經濟和諧發展的新型山區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山區農村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
縱觀我國各地的休閑農業,已有學者結合當地產業園區的特點展開相關研究。郝育穎(2017)以河北省典型示范縣——館陶縣為例,王楠(2018)以泰安市道朗鎮里峪村觀光采摘園為例,顧普天(2020)以鄭州地區休閑農業為例,進行了相關研究。鋒琳和王靜(2020)以四川省雅安市的80 多個不同類型的休閑農業景區景點為例,進行休閑農業發展的探究。王蕾(2020)針對云南省創意農業發展優劣勢及存在的問題,總結探討了體閑觀光農業發展的新思路,促使了體閑觀光農業的更好更快發展。現如今,休閑農業也有多種不同的呈現形式。劉衛東(2019)以隆昌市為典型,分析了川中丘陵區發展休閑農業策略,認為可重點發展“種養+農業農村觀光+消費”“種養+休閑娛樂+消費”“種養+文化體驗+消費”3 種類型的休閑觀光農業。林雅彤(2020)提出農業應從單一生產功能向休閑旅游、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等多功能拓展,打造一個“休閑農業+文化體驗+高科技科普+創意教育+養生度假”的農業產業鏈。李洪深(2019)提出農業產業需將度假、養生、養老、運動、健康、醫養等項目結合,囊括食、住、行、購、游、娛這6 大要素。通過對現有相關文獻梳理發現,對休閑農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閑農業的模式探討上,但這些模式并不都適合開發山區農村,因此文章以山區農村為視角,探討適合山區發展的新形式。
麗水市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城市,各色各樣的山區農村較多,為了促進山區農村經濟的發展,可結合農村獨特的地形地勢、現有農作物種類,開發多種特色活動和項目產品,探究集多元化為一體的山區農村經濟發展模式。
山區農村背靠山,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合理開發農村周邊的景觀,打造一個獨具山區特色的旅游景點。山地若有流水的斷層或凹陷處,可開發一個天然的瀑布景觀;開發山區形狀各異的石頭景觀,增設村莊休閑觀光的地方。利用山上干凈、可直接飲用的泉水,開發一個水池,輔以自然、綠色、生態、健康的理念,可專門用來為游客提供飲用水,當然也可在水流較多的地方建造一個游泳池,池子里的水是天然的、流動的,也更能吸引游客前來體驗。借用山坡地形,可用較少的石料原料,建造較為堅固、耐用的滑梯滑道,同時增加其他一些娛樂設施,打造一個集自然景觀和現代娛樂為一體的山區旅游樂園,吸引游客。
由于山上的田地大多為一塊塊面積較小、數量較多的農田,大規模、機械化生產不適用于山區農村的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因而山區農業大多偏向于傳統的人工勞作。山上有較多的野生果樹,采摘果實基本都是人工,利用這一特點,可打造山區特色休閑農業。
2.2.1 打造種植體驗園
種植體驗園以種植蔬菜或采摘水果為主,主要目的是讓游客親身體驗種植和采摘農產品過程中的樂趣。山區農田可通過租賃的方式進行種植體驗,服務對象包括家庭、農林專業學生等有小規模種植需求的人群,這樣一來家庭中的孩子、農林專業學生能全程參與蔬菜生產的全過程,體會生產糧食的艱辛。有些山區農村一到豐收季節,就有大量的果樹可以采摘水果,如桃子、楊梅、橘子、柿子、野生獼猴桃等,基本要靠當地村民人工采摘,可將果樹開放給游客自行采摘。根據采摘數量來計算成交價格,既能滿足游客采摘的興趣,又能在不降低收入的前提下減少村民的工作量。
2.2.2 打造飼養體驗園
飼養體驗園以觀看和喂養家養動物為主,主要目的是讓游客親自體驗飼養家養動物的樂趣,如雞、鴨、豬、牛、羊等。大多數城市游客平日很少能接觸到家養動物,參觀飼養體驗園可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孩子對動物世界的認知。當然游客也能順道在當地購買一些需要的土雞蛋、土鴨蛋、肉制品等土特產。
2.2.3 打造農產品展區
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飲食文化,可利用當地特色農產品,開設特色產品展區。產品展區可設置在農村的大會堂、宗祠等地,作為展示農村文化的一部分。通過陳列當地特色農產品,展示農產品的起源和發展歷史、食用價值、制作過程,讓游客感受當地飲食文化,感悟農產品的傳統文化和魅力,提高對麗水美食的文化自信。
山區特色商業街非傳統的商業街,沒有過多的商家參與經營銷售,沒有過多的店鋪供游客閑逛挑選,更多的只是當地村民自己生產的產品,以當地特色的工藝品或農產品為主,如龍泉寶劍、青瓷、紅薯干、土爽面等。合理利用當地勞動力,現場手工編織或雕刻部分產品,如竹制品、編織籃、中國結、手工荷包等,會制作青瓷的村民也可開放制作青瓷的區域,游客可參觀瓷器制作的過程,也可選擇自己動手制作青瓷。村民自制的紅薯干、楊梅干、土爽面、腌制臘肉等土特產適當放在各家門口進行售賣,標注價格,供游客自行挑選。當然,在商業街內也可引入如漢服、旗袍租賃服務和攝影服務等,讓游客在大自然中享受拍照的休閑時光。游客在此可休閑、購物,盡可能讓游客感受到當地的風土人情和人文氣息。
山區村民本就生活在自然景觀資源豐富的農村,依靠種植瓜果蔬菜和飼養家養動物為生,打造種植體驗園、飼養體驗園、產品展區、商業街并不會影響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勞作,反而能為村民提供銷售、展示加工手藝的渠道,進而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
為了能長久發展山區農村,與其他企業、事業單位等開展長期合作是一個較好的選擇。經過合作,村民可以通過企事業單位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企事業單位可以在農村獲得一個穩定的供貨點或生產基地。
2.4.1 與企事業單位合作
根據農業產業園的產品類別,可分別與不同企事業單位開展合作,如種植的藥材可與醫院、藥房等達成定期采購的協議,生產的農產品及其農副產品可與批發商、超市等零售商達成長期合作,定向、定時、定期輸送山區農產品,實現雙方的合作共贏。
2.4.2 與高校合作
高校不同的專業有各自專業的特色,也有各自的需求,村民可選擇與高校合作,吸引教師進村為農村發展提供建設性意見。高校有些專業,尤其是高職院校,需要大量相匹配的教學場所,村民可為高校提供實訓場地,從而吸引老師和學生進村助農。
高校農林專業需要借助現場教學,才能展現出專業特點,提高教學成效。校內可耕種的土地面積普遍較少,甚至沒有,村民可與高校農林專業開展合作,創建農林教學區,既能為產業園帶來人流量和豐富的理論知識,也能為高校老師和學生提供實踐場所,實現校企的深度合作。
高校旅游類相關專業,也需要旅游景點進行專業的實操訓練。村民可與高校旅游類專業一起創建旅游業教學區,如導游專業,可讓學生負責旅游景點、展館等導游工作,既能解決山區旅游的部分工作,也能為學生提供實戰演習的機會。
高校營銷類相關專業,需要通過實際的產品售賣,才能感受、理解和掌握營銷技巧。村民可通過與高校營銷類專業開展合作,創建營銷教學區。村民提供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及農副產品,營銷專業學生可通過不同營銷方式,如線下銷售、線上銷售、直播帶貨等,協助完成產品銷售。
2.4.3 與麗水當地知名品牌合作
近年來,麗水市立足于自身的農業特色,相繼形成了如松陽的浙南茶葉市場、慶元的食用菌市場等專業市場,其市場規模和交易額位居全國同類市場前茅,成為麗水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同時,麗水農產品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如縉云麻鴨、姥姥家番薯片、百山祖香菇醬等,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大,進一步助推麗水農產品的銷售。山區村民可結合自身農業優勢和農產品特色,與當地知名品牌合作,由村民提供農產品原料,由品牌商進行收集加工,或者村民純手工加工的產品,如紅薯干、香菇干、梅干菜、果干等產品,由品牌方協助收集和最后包裝,以純天然、純手工、不添加防腐劑作為銷售亮點,配上制作過程的圖片和視頻,以多渠道進行銷售,實現雙方的合作共贏。
麗水是浙江省唯一一個所轄9 個縣(市、區)都是革命老根據地的地級市,革命歷史悠久,紅色資源豐富,有著濃厚的歷史背景和紅色文化,是浙西南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在政府的指導下,部分地區已完成了紅色旅游景點的開發,如麗水松陽的王村口鎮建立了革命紀念地、蓮都新屋南鄉建立了革命紀念館等。雖然麗水是紅色文物文化的資源大市,但在開發紅色旅游業進程中相對滯后,開發利用形式較為單一,大多表現為參觀、瀏覽、講解等環節,缺少供游客留念的紅色產品和回顧歷史的體驗項目,趣味性不夠,吸引力不強,同時各處紅色景點均以當地紅色文化為主,缺乏與當地產業特色、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的融合,以及各縣(市、區)之間的聯合。因此,為了進一步促進山區農村休閑農業的發展,結合當地的紅色文化,實現紅綠深度融合,也能從另一角度來提高山區農村的知名度和旅游業。
首先,應提煉“紅色基因”,挖掘“紅色歷史”,總結“紅色精神”,尋找歷史人物的經典事跡,建設一個適合當地紅色文化的基地,或與其他村、所在鎮聯合開發,實現一片式紅色旅游。其次,豐富紅色文化的展示形式,不僅包括傳統的參觀、瀏覽、講解,還包括特別的體驗方式,如與當地參加過革命的村民交談,了解更多革命歷史故事;與村民一起合唱一首紅歌,感受當年革命期間的斗志昂揚;與當地村民一起吃一餐紅軍飯,體會當年的艱難困苦;與當地村民一起下地耕作,一起采摘,體驗老一輩革命家生活的艱辛;穿上流傳下來的紅色服裝或軍裝,想象自己為國為民奮勇拼搏的樣子??蛇m當開發一些更有娛樂性的項目,讓游客感悟紅色文化,使其參與感和體驗感增強,對此次的旅游更加難忘,進而傳承了紅色精神。
山區休閑農業的開發與紅色文化的挖掘,不能單一發展,需要相互聯合,如何實現紅綠的深度融合,提高農村知名度,是后續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蓪⒓t軍飯與商業小街相融合,游客可在商業小街里點一份紅軍飯,與當地村民一同享用,商業小街的紅軍服可供租賃;體驗種植園和飼養園不僅要讓游客感受到生產養殖的艱辛,而且也能體驗革命時期自給自足、一邊下地干活一邊抵御外敵的艱辛,感悟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農產品展區可以展示當地特色農產品,還可以介紹革命時期特色農產品產生的歷史背景和原因等,有助于游客更加全面了解當地的飲食文化;通過與高校合作,不僅為農村帶來新的血液、新的發展,而且也能通過老師和學生將山區的紅綠文化傳遞出去,從學生開始抓起,樹立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山區休閑農業發展前景廣闊,但是大多數農村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基礎配套實施跟不上,加上景點宣傳不到位,導致較多游客不愿意去山區,甚至不知道山區可以游玩。想要持續發展山區農村的休閑農業和紅色旅游,除了明確山區發展方向和開發項目,還需獲得政府的支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宣傳力度。
開發山區單靠農村難以達到預期效果,還需要依靠鎮政府、縣政府以及市政府的政策支持。一方面,政府應協助引入山區開發的專業人才,大力創新發展山區農村,提高政策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另一方面,政府要重視對參與經營山區農村項目企事業單位的扶持,并給予相關的政策補貼。對消費者也可發放相應的消費券,刺激潛在的消費者進行消費,也能從側面對山區農村進行宣傳。
基礎配套設施不夠、旅游經營能力差等都會限制農村發展,包括餐飲、住宿、娛樂、購物等方面。由于山區偏遠,大多數農村很少有公共汽車或巴士進出,甚至沒有,游客須進行自駕游,因此要修建道路,實現村村通,解決農村的交通問題,還要建設特色餐館,創建農家樂,游客既可選擇當地食材就餐,也可以自帶食材自行烹飪,解決游客的就餐問題。泥屋是山區農村建筑的一大特色,在修繕或建造時盡可能保留特色泥屋,改造和裝修其他舊屋,融自住、民宿和酒店為一體,全方面體驗鄉村的風土人情,解決游客休息和住宿的問題。開發的自然景觀、紅色景點、商業小街、山區旅游樂園也需做好一定的防護措施,保障游客在游玩過程中的安全問題。加強山區農村的基礎設施,鼓勵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
山區的年輕人大多都選擇外出工作,山區常住村民以老人和小孩居多,對于新興的現代軟件平臺和互聯網的使用率較低,對于信息時代的接受程度較弱,讓村民自發通過互聯網方式來宣傳山區景點的難度較大,宣傳不到位,難以吸引游客前來旅游。在外工作的年輕人應協助推進家鄉景點的互聯網宣傳,通過微信、微博、抖音等網絡平臺轉發傳播有關家鄉景點的照片、視頻、推文等,平時也多跟同事、朋友宣傳家鄉的山山水水??蓞⑴c舉辦企事業單位的療休養活動,歡迎各個單位到風景優美的山區進行療休養,來擴大山區的知名度。同時也能與旅行社達成合作,推出山區一日游的旅游產品,盡可能多渠道、多方式宣傳山區農村,吸引游客前來。
山區農村由于地理位置的問題,與平地農村或城市郊區農村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劣勢,如交通不便、開發不全、位置偏遠,但也正是由于山區遠離城市,依山傍水,貼近自然,生活恬靜,能夠尋找自我,回歸本真,山區旅游發展存在著較大的市場。
通過對山區自然資源的開發、休閑農業項目的設計、紅色資源的挖掘、與多家企事業單位的合作,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加強對山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宣傳力度,在不影響山區村民農業種植和生活的基礎上,探索新的山區發展模式,改變山區傳統農業的發展現狀,加快山區農業發展的速度。提高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進山區多樣化發展,平衡城鎮建設與山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