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艷艷 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中都西苑幼兒園
為了提高幼兒園的辦園質量,提升家長對幼兒教育的正確認識,滿足幼兒全面發展的需要,我園開展《信息技術背景下幼兒園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研究》《“互聯網+”背景下幼兒園開展德育教育的實踐研究》兩項省級課題,《基于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幼兒勞動教育研究》《一日活動中幼兒運動習慣養成的實踐研究》兩項市級課題,以課題研究促教師科研能力發展。老師們立足本班幼兒興趣,對民間傳統游戲進行收集、整理、運用,逐漸形成班本課程。在幼兒園的支持和教師的有效組織下,利用民間游戲資源,創設良好的民間游戲環境,循序漸進開展活動,既可以提升教師教科研水平,又能增強幼兒體質,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更好地促進幼兒良好意志品質的發展,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我園將民間游戲融入幼兒一日活動中,如晨間活動、體育教學、區域活動、餐后散步及離園盥洗前等時間,特別是幼兒入園后、離園前、吃飯前后、活動間隙,不易開展大型集體長時間的活動。而民間游戲不需要很大的場地和復雜的器械,只需要簡單易攜帶的玩具就能夠開展游戲活動,比如,“石頭剪刀布”“翻花繩”“木頭人”等相對安靜的游戲。這樣不僅能夠減少幼兒消極等待時間,還能夠抓住幼兒興趣,提升幼兒的專注力,避免因追逐打鬧發生安全事故。我們還會利用飯后散步時間組織幼兒參與到民間傳統游戲中來,如:孩子們在餐后散步中就玩起了“馬蘭花”的游戲,“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勤勞的人兒要開花,開幾朵?”“兩朵、三朵……”邁著緩慢的步伐,唱著朗朗上口的童謠,幼兒按照花朵的數量抱團。不需要任何器材就可以開展的活動,不僅促消化,還促進了幼兒的語言、數學等方面的發展。
民間游戲不受場地的限制,我園充分利用室內有限環境,投放簡單易得的游戲材料,鼓勵幼兒自主運動,滿足幼兒在不良天氣下的運動需求。在課題的引領下,我們有意識地充分利用室內走廊、樓梯、公共平臺等空間,創設豐富多樣的室內游戲場地。并將幼兒自制的有關民間游戲的材料框擺放在班級門口,供幼兒在一日活動各環節中自由選擇材料。例如,在走廊利用繩子創設“穿越火線”游戲場地,幼兒可以自己設置路線和調整游戲難易程度;有的班級還會利用寬闊的公共區域設置投擲區,供幼兒玩“扔沙包”“投壺”“打靶”等游戲。豐富多樣的室內環境創設,簡單易得的材料投放,為幼兒創設了敢于嘗試、勇于探索的運動環境,從而培養其自主運動的習慣。
為了充分滿足幼兒兩小時的戶外運動時間,促使民間游戲在幼兒園多樣化的開展,我園于2020年暑假期間,投入大量的資金,科學合理地規劃戶外場地,如山坡、草地、沙池、泥坑、種植園等適合幼兒游戲的戶外環境。幼兒可以在山坡打滾,泥坑抓魚。還考慮到不同季節幼兒對游戲環境的需求,特在沙池附近種植了許多闊葉樹,夏季幼兒可在樹蔭下游戲,并可利用兩棵樹的距離制作滑行索道,在小樹林里玩“捉迷藏”“炸碉堡”的游戲。在平整的水泥地、塑膠地上畫五顏六色的“圖形”“方格房子”等。除此之外一些低結構的材料投放激發了幼兒的游戲欲望:例如,分叉的樹枝可以當作“彈弓”進行射擊;廢舊的油漆桶可以踩在上面練習平衡。在寬松舒適并具有挑戰性的戶外環境中,通過民間游戲的開發與利用,不僅增強了幼兒的體質,降低了近視率,還激發了幼兒創新民間游戲玩法的欲望。
民間游戲材料簡單、玩法多樣,教師有目的地組織幼兒探索一物多玩的活動。在此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幼兒勇于探索,敢于嘗試的精神,還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觀能動性,讓幼兒充分嘗試各種玩法,如玩“皮筋”可以跳、鉆、做螃蟹狀爬過去等;玩“鐵環”時,鼓勵孩子創新玩法,如:跳、套、滾、開火車等;玩“石頭”時,可以當棋子下、踢房子玩、抓石子拋接等,在這一過程中激發幼兒的自主參與性和創造性,也培養了幼兒的自信心,鍛煉其意志品質。
民間游戲一般需要2~3名幼兒共同參與,在游戲中促進了同伴的合作意識。如“斗雞”需要兩人共同完成,“丟手絹”“老鷹抓小雞”等則需多人參加,滿足幼兒合作的需要。兒童在游戲中通過玩玩具或材料等結成現實的伙伴關系,有利于培養兒童的合作精神。如“打電報”游戲,在游戲中,兒童分擔不同的角色,有的當“誘餌”,有的當“間諜”,有的“打通電報”等,可充分培養幼兒的合作和組織能力,促進幼兒積極交往能力的發展。除此之外,幼兒通過與同伴共同商定游戲規則,并互相監督,逐步養成規則意識。
通過家園共育的方式喚醒幾代人對民間游戲的記憶,以代代傳的方式擴大民間游戲的社會影響力。我們通過發放“問卷星”,了解家長們小時候玩過哪些民間游戲,以及他們對民間傳統游戲的認識,是否能有效地陪伴幼兒游戲等。通過班級微信群親子游戲打卡情況,尋找民間游戲“運動達人”家庭,在尋找的過程中,鼓勵幼兒參與民間游戲,在鍛煉身體的同時,豐富了我園“民間游戲資源庫”。并在家長開放日、親子運動會、重陽節等活動中,邀請家長來園游戲,以達到老少同樂,全民運動的目的。例如,我園在“重陽節”活動中邀請社區“錢桿子”舞蹈團來園跟孩子們一起體驗、分享民間游戲帶來的健康與快樂。除了線下活動之外,我們還利用幼兒園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民間游戲小攻略”,擴大受眾群體。通過家園共育、利用民間游戲培養幼兒養成熱愛運動、敢于運動、勤于運動的良好習慣。
民間游戲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民間游戲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為了提高教師對民間游戲的認識,傳承地域文化特色,培養幼兒良好的運動習慣,為其終身學習與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園在制訂教育計劃時將民間游戲逐層納入學年計劃、學期計劃、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中,并通過課程審議、集體備課、年級組研討的方式探索多種教育途徑,將民間游戲有效地和日常教學相結合,用以教促研的方式,深度挖掘民間游戲的教育價值。并將學習探索的成果在半日研討開放活動中,利用現場觀摩、網絡“一直播”等方式向家長和社會呈現。民間游戲在幼兒園的開發與應用,讓家長和社會看到幼兒在民間游戲中的收獲,肯定教師的專業素養,認可幼兒園的教育理念。
良好的體魄,健全的人格是教育的根本。如今孩子們易沉迷于電子產品,缺乏運動,成年人對其更是愛不釋手。有效利用民間游戲的教育價值,重新走進幼兒、家長的生活,輻射社區人群。在自由自主的游戲環境中增強幼兒的體質,創造更多的游戲機會,增加親子互動,激發同伴交流游戲,傳承地域文化內涵。這不僅可以滿足兒童對自由活動的向往,也可以潛移默化地促進幼兒運動習慣的養成。因此,從民間游戲入手,培養幼兒良好的運動習慣,是一種有趣、有效的方法。