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端容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 廣州 510225)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實施以來,各職能部門積極配合,圍繞改革與建設的目標,創新農技推廣模式,落實各項任務,各地農村農業局認真組織協調漁業、畜牧、農機等部門做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實施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詳細了解了廣東省遂溪縣、陽春市、云城區、懷集縣、博羅縣、海豐縣、揭東縣、五華縣8 個縣(市、區)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實施情況,對各地干部、鎮級農技人員、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業科技示范戶代表進行訪談,總結項目實施成效并提出優化建議。
調研的8 個縣(市、區)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全部為財政全額預算撥款,有2 個縣(市、區)綜合設置,有6 個縣(市、區)單獨設置;有5 個縣(市、區)“三權”在縣,有2 個縣(市、區)“雙重管理,以鄉為主”。農技推廣機構全部以編辦文件形式明確了機構名稱、編制及各自職能。農技人員編制內在崗人員數超過編制數的95%。各縣(市、區)依照項目要求建立了資金管理、隊伍運行、培訓等有關制度,推動農技推廣體系建設。
建立“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三級農技推廣網絡。在縣級遴選具有農業中高級技術職稱的技術人員組建農技推廣服務專家組,協調解決項目實施中的重大技術問題,全面開展農業技術服務工作。擇優選聘農技人員,入戶指導農業技術應用。在水稻、甜玉米、蔬菜、水果、畜牧、水產等農業主導產業中,遴選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科技示范戶。組織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農科院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探索“科研試驗基地+區域示范基地+基層推廣服務體系+農戶”的鏈條式農技推廣服務新模式。
通過與科研院校合作,產學研對接得到加強。建立農技推廣試驗示范基地,為農技員和科技示范戶提供技術培訓,輻射帶動周邊農戶推廣與應用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品種技術綜合覆蓋率已達到90%以上,加快了產業轉型升級。通過核心農戶的示范帶動,提高主導產業的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遂溪縣城月鎮邦機垌水稻高產栽培示范基地,示范面積13.3 萬m,單產502 kg/667 m,增產90 kg/667 m,增產率17.9%,增產稻谷18 000 kg。示范基地輻射帶動周邊746.7 萬m,單產458 kg/667 m,增產46 kg/667 m,增率11.2%,增產稻谷51.52 萬kg,以稻谷價格2.7 元/kg 計,共計增加稻谷種植經濟效益139.104 萬元。
陽春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高產、廣適、抗逆甜玉米品種粵甜16 號及配套技術推廣”獲得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一等獎,“水稻新品種特優816 示范推廣”獲得二等獎。陽春市砂仁試驗示范場的“春砂仁促花技術研究和推廣應用”獲得了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三等獎。云城區農業局和區植物檢疫站參與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主持“錫蘭橄欖優良品種選育推廣與產業化綜合開發利用”項目被評為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三等獎。與袁隆平院士帶領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簽訂《廣東超級雜交稻綠色安全高產高效示范工程合作項目協議》,為廣東省農業科技發展引入高端科技團隊,注入了新的科技內涵。
一是加強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培訓,著力提高農技推廣人員整體素質。積極組織農技人員參加省、市、縣各級專業技術人員能力提升培訓班,建立培訓檔案。充分利用農業科技網絡書屋、微信等平臺,讓農技人員掌握一定的農業科技實用技術,提升了農技人員服務水平。采用“農技寶”“施肥博士”APP 等現代化推廣方式,采用電視遠程教育、研討會、講座等多種形式,對農技人員進行知識培訓,提高廣大農民科學種田水平,提高生產效益。
二是注重科技示范戶培訓,努力提高科技示范種養水平。每個示范村選擇文化水平高、科技意識強、樂于助人的農戶作為科技示范戶,負責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試驗示范,配合技術指導員搞好高產攻關、高產創建和農情信息收集、農業技術推廣等工作。積極開展縣、鎮、村三級農科培訓,切實提高農技人員技術水平,更好地指導廣大農民運用先進適用技術進行農業生產。通過巡回培訓科技示范戶,開辦多種形式的農業技術專家講座,現場開展田間技術指導,開展農業技術現場觀摩交流會,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力度,科技示范戶的帶動能力明顯提高。
通過實施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各鎮農技站改擴建了辦公用房;配備了檢驗檢測設備,為基層農技推廣工作開展提供了科學化、現代化的服務手段;配備了電腦、投影儀、數碼相機、辦公家具等辦公培訓設備,全面改善了基層農技人員辦公條件。
各縣結合當地實際,完善農技推廣機構制度建設,制定了《農技推廣人員聘用制度》《農技推廣責任制度》《農技推廣人員工作考評制度》《農技推廣人員培訓制度》等制度。各農技推廣站將推廣技術人員的工作職責及照片印制成崗位分工圖并上墻公示,進一步深化了崗位目標責任制。將農技推廣人員的收入及技術職稱晉升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任期考評、考核結果等聯系掛鉤,加強包村聯戶制度。通過對各級農技人員的績效進行量化考核,調動了農技人員積極性,使其主動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戶家中進行技術服務。農技人員建立工作手冊,采集相關信息,及時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難題。通過對示范戶進行跟蹤走訪或電話隨訪得知,農戶滿意度達到95%。
通過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的支持,創新了科技推廣模式。海豐縣與中國電信合作,制定“農技寶”綜合信息化解決方案,創建“互聯網+農業”平臺供農技人員學習交流,向所有科技示范戶及技術指導員發放370 多部安裝有“農技寶”APP 的移動終端,通過移動終端的應用推廣“農技寶”APP。利用拍照、位置、時間等信息,監督農技員的走訪與農技推廣服務等情況。通過群發布或定向發布任務,及時掌握農產品價格和農產品推介等信息。懷集縣開創電商平臺“懷集商城”,通過O2O 模式結合線上線下資源,幫助本地企業實現互聯網轉型和打造懷集品牌。“懷集商城”已與懷集縣大部分農產品生產基地建立產銷合作,推動農產品產業發展。
各縣(市、區)黨委書記親自研究部署農業發展目標,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把現代農業發展目標任務下達到各鎮(鄉、街道)。建立和完善農技推廣人員管理制度,出臺推廣人員責任、聘用、績效考評、培訓制度、多元化農技推廣5 項制度,激活推廣體系人員積極性。通過完善相關制度,使農技人員轉變觀念,明確工作目標、要求和職責,從而為各縣(市、區)農業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的實施,使各地全力抓好農技人員培訓,進一步提高基層農技推廣隊伍整體素質和服務能力,適應當前農業農村不斷發展的新要求和新變化。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的實施,加快了農業新品種和先進適用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提升農技推廣服務能力,強化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篩選與推廣。云城區根據實際情況,遴選水稻、柑桔等為種植業主導產業,科學篩選主推技術。其中,水稻技術4 項,為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水稻“三控”施肥技術、水稻綠色防控技術和超級稻強源活庫優米栽培技術;柑桔技術1 項,為柑桔良種無病毒苗木繁殖技術。
各縣(市、區)獲得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資金120 萬~180 萬元,主要用于農技人員服務補助、農技推廣人員和示范戶培訓、農業試驗示范基地建設補助、科技示范戶物化補貼等。通過建立相關管理制度,細化支出范圍,確保按照實施方案按比例支出,示范戶、農業技術員補助款直接撥款到戶到人。對項目的每筆資金都實行全程跟蹤,確保專款專用。嚴格按照“廣東省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實施方案”的要求,加強日常指導和檢查,根據審定的補助項目工作內容,隨時電話抽查、進村入戶實地考察、走訪農民,系統評論補助項目工作開展情況、資金使用情況、農民滿意程度等。對考核不合格的,取消繼續實施的資格。落實專人負責制度,按照上級對該項目要求的文件類、管理類分別建立資料檔案,做好資料歸檔工作。
通過近幾年的知識更新培訓和基層技術指導工作歷練,基層農技推廣隊伍素質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但部分農技推廣人員的素質與新形勢下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還有一定的差距。現存農技隊伍有相當一部分年齡偏大、專業技能不高的人員,近年擴招的年輕大學畢業生實踐經驗有待提高。目前各縣(市、區)農技推廣在崗人員年齡結構不合理、學歷偏低、知識老化、業務水平不強等問題仍然突出,新型實用技術推廣難度大。
農民參與技術培訓的積極性相對較低。一是因規定不能發放誤工、交通等補助,農民參與技術培訓的積極性相對較低。二是培訓方法、方式較為單一,重理論、輕實踐,時效性不強。三是農村留守老人、兒童比較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足。
鄉鎮管理的農技推廣機構存在農技推廣人才在編在崗數人數減少的問題。因崗位調動、提拔等原因,鄉鎮農技人員隊伍專業化人數減少。現職的農技人員除農業工作外,還需從事計生、扶貧等非農工作,導致從事農技推廣服務的人員與時間大大減少。
從人員配備上看,人員嚴重缺乏。鄉鎮農技站改革后,各鄉鎮人員分配嚴重不合理,多的達到5 人以上,少的才1 人,有的鄉鎮甚至沒有人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從職稱上看,有的鄉鎮技術人員只有初級職稱,甚至沒有職稱。從學歷上看,技術人員基本上是中專學歷。農技人員跟不上農民日益增長的技術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技推廣工作的有效開展。
一是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資金使用進度緩慢。由于中央資金下達到各省的時間較遲,造成省級財政下達到各項目縣的資金相對推遲,當年資金要在下一年度組織實施,導致資金使用率僅為17%。部分項目縣農技員補助要在下年初根據上年度績效得分進行安排,而補助項目涉及種植、農機、畜牧、水產等部門,統計工作和報賬工作煩瑣,導致資金使用進度緩慢。
二是農技推廣工作經費不足。基層農技推廣站工作經費缺乏,項目資金額度小,科技示范戶補貼額度低。農技推廣工作量大面廣,特別是粵東經濟欠發達,財政經費保障不足。縣級和鄉鎮沒有設立農業技術推廣專項經費,影響了農技推廣工作的有效實施。鄉鎮農技站總體上存在工作經費少、人員收入低、橫向差距大的問題,無法充分調動農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無法滿足基層農技推廣服務的需求。
充分調動農技人員工作積極性,進一步激活鄉鎮農技站干部的工作勁頭。可根據工作的需要,對縣級和鄉鎮農業推廣部門站長進行輪崗,促進農技推廣工作的健康發展。將農業技術人員的工作量和進村入戶推廣技術的實績作為主要考核指標,將農民群眾對農業技術人員的評價作為重要考核內容。把每個農業技術員的下鄉記錄和技術服務情況張貼公示,對農業技術員的工作完成情況、滿意度和技術水平等進行綜合評價,將考核結果直接與績效獎勵相掛鉤,獎勵先進,督促末位,杜絕補助資金平均發放。
根據機構設置,合理安排人員編制,充實配備有能力、愿從事農業技術推廣事業的專業人才。對現有人員進行嚴格考核、競聘上崗,對缺編人員進行公開招聘,使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為農業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強力技術保障,把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提到新的高度。
爭取農技推廣專項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加大對農技推廣體系的投入力度,出臺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扶持政策,在社會上形成重視農技推廣工作、尊重農技人員的氛圍。提高農技人員待遇,著力提高農技推廣技術人員工作獎勵,充分調動農技人員工作積極性。在農業機械、種子、化肥、農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對于具有事業編制身份的農技員,財政局認為其已領取國家工資,不應該再領農技人員補助。對于此情況,應在項目支出中注明“可以用于聘請具有事業單位或公務員編制的農技人員”。細化補助資金用途,加強補助項目資金的管理和監督,提高補助資金的使用效率。
強化農技推廣與農科教、產學研的結合,通過專家服務、企業帶動、基地展示、科技示范、科技培訓和技術指導,加強與高校、研究所的合作。建設產、學、研一體的農業科研示范基地,充分發揮基地的試驗示范作用,有效帶動農業產業發展。通過與科研院校合作,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和農業科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