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灌溉補墑調溫,減少高溫熱害。廣辟水源,積極調取可用水源,全力保障農作物生產需水,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改善田間小氣候,減少熱害對農作物生產的影響。水稻重點落實以水調溫降低穗層溫度,如遇持續超過35℃的高溫天氣,處于孕穗至抽穗揚花期的水稻田應保持8~10厘米水層。玉米則重點開展灌溉補墑,有條件田塊可葉面噴肥噴水,降低穗層溫度。
二是采取農藝措施,增強作物抗旱能力。可對水稻等噴施葉面肥和抗蒸騰劑,增強植株抗旱抗逆能力。部分地區玉米處于抽雄吐絲散粉關鍵期,可能會因高溫熱害導致花粉失活,應酌情部署輔助授粉,提高授粉結實率。同時加強監測防控,預防病蟲害暴發。
三是及時追施肥料,盡快補充作物養分。可在灌溉補墑的同時進行追肥補充營養。其中水稻應及時根據苗情補施穗粒肥,減輕高溫對孕穗抽穗和結實灌漿的不利影響;玉米則應及時追施穗肥,尤其是尚未抽雄的玉米地塊。
四是針對重災地塊,適時補種改種。受災嚴重、無法恢復生長的絕收地塊,在高溫干旱緩解、土壤墑情適宜時,及時補種或改種生育期較短的經濟作物,如短季蔬菜、鮮食玉米等,減少干旱熱害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