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硯墨 陳 琳/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農業農村局
南京市棲霞區以“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年”為契機,加強“服務”“推動”“布局”三方面創新,集中力量、集聚資源、集成政策,全力以赴實現9個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完成當年總投資1.6億元。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為當前穩增長、長遠增后勁注入強勁動力,為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要素跟著項目走”的原則,下大力氣解決規劃、土地、政策等要素制約,促進重大項目精準突破。
堅持規劃引領。將重大項目建設與棲霞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十四五”規劃、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建設發展規劃等相銜接,整合八卦洲、龍潭、西崗樺墅村三大片區鄉村生態資源、特色產業、龍頭企業、科創平臺等核心要素,在產業規劃圖上疊加項目布局圖,精準施策、靶向發力,聚力打造重大項目承載地、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示范區、美麗宜居鄉村樣板區。
堅持政策引導。優先保障農業用地,每年優先單列新建土地指標的5%專項用于支持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2021年共為重大項目爭取產業融合用地69畝。加強政銀企對接,充分宣傳利用“金陵惠農貸”“惠農快貸”等涉農融資產品,有效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扶持、貸款貼息、擔保費用等問題。至2021年底,紫金農商銀行等共為重大項目等提供5000余萬元信貸支持。
堅持精準引入。聚焦“美特精優”發展定位,以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研發等高附加值項目為重點,全面提升項目招引精準度、契合度。常態化開展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儲備工作,依托江蘇省重大項目管理系統,明確重大項目篩選、申報、儲備、驗收等要求,建立省、市、區三級儲備庫,做到“一月一上報、一月一調度、一月一更新”。
在組織保障、責任分工和上下聯動等方面創新思路,建立領導掛鉤、區街聯動和財務保障三項機制,加強調研、主動對接、靠前服務,凝聚各方力量,為重大項目建設營造最優環境。
建立領導掛鉤機制。成立農業農村重大項目領導小組,建立“1對1”掛鉤服務機制,實現區領導掛鉤、局部門負責、街村配合、工程單位對接的責任體系。定期召開座談交流會,針對重大項目實施推進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主動會商、精準施策,及時解決問題,讓企業心無旁騖推進項目建設。
建立區街聯動機制。制定出臺區級農業項目管理辦法,以制度推進重大項目規范化管理。街村每月梳理上報項目進度,區級層面每月組織對街道簽約項目轉化、開工項目推進、項目竣工驗收情況進行督查通報,對街村無法獨立解決的復雜事項或突發事件等,區級部門及時協助解決,通過上下聯動,加速項目順利建設完工。
建立財務報賬機制。探索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類項目報賬制度,工程完成總投資進度達50%以上即可由工程建設單位申請,區財政局、區農業農村局審批后,按進度比例直接將資金撥付到建設單位,不僅保障項目建設,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減少中間環節,還預防資金被挪用、擠占、隨意支出等問題。
立足本區優質蔬菜、特色花卉苗木兩大主導產業,與農業大區錯位競爭,在項目招引上主動對接、精心篩選,積極吸引質量效益高、生態效應好、創新能力強、示范帶動強的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充分激活產業振興新動能。
強化綠色發展效應。加快構建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鮮明導向的產業發展體系。八卦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耕地安全利用項目總投資2000萬元,建成高標準農田4000畝、省市兩級耕地安全利用示范區800畝。本區耕地安全利用融合高標準農田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創新方法在2021年省耕地安全利用推進區棲霞現場推進會上受到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的贊賞和推薦。新建成的蘆蒿等蔬菜基地畝均增產100公斤以上,農產品品質大幅提升。
強化產業融合效應。推動特色農業與鄉村休閑旅游融合發展,打造八卦洲陌上花渡和龍潭“水一方”兩大鄉村休閑旅游核心區域。2021年投資6800萬元對兩個區域進行提升,豐富美食、民宿等農業旅游功能,讓游客不僅愿意來、還能留下來、還想再回來,提升體驗度和獲得感。八卦洲陌上花渡以景區為核心,輻射沿線農業企業與宜居村,打造小江河水上路上雙線貫通的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形成外婆灣精品民宿集聚區、青春里美食集聚區。全區精品民宿從無到有發展到172張床位。2021年承辦第十七屆中國·南京農業嘉年華活動,1個月時間吸引游客52萬人次,實現綜合經濟收入5600萬元,通過抖音程序大數據統計,陌上花渡園區榮登南京市游玩榜第三位。龍潭“水一方”景區在萬畝荷花水系美景中新建千米連廊棧道、水上有軌觀光小火車和水上船屋等特色項目,讓游客在清雅荷香中呼吸自然風光、享受濃郁醉人的“八大碗”美食。
強化科技創新效應。有40年種植史的八卦洲蘆蒿是棲霞區蔬菜“明星”產品,近年因長期種植等原因引起種質衰退,為解決這一難題,八卦洲農業園區成立八卦洲蘆蒿產業技術創新中心,與揚州大學合作,在國內率先研究出蘆蒿組培育種技術,2021年投資1000萬元建立10畝蘆蒿科創基地,重點對市民常食用的紅蘆蒿、青蘆蒿、青白蘆蒿組培苗進行中試孵化,可年產蘆蒿組培苗200萬株,實現蘆蒿種苗提質增效和周年化生產。目前完成優質蘆蒿種苗扦插15萬株,計劃2022年推廣種植300畝精品“兩無化”組培蘆蒿。園區與南農大合作打造了華東地區最大的百合科研基地,保存百合種質資源418種,重點對功能性百合品種進行孵化,部分品種已在推廣種植,預計畝產效益可達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